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建设工程全过程法律风险防控唐长华暂缺简介...
-
南京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层积认知与价值重构研究杨俊(1)首先通过对南京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结合对南京城市文化景观遗产的现场调研与实地踏勘,基本掌握了其分布情况,以层积认知的视角,在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南京城市文化景观遗产资源构成进行了分类和整合研究,并提出价值重构的方法。(2)其次在对文化景观价值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南京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并对此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了不同文化景观进行价值评价,按评价结果进行鉴定和记录,形成南京城市文化景观遗产档案。(3)最后选取钟山文化景观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运用层积认知的方法,对其资源进行整合和价值重构,并提出保护和利用的策略。同时对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对未来研究可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岭南建筑研究·保护·设计程建军 著本书由上下两部组成,第一部为研究篇,据作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兴趣领域分为:建筑史研究、建筑保护与修缮研究、岭南地域建筑研究、建筑教育与防灾研究4个专题。研究内容也不限于岭南,亦关注中国建筑历史的一般性讨论。第二部为设计篇,据建筑门类分为:传统建筑设计、文物建筑修缮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现代建筑设计和规划建筑设计5个专题。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020年近40年间作者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和设计领域的代表作。其按照编年史的顺序编排,反映了作者在建筑历史研究和设计领域的成长过程,以及作者研究、设计并重,相得益彰的特点。本书对岭南传统建筑的研究、保护、修缮和传承设计进行了系统的联系与解读,基本展现了作者的学术追求、学术观点和设计理念。
-
在地生长严龙华本书是一部将地域文化景观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当下人地关系与地域文化景观有机融合进行创新设计实践的专著。作者通过其三十多年来基于“规划、建筑、园林、营造、场所”五位一体创作观所主持设计的一系列实践案例,从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性保护到城市文化景观个性再造,从乡土文化景观助力乡村振兴到当代建筑地域性表达,多元化、多维度阐述了在“创新性保护”的总体思路下,“重点修格局、补线织网络、连块组片区、理轴构整体”的实践框架及“城市连接、文化史层揭示、类型学演绎”的具体策略方法,从而在设计创作中建构根植历史、关联当下又面向未来的地域文化景观。本书项目所涉地域广泛,案例类别丰富,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与学术价值,可为当代我国城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地域文化景观塑造提供有益的借鉴。本书可供建筑学、城乡规划、历史文化保护、景观等专业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设计人员与高校学生等学习参考。
-
首都空间布局研究吴唯佳 等本书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等现实需求,探讨在京的中央和国家机构用地布局优化的机遇以及功能提升的可能方向。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中国古代都城的文化基因、空间布局与规划经验,世界大国首都空间布局与规划建设经验,首都空间布局布局的现状与问题,首都功能空间布局研究的基本思路、布局原则、发展目标与情景展望,塑造提升国家形象的首都文化功能体系组织及空间安排,首都功能空间布局的实施保障等十个方面;以及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历史经验,梁陈方案,首都功能空间布局优化和功能提升,世界主要国家首都规划建设经验,首都城市文化功能体系的组织与布局,服务首都政府功能提升的长安街地区空间质量比较评估,北京中轴南延地区空间布局,国家纪念地,加快“首都法”立法等九个专题研究。
-
山西古建筑营造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左保国中国的古代建筑凝聚和积淀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在建筑布局、构造、装饰技巧等方面的高超技艺,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山西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最多的省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遗产,21世纪初,由古建专家左国保牵头进行山西古代建筑史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历经十余载,终于在其辞世之前有所成。该书整理了几乎全部关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古建筑的宝贵资料,可以作为研究山西乃至全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史料和参考。
-
山西古建筑营造史 宋辽金卷左保国中国的古代建筑凝聚和积淀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在建筑布局、构造、装饰技巧等方面的高超技艺,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山西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最多的省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遗产,21世纪初,由古建专家左国保牵头进行山西古代建筑史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历经十余载,终于在其辞世之前有所成。该书整理了几乎全部宋辽金时期关于山西古建筑的宝贵资料,可以作为研究山西乃至全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史料和参考。
-
城市雕塑艺术精神与创新理念韩禹锋本书对中国城市雕塑的艺术精神与创新理念做了非常全面的介绍。城市雕塑作为城市中独具文化性与学术性的公共艺术载体,其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本书结合空间艺术的研究,综合运用环境学、规划学、建筑学与形态美学等学科的交叉知识,对中国城市雕塑的艺术精神与创新理念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内容包括雕塑相关知识,雕塑的艺术精神和美学表达,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发展背景和城市文化建设及其艺术实践,城市雕塑的发展与文化,城市雕塑的艺术构思与视觉要求,现代城市雕塑的构成元素及体系、城市环境规划与雕塑审美取向,现代城市雕塑创新理念与符号凝练和中国城市雕塑赏析等。本书适合城市设计与雕塑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
人与建筑的异化孟建民 刘杨洋 李晓宇人的生命力、体力、智力、魅力、感知力都能在技术的干预下获得不同程度的改造和增强。这种超越自然演化的变化速度带来的或许不止是进化,更是一种异化。当我们把建筑视作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那么从人和环境的视角出发,这两者的变化便为我们思考未来提供了线索。人的微观尺度和环境的宏观尺度架构起了空间尺度的横轴。而从过去到未来的技术发展则架构起了时间维度的竖轴。本书将以这个思考矩阵为基础,从人体的技术延伸、机器的生物演、环境的系统升维、新人的端口生存、未来视域的反思五个方面,递进地阐述对未来建筑的思考。本书希望通过讨论当下涌现出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建筑的相关性,以及对建筑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唤起建筑学界对未来议题的热情与关注。
-
中国雕塑史讲义梁思成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但梁先生的思想和视野其实不止停留在建筑这一路径,他希望由建筑开始,对中国艺术史做一个整全的贯通。因此他1943年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原名为《中国艺术史·建筑篇》。但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他有太多想做的事情,有太多精神上的探索有待完成。本书是他在建筑之外,或者亦是依托其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留给读者的一部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论著。从严格意义上讲,本书并不算梁思成先生的正式著述,它只是梁先生在东北大学讲课时的讲义,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显得异常“简约”,很多内容只是提纲挈领,没有充分地展开论述。但通过傅熹年、陈明达等先生的注释,通过林洙老师为文字选配的一百七十余张图片,已经能够明晰地见出梁思成对中国雕塑艺术的理解与思考。因此,《中国雕塑史讲义》虽篇幅不长,仍生动地代表了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一代从西方艺术理论回归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学者所做的探索和开创性研究。正文后还附有梁思成先生中国雕塑史讲义全稿的原件图片,共八十张。这使得本书同时具有历史文献的意义,亦可使读者的阅读更加丰富,得以一睹梁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手迹。 此次出版,特邀艺术史学者郑岩撰写万余字长篇导言,资料翔实、论说深刻,引领读者进入梁思成艺术精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