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古厝留声机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古厝留声机》选取福建省福州地区极具代表性的120处历史建筑,挖掘相关的人或物的故事,聚焦福州历史,展现福州的城市空间与社会生活变迁,并以文史散文的形式加以呈现。该书分为上、下册,共7辑、82篇,其中还有500余张建筑美图,排版装帧赏心悦目;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可以收听其中部分篇章的朗读音频(喜马拉雅APP“古厝留声机”专辑),充分体现了“讲故事、轻阅读、易传播”的主旨。
-
空间奥德赛张燕来植根于历史与文化的现代艺术与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真实写照,两者在当代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处于一种关联性的演化之中。艺术与建筑的关联丰富多样,时而共生、时而交错,21世纪以来,两者的界限已变得越来越模糊,并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变化。本专著打破了写作和评论的界限,融合艺术史研究与建筑分析,聚焦于现代艺术与建筑的关联性,依照现代艺术门类和特征进行分类研究,并以14位现代艺术家和建筑师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其创作哲学和代表作品,力求对当代艺术与建筑创作有所启发。
-
天津百座建筑中的百年党史兰巍,史煜涵,杨静本书在普查天津400余处红色旧址和遗址遗迹的基础上,从获得的一手实测数据和资料中,精选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的100处天津红色建筑,以历史建筑为切入点,以党史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轨迹为面,从党史、建筑史、城市史、近代史等多专业视角深入解读近代城市空间、建筑特征与革命历史的关联,让读者在阅读中知晓天津近代建筑中的红色往事,进一步了解天津城市的历史。
-
旅途上的桥白云 侯文葳天上有彩虹,人间有长桥。桥作为一种有魔力的建筑,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构造,所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是一国文化的特征之一。从实用性来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它帮助人们跨越江海、飞跃沟壑,使彼此联通,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物质财富。从科技和艺术的层面来说,这些建造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桥梁建筑,桥梁建设背后的思维以及围绕其发生的故事,展现的可能正是那个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精神美学,记载了人类文明的传承,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线索。本书选取了国内外26座人们在旅行中最常遇到的名桥以及在社会上闻名遐迩的代表性桥梁,把桥梁文化和旅游文化结合在一起,从科普、历史文化和旅游的视角,专业知识通俗化,用浅白易懂和风趣灵动的语言辅以精美的图片,带领人们走近桥,认识桥,读懂这些建造于不同历史年代的代表性桥梁,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围绕着桥发生的故事传说,轻松而富有知识性,丰富社会大众的精神生活。
-
印度建筑史汪永平印度是亚洲的文明古国,印度的建筑富有特色。佛教建筑、印度教建筑、伊斯兰建筑和殖民时期的建筑有着丰富的遗存,有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如泰姬玛哈陵。我国对印度的建筑文化介绍不多,最早见于东晋法显《佛国记》和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在中国,研究印度建筑的倡始者是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他曾于1959年初率我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参观了阿旃陀石窟寺等多处佛教遗址。回国后亲自开设印度建筑史课,这在国内还是独一无二的创举,由于历史的原因,该项研究未能继续。本书系统介绍印度建筑历史的专著,对印度建筑的形制、构造和艺术形象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做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
-
中国文物建筑研究与保护张克贵 著本书由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高级工程师、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张克贵老师带领学生们共同编写,各位作者均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工作者,又主要是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设计、施工、管理者。本文的编排主要是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筑、官式建筑、传统村落建筑、民式建筑、文物建筑安全防护等为序,同类又以综合性、建筑、结构、装修、材料研究为依。本书的出版既是为了展示技术成果,也是为了创建一个交流平台,旨在提高自身的理论、实践水平,同时为更好地投入我国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事业提供助力。(21.5 335)
-
古代寺院建筑与中国文化杨莽华 著地理学的学科优势,是对空间差异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在对中国历史建筑的整体做某种判断时,空间制造的差异可能比时间的赋予更为显著。人文地理学把文化景观看作是重要的学术支撑,是研究区域人地关系、文化形态、文化分区的根本。寺院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是人文和自然地理综合作用下的地域表现,反映了历史剖面上的佛教文化的生态体系。《古代寺院建筑与中国文化》以寺院建筑及其文化环境为对象,借助文化及地理学的视角和方法,发现其演变、分布和扩散的规律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在文化分区和文化生态的体系中,勾勒出中国古代寺院建筑群体的空间模型或者是图景。
-
淮河流域水资源精细化调度技术赵家祥,刘开磊,王启猛,时召军 著本书针对淮河流域水资源循环结构复杂、水资源系统高度不确定性等现状问题,按照水资源系统概况认知、水资源“供用耗排”全过程解析的路线,系统性地阐述了水资源管理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案;全面介绍了淮河流域水资源禀赋条件,以及来水、需水预测预报的基本理念和技术方法;结合水资源系统规划和管理的实践,重点陈述流域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成效与规划、水资源管理业务支撑平台应用情况,并结合部分重点跨省河流水量调度实践作为实例支撑。本书可供全国范围内的水利行业从业者参考使用。
-
中国大运河人物姜师立,杨青 著《中国大运河人物》选取大运河历史上的21位人物,按照年代顺序,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述这些英雄人物为大运河所作出的贡献。时间跨度从春秋到清代,既有运河的开凿者、维护者,也有运河的管理者、使用者。他们分别为夫差、魏惠王、刘濞、曹操、陈登、贺循、谢安、隋炀帝、齐浣、姜师度、刘晏、沈括、郭守敬、宋礼、白英、陈瑄、潘季驯、靳辅、陈潢、康熙、乾隆。通过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可探寻中国大运河修建的动因与背景,了解中国大运河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的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可以领略历代运河的修建者、维护者、管理者、使用者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水文环境、错综复杂的地貌与地质结构等困难条件下,巧妙利用沿线江河湖泊等多样的水资源条件,创新运用勘察、测量、规划、设计、管理等多个跨领域的科学知识,让这个农业文明时代的巨大系统工程得以开发、利用、延续并合理改造,不断适应自然环境;可以感悟中国古代先民在解决水与人、水与水、水与地理环境关联问题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大运河折射出的天人合一、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和我国古代先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河工智慧。
-
中国工业遗产史录·陕西卷陈洋,张钰曌,刘怡本书回顾陕西工业建设的历史,发现里程碑式的工业企业,认定工业遗产的价值,汇集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典型案例。内容包括历史沿革、价值评价、遗产认定、资源调查、规划设计、保护再利用案例以及操作运营模式等研究成果。所属丛书选取工业建设基础好,工业遗存多,工业遗产调查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成果突出的省份和城市,涵盖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建设的重点省份和城市,涉及各个产业门类。系统展现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领域的探索和经验,可为今后全国范围展开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提供全面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