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
-
现代公诉制度研究樊崇义,陈卫东,种松志主编公诉制度是国家追诉犯罪的法律制度。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各国法律文化的相互交融,我国公诉制度的社会基础及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公诉制度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修订后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控辩式庭审方式的要求,充分保障人权、维护公平正义和提高诉讼效率成为当然的司法要求。改革传统的公诉制度,在总结我国实践、借鉴外国公诉制度的成功方法的基础上,以公正与效率为价值目标,建立同世界法制现代化进程相协调,但又充满着浓郁中国特色的现代公诉制度,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探讨这一司法改革过程中的重大课题,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检察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公诉制度改革研究。2003年10月11日至12日,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检察院在焦作市联合主办了“中国·焦作现代公诉制度学术研讨会”,对公诉制度改革进行了专门研讨。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检察实务界代表共130人围绕现代公诉制度的概念、内涵、构建及其必要性和相关的职业公诉人、检察指导侦查、量刑建议、证据展示、暂缓起诉等制度以及强化检察监督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发表了深刻见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的广。本书将提交研讨会的论文和与会专家的发言汇编成册,统一出版。这些内容涉及到了现代公诉制度的各个方面,希望能够对致力于公诉制度研究的同志有所启迪,对未来的司法制度改革有所裨益。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不妥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最后,对为这次研讨会提供帮助的同志,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
程序与民主[意]皮罗·克拉玛德雷(Piero Calamandrei)著;翟小波,刘刚译《程序与民主》是意大利著名政治学家、法学家皮罗·克拉玛德雷(Pierocalamandrei)(1889-1956)讨论现代诉讼程序的著作。该书篇幅虽小,但影响甚大。国内对该著者及其作品的介绍较少,倒是其弟子卡佩莱蒂的著作已有中文译本:《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的民事诉讼》,徐昕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程序与民主》一书,并非平行地讨论程序和民主,而是从程序的视角讨论民主。这里的民主,也不是政体意义上的治理机制,而是尊重人的权利这样一种态度和行动。这是一本检讨性的著作,是对自由主义理念支撑下的形式主义程序观的一个反思。
-
仲裁法一本通暂缺作者内容介绍:为满足广大司法工作者和政法院校师生的需要,而编缉本丛书; 丛书以主体法的条文为序,逐条穿插关联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和重要的部门规章。主体法采用宋体五号字,关联规范采用楷体小五号字,以区别于主体法条文; 丛书逐条归纳条旨,并以特殊标识予以标示,突出条文主旨; 丛书或以脚注的形式或通过新旧文本对照,努力体现主体法最近修改的情况; 丛书选编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均为最新有效。
-
民事诉讼法学徐锋本系列试卷由北大、清华、人大等名校百名命题专家、严格按照最新自考大纲及最新教材精心编写而成,并辅以部分阅卷教师的指点和参与。从而有着极强的标准性、权威性、预测性;本系列试卷注重考前模拟循序渐进、阶次提高,从而逐步进入最佳临战状态,本套试卷共十份。本系列试卷为完全标准预测,分值权重、题型题量、题的难易度、时间安排等均与最新真题一致,所以考生在进行自测时,最好有意识地调整做题的心态,以逐步养成良好的考场的状态;考生应及时总结每套试卷在模拟考核中的得与失,力争做一套就有收获,每做一套就有提高,日积月累,就会有质的突破;本系列试卷后附有最新真题及答案,考生可在做完预测试卷后,试着做真题,逐步掌握考试命题规律,以便在考场上能做到驾轻就熟,成竹在胸。
-
刑事诉讼中的电子证据规则研究皮勇著解决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相关问题,完善我国相关程序立法既是信息社会中的犯罪给我国刑事诉讼活动提出的挑战,是利用刑事法律有效遏制信息技术相关犯罪的需要,也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发展完善的机遇。本书将重点研究电子证据的取证、认证规则,以及典型的信息技术相关犯罪中电子证据的调查和适用。马克昌教授以其渊博的知识、卓越的理论成就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中国司法界和刑法学界乃至整个法学界的尊敬和景仰,获得了国外同行的敬重和饮佩,受到学生的爱戴。在马克昌教授80华诞即将来临之际,他的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策划了这套庆贺丛书,以表达自己对先生的感激和祝贺。本套丛书中的作品,有的是独著,有的是合著,它们都是马克昌教授的弟子们在刑法学、犯罪学方面新的研究成果。贺寿献礼意义深远,一方面是弟子们向先生汇报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深化刑事法学理论研究,也也非常符合先生对弟子们的期许。<
-
诉讼法的理念与运作柯葛壮等著法学是追求正义的学科,而程序是保障公正的前提。本书从法讼理念的角度,以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我国诉讼法实践,对诉讼法的理念与运作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反映了诉讼法学术界讨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司法改革的最新动态和成果。兼具理论性和操作性,是一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专著。
-
新编诉讼小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内容介绍:编辑说明为方便广大公民学法、用法,我社于2004年12月首次推出了《新编公民小法典》。此书出版后,由于其容量大、携带方便、定价合理等特点,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厚爱。在此基础上,我社现推出小法典系列丛书,本书为其中的《新编房地产小法典》。特点如下:1.所收文件涵盖常用的房地产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委规章,收录截止时间为2005年2月28日。2.对重要的法律法规,附加了条文主旨,简炼概括法条含义,便于理解。3.首创“关键词速查”,以重难点法律词语出发,迅速查阅相关条文,同时正文条文标加灰网。4.附录收入常用的法律图表。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3月
-
刑事诉讼程序设置研究彭海青著内容介绍:序一刑事诉讼法在性质上是程序之法。在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程序的地位、价值予以重新审视与评价。学界对于刑事诉讼程序的研究也日渐深入,观点纷呈,甚至形成了学术流派。彭海青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就开始关注刑事诉讼程序设置这一问题,在2003年考取我的刑事诉讼法方向博士研究生后继续对其进行探索。到目前,已发表这方面的学术论文30多篇。今天终于完成了这本专著。本书是国内有关刑事诉讼程序设置系统研究方面的第一部专著。选题视角独特,从设置角度研究刑事诉讼程序问题,比较科学地抽取了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探讨。在结构安排上分为总论、本体论和改革论三篇,思路清晰,体系较为严整。本书有关刑事诉讼程序设置的理论基础、一般原则、阶段性原则以及末章关于程序设置的评价及其标准部分,是彭海青关于刑事诉讼程序设置的理性思考,也是对刑事诉讼程序设置客观规律进行有益的探索。本体论部分对现代主要法治国家刑事诉讼的程序设置状况作了梳理,作为比较研究的参考。改革论部分是彭海青分析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疏漏和对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基础上,遵循刑事诉讼程序设置的规律,而不是盲目照搬国外的东西,对我国刑事诉讼程序设置改革问题提出的个人观点,其中不乏创新和独到见解。系统性是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作者也将系统论作为刑事诉讼程序设置的理论基础之一,书中对于刑事诉讼过程中的程序设置分别进行剖析,同时注意到刑事诉讼程序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提出刑事诉讼程序体系构建的设想。作为一位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彭海青对于刑事诉讼程序设置方面所作的理论探索与改革建言,可能不够成熟,也可能有缺陷,但我相信它对于刑事诉讼理论的发展、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以及司法实践中某些问题的解决都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本书是彭海青的第一本个人专著,能够在读博期间出版,作为他的导师我甚感欣慰。愿她以后在学术道路上能够有更出色的耕耘,更丰硕的收获。聊作数言,以为序。陈光中2004年12月于中国政法大学序二刑事诉讼程序设置问题是刑事诉讼法基本规范的重要内容,也是刑事诉讼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这一问题从理论上进行科学的阐述尚未见系统的论著。彭海青能在这个颇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上做出成绩,完成专著出版,无疑是值得庆幸的。这也是对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的贡献,是法学百花园中一朵稚趣而美丽的小花。我有幸先睹此书,对书中要义略领其一、二。我以为本书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体例新颖。该书共十一章,分为总论、本论与改革论三编,比较好地处理了各章的关系,建成了一个理论体系,有助于对程序设置问题的阐述和理解,也是该书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理论涵盖丰富。设置程序应服务于诉讼目的和司法实践的要求,但究竟用什么理论来指导是一个很少有人研究的问题。本书将其归纳为“五论”,内涵丰富,涉及许多学科的内容,然而意广而未尽,值得学界进一步探索。闪烁着创造性火花。全文针对刑事诉讼程序设置问题进行剖析,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许多作者的想法与改革建议,其中不乏有价值的创见,对于以后的研究和立法都有重要意义。彭海青是我国著名法学家陈光中教授的博士生,也曾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术追求中十分勤奋,注重笔耕,卓有成效。该书是在原硕士论文基础上写成的,历经数年,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升,今天终于出版了。这是她个人的喜事,也是我们的欣慰。在欣慰之余,我以为应看到年轻学者的不足,要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要多读一点哲学、社会学,使自己进一步扎根于丰厚的理论基础上,为诉讼法学的发展力争创造出更丰硕的成果。这是我读后的余论,是为序。宋世杰2004年10月于湘潭大学
-
刑事诉讼法学陈立,陈晓明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是厦门大学法学院面向21世纪系列教材之一。几年来,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总结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反复讨论和修改,我们编写出这部教材。本教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参加编写的同志献计献策,力争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奉献出来,使本书的内容更加充实。本教材的特点:一是强调刑事诉讼法学的应用性。刑事诉讼法学是应用学科,因此,研究刑事诉讼法学必须注重其应用性。本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对新的刑事诉讼立法进行阐释,注重对司法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剖析,注重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注重对最新的司法解释的分析。二是注意吸收新的研究成果。自1997年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学者们又继续关注该法在司法实践中的运作状况,及时针对执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发表了大量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富有创新精神的理论著述,这些重要的科研成果无疑对中国刑事诉讼立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教材注重吸收近年来尤其是1997年刑事诉讼法施行以来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最新成果,从而丰富了本教材的内容。三是重点问题重点研究。作为教科书对该学科的基本内容理应都有所涉及,但并非面面俱到、平均用墨,而主辅结合,突出重点。本教材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对重点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阐述,而对其他一般性规则则仅做概述,以节省篇幅。
-
中国行政诉讼法尤翰林本书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当前中国行政诉讼法修改工作中的讨论热点问题,并就如何发展完善中国的行政程序法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