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史》是我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随后的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建筑之特征,行文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
-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后浪《中国建筑史》是di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从上古到清末民初分期阐明中国建筑在不同时代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涵盖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等。对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各民族与中国情况之异同,都有述及。这部《中国建筑史》完成于1944年,当时却没有出版条件。五十年代初作为讲义,出版了若干油印本,限于条件,没有印插图。本次出版即以油印本为底本,参考后续出版的各本修订了部分笔误,并增补了书中提及的相关图片,以期最大限度呈现梁先生本意。
-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著本书是我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凝聚了建筑学家梁思成多年来的心血,他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
山西古建筑营造史 清代卷左国保中国的古代建筑凝聚和积淀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在建筑布局、构造、装饰技巧等方面的高超技艺,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山西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最多的省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遗产,21世纪初,由古建专家左国保牵头进行山西古代建筑史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历经十余载,终于在其辞世之前有所成。本书共分七卷,由第一卷的史前、夏商周时期到第七卷的清代,内容涵盖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所有时期。该书整理了几乎全部关于山西古建筑的宝贵资料,可以作为研究山西乃至全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史料和参考。
-
触摸西方建筑[加]王其钧这是一本生动介绍西方建筑艺术语言的书籍。本书从建筑的原始美谈起,沿建筑艺术创作的发展主线,逐一介绍各个典型时期建筑的基本构成特征,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模式所形成的建筑语言。内容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与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建筑语言以及建筑语言进入白话时代等十章,清晰明了地用插图和文字形象介绍了西方建筑语言的构成规律。本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逐一列举了各时期建筑语言的特色及演变、典型建筑、代表性人物及作品,集知识性及趣味性于一体,不仅可使读者系统了解西方建筑语言,也可使读者领悟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轨迹及建筑所包含的“和谐、数量、秩序”。
-
辽东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研究霍丹伴随我国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大型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近年来逐渐成为新时代建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引导以及“振兴东北”重大政策背景下,本书聚焦具古代东北地区辽东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在进行类型整理和剖析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深入解读其在历史上军政经略、民族交融、沟通边域经济以及促进东北及东北亚范围内跨地区、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和历史价值,进而结合先进保护理念提出整体性保护与开发策略。为促进东北历史文化资源发掘、自然生态保护及经济全面振兴提供新思路,也为我国地域文化战略实施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路径提供新视角。
-
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图谱研究张中华,张沛 等传统村落是乡土空间中一类特殊的聚落类型,传统村落景观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彰显出先民营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技术方法和地方智慧。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提取、分析、优化、传承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不但有利于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而且对于普通乡村的演化发展以及规划设计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书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出发,在系统阐释地方性知识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传统村落景观与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由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点、地方性知识链、地方性知识集组成的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其中,地方性知识点和地方性知识链分别表征了传统村落景观营建的技术方法和逻辑思路,地方性知识集揭示了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形成机制。基于此,本书对陕西省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地理单元中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特征进行挖掘与整理,并以点带面,选择区域传统村落集群发展、生态治理、乡村振兴等专题构建相对应的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
-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岩土工程新进展龚晓南 主编本书为“岩土工程西湖论坛系列丛书”第7册,介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岩土工程新进展。全书分13章,主要内容为:概述;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基坑工程技术;盾构法隧道工程技术;顶管法管道工程技术;既有建筑物地下空间开发技术;沉井工程技术;深隧工程建造技术;城市地下空间结构抗浮设计与施工;地下空间结构抗裂防漏技术;地下空间开发中的环境效应和对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监测与控制技术;地下工程数字孪生技术新进展。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
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著,梁从诫 译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长时间的、科学的调查,他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对全国近两百个县城的两千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详细的测绘,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撰写了详尽的科学研究报告。《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与《中国建筑史》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写作于四川省李庄,其时“宿不蔽风雨,食只见菜粝”,“贫病交加,故人寥落”,而梁思成正是怀抱着殉国者的心态,为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保存发奋著述。因种种原因,书稿未能及时出版。梁思成逝世十多年后,在费慰梅的努力下,这本著作终于得以面世。《图像中国建筑史》以英文写作,目的是向西方读者和建筑研究者讲述古代中国的建筑技术,因此文字生动、深入浅出,对中国古建筑“有机的”结构体系的发展及其形制演变有一个概要性的呈现。本书还有大量营造学社成员在测绘中拍摄的珍贵影像以及梁思成、莫宗江绘制的精美插图。通过阅读这部著作,可以使西方读者对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精神内涵和外在形式有深入的了解,对当代中国人理解传统文化和建筑的关系,也有极大地启发意义。本书为中英文双语版,由梁思成之子——梁从诫先生——翻译成中文,从诫先生的名字即从《营造法式》的修撰者李诫而来。从诫先生虽然没有继承父业,但通过《图像中国建筑史》的中译,也与父亲一道,为推动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传承做出了贡献。本书包括费慰梅(Wilma Fairbank)撰写的《梁思成传略》,以及吴良镛撰写的英文版序言和梁从诫撰写的“译叙”。另外,此次新版还特别约请了梁思成先生的学生、助手傅熹年先生撰写了导言,对《图像中国建筑史》以及梁思成先生的学术成就做出了整体性的评价。
-
建筑少年的梦[日]布野修司 著,赵春水 史书培 译本系列图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组织建筑领域资深人士策划、打造,致力于呈现日本知名学者、建筑师、设计师的思想理念、职业历程、人生趣事。希望这些文字如和风细雨般沁入心灵,富于启迪、并化作生命的力量,成为前行的动力。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学生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日本各地的建筑少年也相继聚集,建立了属于他们的“梁山泊”。在这些“梁山泊”中,涌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现代建筑师。 本书是笔者在“梁山泊”遇到这些建筑师并持续追踪他们的活动而编写完成的。 可以说,本书正是“日本现代建筑的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