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论
-
建筑工程测量薛新强,李洪军 主编本书属“全国应用型高等院校土建类‘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依据我国现行的规程规范,综合院校学生实际能力和就业特点,根据教学大纲及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来编写。本教材充分总结教学与实践经验,对基本理论的讲授以应用为目的,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实训、实例教学,紧跟时代和行业发展步伐,力求体现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本书共分三篇14章,主要介绍了测量的基本知识、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控制测量、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知识与测绘技术、地形图应用、施工测量基本测设、建筑施工测量、曲线建筑物施工测量、管道工程测量和GPS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等内容。本书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职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大专层次建筑工程技术、城乡规划、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和供热与通风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还可供专科层次的相关专业自学、岗位培训作教材。
-
土木工程测量孔达 主编本书是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类精品教材。全书共分14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水准仪及水准测量、经纬仪及角度测量、距离测量、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小地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地形图的应用、工程测设的基本方法、线路工程测量、桥梁与隧道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水利工程施工测量、建筑物变形观测等。本书主要供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本科生教学使用,也可供从事土建工程的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
建筑概论王新泉 主编《21世纪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列规划教材·建筑概论》是按照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培养方案”的要求,为适应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等公用设备工程领域相近专业,如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开设“建筑概论”课程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21世纪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列规划教材·建筑概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共11章,概括地介绍了建筑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国内外建筑技术的新发展;阐明了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建筑物的组成及其构造和做法。《21世纪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列规划教材·建筑概论》编者以求精、求新、求实,突出重点,避免繁琐的教学理念,将各方面的碎片予以整合,从局部走向整体。在内容上突出了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运用,并从理论上加以阐述。书中有大量插图,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消化、掌握《21世纪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列规划教材·建筑概论》的主要内容。《21世纪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列规划教材·建筑概论》力求为非建筑学、土木工程专业,但又与“建筑”密切相关的公用设备工程领域各专业学生学习、了解“建筑”提供较全面的基本知识,是一本内容体系新颖、独具特色的“建筑概论”课程的教材,适合公用设备工程领域各专业选用,也可供从事与土木建筑工程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21世纪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列规划教材·建筑概论》配有PPT课件,免费提供给选用本教材的授课教师,请需要者根据书末的“信息反馈表”索取。
-
建筑大师访谈陈志春 编著《建筑大师访谈》收录了38位世界知名建筑大师的59篇访谈,在我们精心挑选的大师中,既有未接受过正统的建筑科班教育,完全依靠个人的才华禀赋和刻苦努力自学成才的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也有出身艺术世家,早年拍摄过电影,但最终转而关注现实世界,研究城市问题,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颇具影响力的荷兰建筑师瑞姆·库哈斯。既有以教育理论见长,在建筑界不断掀起头脑风暴的瑞士建筑大家伯纳德·屈米;也有以做实际工程见长,在全球众多国家留下自己建筑坐标的赫尔佐格。既有引领当今风潮的新锐汤姆·梅恩(2005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也有已故的建筑界泰斗菲利普·约翰逊。当然,还有将“打破传统建筑空间”作为自己的信条,以独特视角切入建筑,敢于向未来发起挑战,以其特立独行而震撼世界的前卫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再加上理查德·罗杰斯、阿尔瓦洛·西扎、贝聿铭、弗兰克·盖里、格伦·马库特、里卡多·列戈瑞达、杨经文、妹岛和世等,可谓群星璀灿。访谈内容丰富涉及方方面面,大到一个城市规划的构思过程,小到上午9点喜欢看什么样的报纸、听什么样的音乐。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大师们缜密而机智的思维、充满魅力的人格跃然纸上。
-
房地产开发与建设资料精选《建筑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编委会组织 编写《建筑专业技术资料精选》是《房地产开发与建设资料精选》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基于房地产开发和建设工程实践,依据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许可及审批等不同阶段,为满足房地产开发建设中的建筑专业设计及施工技术管理需要,精选建筑师和技术管理人员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初步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及建筑施工管理等各个实践环节中,经常使用到的现行相关国家规范和规章文件、常用数据硬常见知识等有关建筑专业各个方面技术知识,是为建筑师、建筑规划师、建筑施工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建筑和规划等相关专业师生提供的内容实用、查阅快捷、携带方便的资料小手册。本书适合从事房地产开发投资咨询、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及监理等管理与技术人员,包括建筑师、建筑规划师、室内设计师、建造师等建筑工程师及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房地产开发、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室内装潢和施工管理等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资料。
-
建筑美学简明教程许祖华 著面对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千姿百态的建筑物,你知道它们形体的意义吗?你希望了解它们的历史,领悟它们的意味,读懂它们的语言,从而欣赏它们的美吗?请打开《华大博雅·通识教育课教材:建筑美学简明教程》吧!它将告诉你如何领略建筑的神韵,引导你从中国大地走向世界,欣赏人类建筑的杰作,了解建筑美的本质、功能、特征及艺术规律。同时,它还将告诉你如何将自己居住、学习、交际、活动的场所装饰得舒适、和美、惬意。
-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刘月 著《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以中西文化为理论基础,以中西建筑为比较对象,以问题意识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中西建筑的审美特征、时空意识、审美尺度、物质载体、装饰意匠以及发展道路六个方面的美学比较与研究,揭示出中西传统建筑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并对当代建筑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认为,建筑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物质、精神产品。文化的内涵决定着建筑的形式,建筑的形式也丰富着文化的内涵。中西建筑美学品格的差异在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内涵。从总的方面看,中国传统建筑在空间布局、结构造型、装饰设计等方面以人为中心,体现出乐生、重生的现世理性精神和浪漫情怀;西方古代建筑则以神为中心,表现出对上帝、来世的虔诚向往和宗教迷狂。中西传统建筑的差异性在当代文化的整合中逐渐变小。《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认为,中西建筑只有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走出一条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精神的发展之路。
-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释义国务院法制办,建设部 编《民用建筑节能条例释义》结合国内国际的实践经验。兼顾可操作性和理论性。全面阐释《条例》出台的背景和意义,逐条解释法律条文。并附有与民用建筑节能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权威性。不仅是全国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必备的工具书。也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注册执业人员等建筑市场相关主体明确节能责任。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工具书。2008年7月238国务院第1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0号公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出台。对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降低民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实现我国节能优先的发展战略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帮助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个人全面了解和深刻领会《条例》的内涵。有效推进民用建筑节能工作。国务院法制办农业资源环保法制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法规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组织编写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释义》。
-
建筑程大锦本书是有助于理解建筑基本原则的优秀图解参考书。最新版本增加了交互式的CD光盘。本书是建筑设计基础语汇的经典入门书,初版三十多年来一直广受好评,被誉为“建筑专业的圣经”。众多建筑专业师生、设计师皆从本书中获得重要启发与设计灵感。全书内容涵盖了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和设计作品,堪称一部图文并茂的建筑百科宝典。这本经典的图解参考书有助于学生和执业建筑师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在建成环境中检验秩序化的形式和空间。程大锦利用其个性鲜明的精美图画,展示了建筑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已穿越时空和文化界限。通过浏览这些具有创造性的观念,《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鼓励读者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建成环境,促进更深层次地解读建筑。经过再次修订的第三版,对交通、光线、景观和基地环境等章节进行了扩展,除此之外还增加了环境要素、建筑规范方面的新观点以及有关形式、空间和秩序的当代实例。中文版的编译也根据最新的英文版本多次进行了修改,忠实体现了原书的图文特色。除了更新部分文字内容和增添插图,新版本还附有一张配套的光盘,通过程大锦教授创作的三维模型和动画,书中阐释的建筑观念更加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
高技术生态建筑发展历程刘云胜《高技术生态建筑发展历程:从高技派建筑到高技术生态建筑的演进》首先从宏观的角度,以数字时代、生态时代人类面临的严峻资源和环境危机为背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线,以建筑技术理念的生成发展为切入点,从哲学的高度深刻剖析了20世纪的哲学思潮以及技术的哲学本质、价值和技术文明,并系统地分析了技术观和发展观的两大走向以及对技术的多元批判,指出当代人类决不是简单地抛弃现代科技文明而回到原始洪荒时代,而是要促进科技的人性化以及科技、生态、社会和文化的谐调发展,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哲学思想上的基础。其次,通过对高技派建筑(狭义的高技术建筑)的求本溯源,回顾了近现代建筑发展中的高新技术及其影响,阐述了现代主义的技术理性思想及其美学观。根据技术哲学对技术的研究以及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相对应的三次建筑技术革命,将高技派建筑的发展界定为本原阶段、异化阶段、软化阶段和复归阶段共四个阶段,重点探讨了高技派建筑在异化阶段和软化阶段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技术背景和人文背景,系统而详尽地剖析了高技派建筑在异化阶段和软化阶段的具体表现、本质特征和美学观,指出当代高技术与高技派建筑复归的道路——数字化、生态化趋势,为本文的研究建立了逻辑结构。再次,以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特征为研究的起点,概述了生态学的学科分支、研究方法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系统地分析了早期朴素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深刻地剖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性的绿色运动以后)“生态决定论”类型和“技术决定论”类型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对当代生态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在上述三项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系统的生态建筑观及其相应的宏观生态策略框架,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建立了中观层面的生态建筑设计原则框架,认为生态建筑的普及与推广必须从“浅层”的技术和经济层面走向“深层”的价值和制度层面,指出当代生态技术与生态建筑的发展呈现出高技化、数字化趋势,为本文的研究建梅了理论平台。最后,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在当代建筑领域的广泛运用及其影响以及数字技术在当代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及其影响,探讨了当代建筑在数字技术革命、生态技术革命中的演进,并进一步系统地分析了当代高技术生态建筑及多元化探索,前瞻性地指出在当代数字技术、生态技术和建筑科学技术融合的趋势下,数字时代、生态时代的数码建筑(数字建筑)、生态建筑和高技术建筑通过融合的技术手段走向了“三位一体”的融合道路,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建立了高技术生态建筑的两大理论框架——技术体系和研究体系的理论框架。总结性地倡导并指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技术作为“一种拯救的力量”使得高技术生态建筑成为人类面对当今和未来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的一种积极、理性的探索,无疑是人类文明、科学技术与建筑进步的具体体现,必将成为当代和未来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