建筑史
-
营造法式李诫《营造法式(影印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编定的建筑技术专书,全面反映了宋代的建筑设计、结构、构造、施工和工料定额等多方面的特点和水平,是最重要的古代建筑典籍之一。此书在近代的最重要传本是陶湘在1925年的仿宋刻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此本刻成八十一年后重新印行此本,对于阐扬我国古代建筑的科学、技术成就和文化传统都是很有意义的。关于《营造法式(影印版)》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建筑史学界的前辈己作了大量研究,在梁思成先生的《营造法式注释·序》、陈明达先生的《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绪论》中有很精辟的分析,也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撰写了研究论文,读者可以检阅。这里只简单介绍此书的编修过程,古代、近代的传播情况和这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新印本的特点。北宋中后期实行变法,为控制大量政府工程建设的开支,需要制定官方建筑规范和定额,在神宗熙宁时(1068—1077年)命将作监编修《营造法式(影印版)》,至哲宗元六年(1091年)编成。但因所编“祗是料状,别无变造用材制度,其间工料太宽,关防无术”,无法满足通过规范做法和工料定额控制政府工程经费的需要,很不适用,遂在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命李诫重新编修。重编的《营造法式(影印版)》完成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经审核后,在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批准刻成小字本颁行全国。李诫在《营造法式·看详》中说,全书总释、总例二卷,制度十五卷,功限十卷,料例并工作等三卷,图样六卷,总三十六卷,三百五十七篇,三千五百五十五条(但现存制度为十三卷,全书为三十四卷)。在这三百五十七篇,三千五百五十五条中,除四十九篇、二百八十三条外,其余三百零八篇、三千二百七十二条是与各工种有经验的工匠逐项研讨后订立的,并订有按比例增减之法(即“变造用材制度”,可以计算不同尺度的建筑及构件的工料,以解决旧本的“工料太宽,关防无术”问题)。它是针对旧本的缺点加以改进编成的,主要用为工程验收的技术标准和控制工料定额,是全面反映了北宋末年官式建筑设计、结构、构造、施工特点和工料定额的建筑技术专著。在《营造法式(影印版)》编定后,宋代至少印行过三次。据书前《子》所载,在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已批准刻成小字本颁行全国,是为此书的第一次印行,世称“崇宁本”。在南宋建立后,己知曾经二次重刻《营造法式(影印版)》第一次是绍兴十五年(1145年)在平江府(今苏州市)重刻,此事见于现存各本后的平江府重刊题记,世称“绍兴本”。第二次重刻之事史籍不载,是据上世纪在清内阁大库残档中发现的宋刻本《营造法式(影印版)》残卷、残叶上的刻工名字推定的(宋代刻书大都在版心刻有刻工的名字,既表明责任,也用以计工费)。这些刻工人名又大都见于南宋绍定间(1228—1233年)平江府所刻其他书中,因知这些残卷、残叶是南宋绍定间平江府的第二次重刻本,上距第一次重刻已有八十几年,世称“绍定本”。“崇宁本”和“绍兴本”现均不传,“绍定本”是目前仅存的《营造法式(影印版)》宋刻本,只存三卷半,共四十一叶,近年中华书局己影印收入《古逸丛书三编》中。元、明时期没有重刻《营造法式(影印版)》,明初所编《永乐大典》中收入的《营造法式(影印版)》所据是宋刻本,现在只残存卷三十四彩画图样一卷,为《永乐大典》第一万八千二百四十四卷,其中缺一叶四图。但宋代《营造法式(影印版)》的残版明代中期在南京国子监中尚存有六十面,其中杂有明代补刻版,现存的绍定本《营造法式(影印版)》就是明代用此版刷印的。此外,《营造法式(影印版)》宋刻本在明代流传很少,除记载明代内阁曾藏有二部外,只著名藏书家毛晋汲古阁、钱谦益绛云楼各藏一刻本,钱本在1650年烧毁。其余收藏家如范氏天一阁、无锡赵琦美的藏本都是手抄本。入清后,未见有人收藏宋刻《营造法式(影印版)》的记载。乾隆时据范氏天一阁藏钞本录入《四库全书》,据所摹天宫壁藏图上的刻工名,天一阁本仍传钞自绍定本。天一阁本原缺卷三十一大木作图样一卷,四库本据《永乐大典》本补入。赵琦美藏本在清初归钱曾述古堂收藏,以后即不见记载,当己不存,但曾有传钞本流传,世称“述古堂本”,到清代中叶已成为稀见之本。道光元年1821年)张蓉镜据一部传钞述古堂本工楷精钞一本,当时号称善本,清末著名藏书家丁丙、陆心源又各据张蓉镜本影钞一本。张氏本后归翁同,现藏上海图书馆,丁氏本现藏南京图书馆,陆氏本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另外近代大藏书家常熟瞿氏和乌程蒋氏也各藏有旧钞本。此外,1932年在故宫博物院发现一部较早的传钞述古堂本,学界称为“故宫本”,是现存清代钞本中最有价值的一本。这是自宋至清八百年间《营造法式(影印版)》刊刻及流传的大体情况。1919年朱启钤先生在南京图书馆看到丁丙传钞本《营造法式(影印版)》,惊为重要发现,遂用石印制版印行,是现代第一个印行本,世称“丁本”。但朱启钤先生认为丁本并不完善,遂同时又委托陶湘用诸本汇校丁本后刊版。陶氏用文渊、文溯、文津三阁的四库全书本和乌程蒋氏藏旧钞本以及宋人的摘录文字合校,按内阁大库残档中新发现的宋绍定间平江府重刊本(当时误认为是崇宁本,应予纠正)的行格定版式,于1919年起刻版。1925年毕工后,冠以朱启钤撰《重刊营造法式后序》刷印行世,这是现代第二个印行本。刊书发起者是朱启钤,但因主持校刻的是陶湘,世称“陶氏仿宋刊本”或“陶本”。但陶本在扉页后的刻书牌记中说“依据影钞绍兴本按崇宁本格式校刻”则是不确的,实际应是“依据丁本按绍定本格式校刻”的。此书的木版后售予商务印书馆,馆方大量刷印行世,1933年又缩印收入《万有文库》中,建国后又在1954年重印,故流传最广。陶本误字较丁本少,大字清朗,图样细致精美,既代表了近代木刻板书籍和版画的高度水平,也是近代学界广泛使用、最有影响的一个本子。但数十年来经学者研究,大量印行的陶本既有其优点,也有些不足之处。其优点是补了丁本一些缺失。较明显处是丁本卷三第十一叶缺水槽子正文二行,马台标题一行;卷六缺第二叶全叶共二十二行;卷二十八第五叶缺八行;陶本均据《四库全书》本补全。但陶本也有一些文字缺失,最重要处是卷四第三叶沿丁本之误,缺“五曰幔”一条,共三行四十六字。但在1932年刘敦桢、单士元、谢国桢三位先生校故宫本发现此条时,书版已售去,故在现在通行的商务印书馆印本及《万有文库》缩印本中均缺此条,是此本最明显的缺憾。在刘敦桢先生发现幔条后,朱启钤先生非常重视,即与陶湘商酌,按原式重刻了第四卷的第三至十一叶,补入“幔一条三行,用来替换旧版。刻成后用红色刷印,分送给收藏陶湘最初印本者,以弥此憾。但因书版前已售去,故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各本均未能补入此条,所以这个补刻部分只在较小的范围内流传,甚至未能引起学界的注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此次新印陶本《营造法式(影印版)》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设法收集到陶湘补刻的这九叶,替换了通行本有缺文部分,既彰显了朱、陶二氏拾遗补缺的功绩,也使这个新印本成为最能体现陶本完整面貌的本子。在陶本的图样中也有沿续丁本之误处,在这次新印本中应向读者说明。刘敦桢先生用故宫本校勘陶本时,发现除文字尚有少量夺误外,在图样上也有一些错误。最明显处是卷三十一大木作图样部分中四幅图有误。其一是图五多画了一根内柱;其二是图十三标题“八架椽屋乳对六椽用二柱”的“二柱”为“三柱”之误,图上少画了一根内柱;其三是图十九标题“六架椽屋乳对四椽用四柱”的“四柱”为“三柱”之误,图上也多画了一根内柱;其四是图二十图中的左内柱应向外移一步架。这些都是较关键的错误,但新印本中已无法改正,只能在此加以说明。这些错误在梁思成先生的《营造法式注释》、刘敦桢先生校故宫本和陈明达先生的《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的相应图中均已按故宫本及《四库全书》本改正制图,读者可以参阅。此外,在陶本的六卷图样中,卷三十、三十一大木作两卷和三十三、三十四彩画两卷之后各有附卷。大木作两卷是陶湘请当时老工匠按清式做法重绘,以比较宋、清两代大木构架的变化。彩画两卷是按图案旁所注颜色填色,但并不准确。因为它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和套色制版技术,故在这次新印时仍保留下来,既可保持陶本的全貌,也能供读者与现在的研究成果对照参考,特加以说明。
-
中华砖瓦史话湛轩业、傅善忠、梁嘉琪前言君溯砖史寻太古,我岂吝笔惜片言(序一)杨志元泥与火的结晶——中华本元文化的活化石(序二)许彦明Brief Introduction(英文简介)第一章概述第二章中华砖瓦的早期历史第一节关于砖瓦的概念与正名文字第二节中华烧结砖早期萌发阶段第三节中华远古原始文明与烧结砖发祥第四节中华烧结砖发展的雏形期第五节现代形体概念上的烧结砖的出现第六节瓦的出现与传播第七节土坯砖的应用第八节夏商周砖瓦的开发与发展期的论述第九节中华古砖瓦的断代第三章中华砖瓦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一节西周砖瓦大发展的文化基础与社会背景第二节西周砖瓦的应用与实践第三节中华砖瓦第二次技术革命第四章中华古代烧结砖瓦的重要发展时期第一节从东周文化背景看春秋战国砖瓦第二节春秋战国及先秦时期的砖瓦第五章秦始皇时期的砖瓦第一节历史背景第二节秦砖瓦赏析第三节从骊山、咸阳建筑群话砖瓦第四节话说世界“八大奇观”的“瓦瓦爷”第六章两汉、三国时期的砖瓦文化第一节两汉时期的烧结砖瓦第二节两汉文化提升对砖瓦文化的影响第七章中华古代烧结砖瓦的转变时期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二节画像砖的表现手法第三节隋唐时期第四节华清砖瓦话御汤第五节佛文化与砖浮图建筑第六节五代时期的彩绘砖雕第八章中华古代烧结砖瓦发展的规范化日十期第一节宋(金)元时期第二节宋(金)元时期的砖雕第三节明清时期的金砖第四节明清时期砖瓦的制造与使用第九章中华本源文化的活化石第一节烧结砖瓦——中国本源文化的活化石第二节朱阁话瓦器第三节琼楼话砖雕第十章中华烧结砖瓦近代简史第一节机械制坯和轮窑焙烧方式的出现与发展第二节人工干燥工艺的出现与发展第三节隧道窑与真空挤出机的出现和发展第四节内燃法烧结砖的发展第五节近代空心砖的出现与发展第六节生产规模及产量的发展第七节近代砖瓦行业大事记第十一章世界上其他古文明发达地区砖瓦的早期历史第一节烧结砖的记述和出土实物第二节土坯砖第三节烧结屋面瓦第十二章西欧及北美近代烧结砖瓦简史第一节工业革命第二节科学革命跋后记参考文献
-
南靖土楼王少卿、江清溪南靖土楼,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典型缩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一首高度浓缩的诗篇。了解南靖土楼,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了解土楼住民及其演进中的土楼文明,也有助于预想中国文明的未来。南靖土楼反映出中国传统文明的综合价值体系,她传达给人们的,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关于这种体系的历史信号。
-
走进一座大教堂范毅舜本书作者为国际知名的摄影师,本身亦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以多年的时间遍访欧陆的大,小教堂,进行深入的研究,本书就是他多年积累与研究的成果,以精美丰富的图片与生动感性的文字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哥德式大教堂,娓娓诉说教堂的历史起源与小故事,从外观,建筑结构以及各种雕刻与装饰背后所代表的丰富文化内涵,在本书中,读者不但可以细细欣赏大教堂的形式之美,更是一场身历其境的历史文明之旅。在欧洲近一千多年众多不同建筑风格的教堂中,最特殊与最状观的莫过于建于13至15世纪间,具有承先启后意义的哥特式大教堂。高耸巍峨的门面,庞大的体积,繁复的雕刻装饰,具有灿烂光芒的彩色玻璃花窗,处处展现出中古世纪的欧洲文明精华,更难得的是借由哥特式大教堂的形式,竟可以将抽象的神圣概念完全形塑出来。身处其中,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油然生起崇敬与庄严的感觉。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探索这无比神奇的建筑艺术奇迹!
-
壮侗民族建筑文化覃彩銮、黄恩厚、等为了全面揭示壮侗民族传统建筑的风貌、成就与风格特征,揭示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面貌,为南宁市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体现出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由南宁市人民政府资助,由南宁市规划管理局和广西壮学学会组织20多位民族学、建筑学、考古学、民俗学、历史学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壮侗民族建筑文化》考察与研究课题组,历经近3个月的实地调查,穿越广西和云南20多个市县,对壮、侗、毛南、汉等民族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干栏建筑、鼓楼、风雨桥、庙宇、宝塔、书院及其他附属建筑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测绘和拍摄,而后进行了近4年的深入研究,由覃彩銮、黄恩厚、韦熙强、李桐著的共25万字、400多幅各类建筑图片的大型彩版《壮侗民族建筑文化》一书终于2007年作为《壮学丛书》系列,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采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建筑学、环境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多维的视野,对壮侗民族以干栏民居建筑为代表、以鼓楼、风雨桥为特色的传统建筑及其文化面貌进行了整体性、多层面和多维度的研究,揭示其产生的自然生态环境、生产方式、文化心理和社会人文环境;利用相关的考古资料、民族学资料和文献资料,从历史的纵向上揭示壮侗民族以离地而居的干栏式建筑、鼓楼和风雨桥为代表的传统建筑及其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成因;从横向上阐明壮侗民族聚落的形成、分布规律、建筑结构及建筑装饰的丰富多样性与鲜明的风格特征;深入揭示了壮侗民族村落分布及建筑结构中所寓含的合理性及科学因素;全面论述了壮侗语诸民族与瑶、苗、汉等民族建筑文化的相互交流与互动;从立体层面上系统揭示了壮侗民族传统建筑的物质性、行为性和观念性文化的丰富独特的内涵与特征;阐明了壮侗民族建筑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建筑文化的重要地位,系统揭示了壮侗民族所创造的独具特色、形式多样的建筑文化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璀璨多姿的建筑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论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重视和加强对民族传统建筑优秀文化的继承、弘扬、保护以及在当代城镇化建设吸收和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壮侗民族建筑文化》共收录实地调查测绘的各种代表性的建筑结构图和各种类型建筑体、构件或建筑装饰的珍贵照片,是一部图文并茂、资料丰富翔实、论述全面深入,具有理论阐述与实证分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宏观研究与个案剖析、资料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大型民族建筑文化的研究著作,是迄今出版的内容最为丰富、资料最为丰富、研究最为全面深入的壮侗民族建筑及其文化的一部专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学术和应用价值,既可为民族学、建筑学界进一步开展对民族建筑及其文化的研究的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参考,更可为城镇规划与建设部门以及广大建筑设计师在规划与设计实践中吸收地方民族建筑文化元素、走地方民族特色发展之路提供丰富翔实的基础资料。
-
世界建筑史王瑞珠《世界建筑史:拜占廷卷(套装上下册)》包括:君士坦丁时期的教堂和墓祠,历史背景及新的会堂形式的形成,教堂,葬仪建筑和墓祠,圣地巴勒斯坦的墓祠及教堂等。
-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赖德霖 著本文集汇集了作者十余年来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内容涉及到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诸多重要问题和个案,其中包括近代建筑制度的建立、晚清新政时期最重要的建筑物陆军部衙署及其设计者沈琪。中国近代第一部建筑学著作《建筑新法》及其作者张镁绪、中国近代建筑人才的出现和学科确立的过程及建筑教育的发展、中国近代建筑美学思想的发展,民国时期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南京中山陵的设计、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杨廷宝的建筑特色、杰出的建筑家梁思成和其妻子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史写作、他的历史研究与和现代中国风格建筑的理想在他于1949年以前参与设计的惟一“大屋顶”建筑——南京中央博物院——中的反映,以及近代国民党人经营时间最长的城市——广州——在1910至1930年代的发展。.在研究中作者从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和艺术史多学科角度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历史方法,进行史实考证、数据统计、文本解读。形式分析,乃至跨文化比较,使得其建筑史研究不仅见物,而且也见背景;不仅见人,而且也见思想;不仅回答“是什么”,而且也回答“如何是”,“为何是”。..本书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建筑史、建筑史学史、设计史。城市史。视觉文化史都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走马飞舟赊旗镇李芳菊 著本书以社旗(古赊店)山陕会馆建筑格局为引线,深刻而鲜活地展现了赊旗山陕会馆建筑群内精美的雕刻、绘画、楹联等建筑艺术精品,深入挖掘其精湛的艺术技艺和深厚的文化意蕴;探究会馆建筑群落所追寻的以敬仰关公、崇尚诚信、尚文贵德、平实自然等儒、道、佛深度融合的人生祈求,再现了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繁盛的商业景观,描绘了秦晋商人的舟楫与茶马交织峰会的商旅之路,深刻揭示了会馆背景之后的人文、商业文化内涵。同时精采了一些地方传说和历史故事,渲染、映衬并深化了商业会馆的人文内旨,弘扬了民族精神。本书图文结合,字蕴深厚,是了解中国古代商业会馆的通俗读本,也是研究会馆文化的珍贵文献。
-
纽约老房子的故事朱子仪建筑是城市文化的写照。这句话一点不假。去纽约、巴黎或罗马之前,你肯定会依据头脑里某种文化的定式,期待着要去领略相应历史风格的建筑。本书以三百幅风格各异的历史图片,以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文字,在纽约城高楼的密林中寻觅历史文化的遗存,寻觅建筑风格频繁更替的证据,展示其独特的建筑史、文化史内涵。一百余座老房子的故事从不同的侧面透露出这个国际大都市勃然而兴的历史奥秘。老房子不仅记录了岁月的变迁,同时也给我们展现了各个时代不同的建筑风貌和风土人情。本书选取纽约现存有代表性的112处老房子,从底层住宅、公用设施,到商业建筑、博物馆和摩天大楼,通过大量照片和描述性的文字呈现它们各自的风采和厚实的经历。通过透视那些冷冰冰的老房子来为读者展现一副活生生的纽约历史场景!
-
当代英国建筑遗产保护朱晓明 编著以英国建筑遗产保护为线索,以社会变迁进程中各种力量博弈下保护体系的发展为脉络,特别关注进入21肚纪后英国当代建筑遗产保护保护理念和实践中的新突破。全书内容包括建筑遗产保护体系、各种利益团体的诉求和共生、保护的精明运营,全面介绍了,从产业遗存到历史园林、从人都市到优美乡村等不同层面的保护实践。各章配合详尽的延伸阅读和相关网址,方便读者进一步了解英国建筑遗产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