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
-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哈代《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之所以成功,离不开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哈代是学建筑出身,他的作品结构严谨,如同一座宏伟建筑一样上下呼应,前后勾连。单以为苔丝送终的绞架为例,最后虽以黑旗升起来暗写,但前面已有多次影射:“场主的大号刀叉在餐桌上像是刚要搭起的绞架”(第十八章),“那不是十字架!是个不吉祥的东西……”(第四十五章)。哈代青年时期对神学、哲学、文学都曾认真钻研。如今大量引用到书中,既烘托了时代氛围,又丰富了表现手法。今天的中国读者可能会奇怪书中何以引用那么多的《圣经》故事及经文,殊不知这是当年欧洲极普及的知识,在英国的那些教育落后的地区,更几乎是普通百姓必须和仅有的学习课程。而当时风行的哲学思想从安吉尔口中说出,更突出了他勇于叛逆、敏而好学的性格。此外,书中对农业劳动的一些细节描写,显示了作者对底层生活的熟悉。作者曾给本书加了一个副题:《一个纯洁女人的故事》。从小说本身来看,苔丝的纯洁是感人至深的,连她少时的受骗失贞,其实也是因为过于纯洁,毫无对恶人的防范之心才吃亏的。然而,讴歌这样一位失过身的女主人公,本身就被维多利亚时代道貌岸然的卫道士所不容。他们对本书大加攻讦,作者甚至被迫作些删节——我们这部译本所依据的原文版本,已经恢复了原貌,读者可以看到,书中对两性及暴力都写得极其隐讳,毫无有伤风化之处。足见当年那些恶毒攻讦实属无稽之谈。但世事自有公论,终究由历史和人民做出了抉择,使本书当之无愧地成为一部世界文学经典而传世。哈代本人也受到了极大的尊崇。
-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欧·亨利欧·亨利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他善于捕捉细微的生活场景,描述人物的喜怒哀乐。其笔下的小市民、商人、强盗、警察、流浪汉等人物,无不栩栩如生。他以幽默的手法化解笔下人物的悲情,用“含泪微笑”嘲讽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本书从欧·亨利近300篇作品中选取40篇,包括让这个名字响遍世界的《口哨大王迪克的圣诞长袜》,试图从各个角度让读者对欧·亨利的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书收录的《圣贤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和赞美诗》、《为爱劳心劳力》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有无数的人为吉姆和德拉、乔和迪莉娅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感动过,为付出生命画了他一生最后一片、也是最美的一片藤叶的老贝尔曼震撼过、流泪过,也为索比种种荒唐的把戏微笑过,也为他最后试图改邪归正却功亏一篑叹息过。短短的篇幅里包容了许多值得读者深省的细节,令人一咏三叹,反复思量。
-
二十六史文言大阅读陈哲 主编超大容量内容范围涉及“二十六史”的每一部史书,选文多达二百余篇,并附有《资治通鉴》选文若于篇,可满足整个高中阶段的阅读学习。 主题明确体例设计,屏弃一切繁文缛节,直奔主题——仿真训练,适应高考。 全解全析答案有解析,选文有译文,使用方便。 兼容性强融课内所学与课外相关知识于一体,融点拨与案例于一体。 适用面广既可用于高一至高三学生的自学.又可供教师备课之参考。 积淀底蕴本书选文都与历史人物有关,上自先秦,下至明清,揽二十六史;纵横两千余年,人物二百余位,让读者在阅读古文的同时,从独特的角度了解中国的历史。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
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过去在我国中小学生中大概是“耳熟能详”的。几十年前,它被认为是揭露资本主义金钱关系的好教材。撇开对巴尔扎克如何全面评价的问题不谈,至少可以指出:同任何伟大作家一样,我们不应忽略其作品的文化积累价值和认识价值。在本书里,作者不单塑造了守财奴葛朗台老头的丑陋形象,而且绘声绘色地刻画了欧也妮·葛朗台、以及作为其配搭和反衬的堂弟夏尔。笔者以为,仅仅是欧也妮优美动人、忠厚笃实的肖像,就足以成为介绍本书的理由。那是作者的得意之笔,也正是他在卷首题词(借虚构的“马利亚”)中,以“画龙点睛”的方式,要向我们吐露的衷肠。巴尔扎克当然不是“全才”和“完人”。在其匆忙而短促、靠每天喝五十杯咖啡提神而写作的一生中,似乎不曾拨冗专门为青少年讲故事。但这不要紧,青少年朋友们,就请好好读一读《欧也妮·葛朗台》吧。如果有兴趣,也请你们看看《高老头》、《双重家庭》、《幻灭》吧。在那里,可以找到那个时代另一些青少年的“众生相”。为此,译者怀着满腔热情,完成了这个“老故事”的重译工作,希望青少年朋友认可,至少能够“明白畅晓”地一读到底。
-
中学生古典诗词300篇孙立权 主编中国近代以来一百年的语文教育,主流是反传统,抛弃传统,学西方,然后是学苏联。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五四”先贤们以非常激进的态度反传统,“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一出,意味着和传统的彻底决裂。语文教育在这种大气候下必然地走向反传统。不但教育内容改变了,“四书”“五经”扔掉,变成“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与科学,教学方式也改变了,由“书院式”变成“学堂式”。语文教育遂由古代的经验型变为近代以来的知识型。建国后全面学习苏联时,把苏联专家的“红领巾教学”这种知识型教学模式铺开,全面知识化。语文课每课都要讲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后来把西方语文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大量加入,使知识型教学登峰造极。你只要看看近些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考了多少知识点,有多少ABCD选择题,你就明白了什么是知识型教学。所以,这一百年的语文教育是在走一条否定传统、异化民族语文的道路,这正是禅宗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事实证明,这条路越走越窄。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社会上对语文教学的批评越来越多,语文难教,学生厌学,找不到适合汉语文特点的语文教学之路。语文教育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圈内人士,还是圈外人士,凡是有良知的人都在大声疾呼:语文教育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改的路在哪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坚持语文工具论的,有高倡人文性的,有主张语感中心的。而依笔者愚见,语文教育应该向传统回归,走一条民族化的道路。语文教育的这个阶段将是禅宗所谓“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阶段。“语文教育民族化”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不是旧式语文教育的复辟,而是语文教育传统(既包括千年的传统,也包括百年的传统)经过现代性改造后的新生再现。它的目标是现代化,它的过程是民族化。只有坚持走语文教育民族化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所以语文教育的民族化,就是本位现代化。它是向前看的,但在向前看的同时,它也向后看。就是说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必须回头审视传统,它要重新找回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并发展这种精华,为建构一个全新的母语文教育提供基本的思想资源。
-
中华经典诗文育读读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选编在传统文化逐渐走进人们视野的背景下,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2007年初提出了“把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向全社会发出倡议,通过诵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在诵读中亲近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创新、发展。“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这一口号一经提出,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经典是浩瀚的。对于现代人来说,“皓首穷经”既无必要,恐怕也无可能。再说,不同的人群对经典的阅读需求也可能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提供合适的选本。经典是雅言记录的。“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这里的“雅言”,指的是以周王朝京都地区的语音为标准的官话,也就是当时的通用语。现在我们用“雅言”(普通话)诵读经典,就是要让这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财富互为平台,相互生发、相得益彰。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总共8册,其突出特点是分年龄段,按照年龄的不同分为“幼儿篇”“小学篇”“中学篇”“大学篇”“壮岁篇”和“晚晴篇”。针对不同的人群,选取适当的诗文,可以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经典浸润人生,经典伴随一生。这套读本力求能体现这一点。道德的追求、人格的完善是一个贯穿整个人生的过程,因而有些篇目分别出现于多个分册,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下》)经典嘉言内涵丰赡,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唤起人们不同的体悟,因而篇目的看似重复实则体现着认识的深化。经典是博大精深的。尽管撷取务精,但因读本容量所限,难免遗珠之憾。这也给编者提出了新的任务,追索读者的需要,让经典贴近读者,让读者亲近经典;让经典走进读者的心灵,让读者走进经典的殿堂。在这方面,编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选编文化是民族的符号。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经济的强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文化的复兴也随之摆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面前。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虽历尽沧桑,仍然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传居功厥伟。文化不绝,民族就不灭。在这个意义上,传承、弘扬我们的文化,可以说是我们民族复兴的首要任务。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对经典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神州大也,处处弦歌之声,诵读经典,蔚然成风。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时代正在悄然来临!所谓文化自觉,是指认识并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代加以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文化展开平等对话,取长补短,和谐共处。文化自觉带来的将是文化的复兴、民族的复兴,将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选编文化是民族的符号。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经济的强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文化的复兴也随之摆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面前。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虽历尽沧桑,仍然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传居功厥伟。文化不绝,民族就不灭。在这个意义上,传承、弘扬我们的文化,可以说是我们民族复兴的首要任务。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对经典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神州大也,处处弦歌之声,诵读经典,蔚然成风。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时代正在悄然来临!所谓文化自觉,是指认识并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代加以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文化展开平等对话,取长补短,和谐共处。文化自觉带来的将是文化的复兴、民族的复兴,将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
四维新概念阅读与训练宋晓渝,李金霞 主编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备战2008年语文中考的信心,使同学们不打无把握之仗,我们邀请了一批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和教学第一线的部分优秀语文教师编写了四维新概念阅读与训练丛书,奉献给同学们。教育部中考改革项目组和中考改革评价组对初中语文中考的考试范围与内容、要考查的能力以及试题结构与形式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从考试的范围与内容来看,要求以《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要点范围为依托,紧扣《语文实验教材》,全面注重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从能力考查来看,要求注重阅读能力的考查,关注学生灵活运用课内学习的语文知识、掌握的语文学习方法,结合已有的人生经验,对相关文本进行阅读,还要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进而考查学生延伸与迁移的能力;从语文教学实际来看,阅读教学占语文教学时数的五分之三左右,可见语文教学的大量时间用于阅读,而中考语文阅读的考查则占语文试卷总分值的百分之四十左右,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既是教学的重点,更是考查的重点,理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四维新概念阅读与训练丛书就是为了应对中考语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而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严格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能力考查的要求和精神,严格遵循语文教学中阅读文本的基本规律来实施,充分注重整体感知、内容理解、语言的揣摩、审美能力的考查以及主题思想的总结和写作方法的概括诸方面的内容,对即将参加中考的同学的学习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实战性。我们真诚希望《四维新概念阅读与训练一~初中文言文阅读与训练》一书,能给同学们迎接人生第一次挑战带来好运,更期盼使用《四维新概念阅读与训练——初中文言文阅读与训练》一书,对同学们考入理想的学校有所帮助。
-
伊索寓言(古希腊)伊索 著,贾瑜凯 译《伊索寓言》收集了两百多篇故事。大多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生活中每日可见的性格各异、生活习性千差万别的飞禽走兽,对照人世间不同阶层、不同出身地位形形色色迥然不同的人和事。以揭示人间的真、善、美、假、恶、丑。因此,《伊索寓言》就不仅仅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著作而流传于世。更是以它的发人深思、令人醒悟的比喻,富有哲理的寓意而对整个世界具有深刻的影响了。据说,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文明最为发达的雅典就把《伊索寓言》作为学校的必读教材。当时的演说家、政治家、哲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们都把引用《伊索寓言》作为一种荣耀,因为熟知《伊索寓言》是有知识的象征。在此以后,西方的思想家和大文豪们,都经常引用《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且把《伊索寓言》当做尖刻锐利的武器和潇洒幽默的调侃,应用在他们的演说和文字之中。因为他们知道《伊索寓言》是最具说服力的语言。伊索甚至被誉为西方寓言之父。后来的寓言大师,诸如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和他们的寓言故事都深受其影响,直至今日许多寓言故事、典故、谚语、甚至词典上的词条释义都来源于《伊索寓言》。译者以为《伊索寓言》之所以能有如此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使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在阅读每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的同时,能为自己找到一个个处理生活中疑难问题的答案,释疑解惑、点化人生,这就是《伊索寓言》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