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论
-
高强纳米混凝土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研究李伟 著本书通过一系列试验结合电镜扫描等手段对掺入纳米材料后水泥净浆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干缩性能、电阻率变化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详细介绍了高强纳米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干燥收缩性能试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抗碳化性能试验以及抗冻性能试验等,对不同掺量下高强纳米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进行深入地研究;建立了高强纳米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和冻融损伤模型,实现混凝土耐久性寿命的定量化设计,为高强纳米混凝土的实际寿命预测提供理论参考。本书内容丰富,系统全面。可供土木工程领域从事混凝土设计、施工、管理人员,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
基于治理和博弈视角的国土空间规划权作用形成机制研究黄玫 著本文首先从研究背景出发,阐述了选题思考、研究意义,对研究对象、范围进行界定;其次,对文献、空间规划权历史、国外情况进行综述,再构建博弈、 治理双维度理论框架开展分析;再次,从空间规划权内涵、外延、作用、现状问题分析入手,分纵向央地、横向部门的内部博弈和政府市场、开发保护的外部博弈两大类、四小类分别开展实证研究;从次,将实证研究进行整合,针对本书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土空间规划权,界定的视角是治理理论和博弈论,侧重研究其权力对外作用的形成机制。一是从治理和博弈视角建构了多层级、多主体的国土空间规划权理论分析框架,对空间规划领域各类政策出台脉络进行历史性梳理分析;二是全景式地对空间规划权作用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博弈进行分类描述,找到空间规划权各种外在表现的内在逻辑;三是提出了在治理框架下利用博弈策略分析的方法,建立或修正国土空间规划权的基本规则。这些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基本法律政策框架都是一种有益的底层基础性研究。
-
图解建筑环境金村仁美在构造建筑时,建筑师需要为在建筑内进行生活、工作和购物等活动的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并保证建筑在于外部环境接触过程中不影响内部的结构构造。随着绿色建筑、健康建筑的发展,建筑物理环境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日文原版书以大学课程笔记为基础,穿插绘图,对建筑物理环境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直观的表述,深受读者的欢迎。主要内容有5章,包括光环境、热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地球环境。本书的内容适合建筑师考试备考,也可以作为建筑师考试的基础知识解读材料以及作为相关知识的拓展
-
绿色建筑性能设计与分析张辉近些年,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绿色建筑的性能设计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更多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从建筑能耗、建筑光环境、建筑热环境、建筑风环境、建筑声环境和室内空气质量方面进行控制。对于建筑师来讲,传统的建筑设计更多从功能、形态、空间、流线等方面入手,虽然也考虑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但很难在建筑的设计层面量化评判设计的效果。于是,绿色建筑的性能设计与分析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
装配式居住建筑标准化系列化设计广州市建工设计院有限公司 编著,付国良 主编本书颠覆以“拆分”为原则的传统装配式设计思想,从“组合设计”的角度探讨居住建筑的装配式设计,提出并出品一系列标准化、系列化产品,旨在推动华南地区装配式建筑向更经济、更高效方向发展,助力居住建筑的工业化革命。 本书名称为《装配式建筑PC的标准化系列化设计——华南地区居住建筑的工业化》。 本书内容主要涵盖十五个章节,从建筑模数制的角度出发,探讨标准化、系列化设计的意义及原则;深度讲解各个构件的标准化、系列化设计,主要包括内外墙、楼梯及阳台等非受力构件及梁、板、柱、剪力墙等受力构件;以“组合设计”的原则,运用建筑结构体系知识,对各个构件进行组装拼接,形成产品户型;同时,本书对装配式建筑的多样化、经济性和发展展望三方面也进行了详细阐述。
-
大空间建筑腔体自然通风夏柏树,白晓伟,张宁 著本书主要研究北方地区高大空间建筑中资源环境、空间布局、运行作息、主体感知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特征及规律,引入环境性能及能耗数值模拟分析的协同机制,阐述多目标协同优化的科学决策和“模拟——分析——优化”设计流程导控方法。对北方地区公共建筑多种热过程与系统运行作息、主体感知等多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并对其绿色性能指标进行预测与计算。针对上述问题,本书撰写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绿色性能系统的作用机制与北方地区气候关联性 2、北方地区气候制约下的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绿色设计过程导控与评价体系 3、绿色性能导向下的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与方法 4、典型北方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绿色建筑系统的示范工程及技术标准
-
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协同创新专业委员会 组织编写,石永久 主编本书在系统梳理和总结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十三五”科技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围绕信息技术、通信和航空航天技术、材料技术、人居健康与安全技术、生态环保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绿色建造技术、绿色金融及中介服务技术等8项重点技术,对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十四五”科技发展进行预测。 预测面向国际前沿科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分析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服务制造强国、安居中国、城乡治理的重大科技需求,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
旧城新院刘晖 谭刚毅选题主要收录“2019大健康建筑领域第二届联合毕业设计课程”的课程作业及指导教师的教学论文,分为概述、作品展示及附录三部分。概述部分对基地区位背景、场地现状及教学组织进行了详尽介绍,并点明了学生在设计中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即设计要点。 作品展示部分分为设计主题、前期研究、专题研究、获奖作业四类内容,前三类内容分别选取各组同学作品中的对应内容进行汇总。获奖作品为包含受学生喜爱的“人气作品”以及老师从更专业角度选择的“优秀设计作品”,完整地收录优秀作品,全面展示设计者的思路以及专业水平。 附录部分为本次课程任务书,参与人员名单及课程照片,记录了上课、调研、合作设计以及终答辩的过程。 选题选取课程作业中的精华部分,不仅是为了展示课程成果,以便阅读者能够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同时也是对本届联合毕业设计的大健康领域建筑教学方法的总结,以期今后能够进一步指导专题建筑设计教学和方法的创新。
-
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工程施工指南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专业委本指南适用于新建、改建与扩建城市轨道交通轨道施工工程。主要内容共10章,包括概述,轨道结构形式,轨道工程材料,施工准备,道床施工方法及工艺,无缝线路施工方法及工艺,附属设施及其他施工方法及工艺,施工安全及环境保护,轨道工程质量验收、移交及维护保养,工程案例。本指南附有大量工程实景图照片和典型施工案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指南可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建设、施工、监理、建设主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和大专院校等单位相关人员使用和参考。
-
高层钢周绪红 刘界鹏 林旭川 单文臣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作者在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本书共分为7章,内容主要针对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钢管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和支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和抗倒塌性能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抗震设计方法。 部分:绪论。该部分介绍了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抗震性能的国内外研究应用发展现状,并从国内外工程实践出发,提出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发展趋势和亟待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高层结构弹塑性抗震分析方法。该部分介绍了本书主要采用的抗震分析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有限元模型与验证。该部分介绍了本书抗震分析模型的理论基础,验证本书所作研究分析的准确性。 第四部分: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抗震分析。本部分针对高层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研究其双重和单重抗侧力体系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并提出基于一致倒塌风险的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剪力墙抗震设计方法。 第五部分: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抗震分析。本部分针对高层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研究了其双重和单重抗侧力体系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并提出基于一致倒塌风险的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方法。 第六部分:钢管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本部分研究了钢管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与传统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抗倒塌能力差异,明确了肢厚比对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及抗倒塌能力的影响,探索了现有规范适用高度限值对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的适用性。 第七部分,支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该部分首先提出了支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概念,总结了该新型结构体系与传统巨型框架-核心筒-伸臂桁架结构体系的优势,研究了内外筒刚度、巨型支撑刚度占比、伸臂桁架和屈曲约束支撑构件对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和抗倒塌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