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
-
刑事诉讼法王艳,袁继红 主编,吴高庆,张淼 副主编进入21世纪,随着我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在普通高校法学专业现有教育的基础上,总结法学教材编写的经验与问题,突出应用型法学教育的特点,为此,我们在编写本教材的过程中努力地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本教材具有如下特点:1.立足我同高校法学教育的现状,在内容选择上,注重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的统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有关刑事诉讼原理、规则、制度和程序进行了认真的梳理,语言力求规范简练。重点突出。2.侧重提高学生运用法学知识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我们在主要章节的思考与训练部分增加了案例分析,辅之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实施是开展刑事诉讼法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也是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的重要工具。3.本教材在编写体例上独具特色,每章都设置有“本章要点”、“本章小结”、“思考与训练”和“推荐读物”。通过“本章要点”提示学生注意该章要掌握的主要内容;通过“本章小结”将该章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清晰地勾勒出来,使学生更清楚地明了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思考与训练”,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推荐读物”,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视野,了解和掌握相关学术动态,更全面、深入地把握知识。吸纳信息。
-
刑事诉讼与廉政建设潭世贵廉政建设法制化,以法治来保障政府廉政建设,反腐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在世纪之交面临的两大重要政治任务。如何完成反腐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两大重要政治任务,摆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
-
我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构建研究宋强 著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体现公正而令人信服的活动均应由一定的规则支撑。证据规则正是保证诉讼公正的“游戏规则”。证据规则最早发端于英美法系国家,且还在不断发展变化,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典型特征之一。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规则体系多样而庞杂,对诉讼起到了支撑作用,可以说,若没有证据规则,当事人主义模式下的诉讼将寸步难行。随着我国刑事庭审方式的当事人化改革,庭审中控辩双方的实质性对抗增强,为适应庭审需要而规范控辩双方诉讼行为以保证诉讼公正的愿望凸显出来,证据规则成为理论与实务界极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国外证据规则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与论述,为我国证据规则的确立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我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构建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科研成果,作者希望通过《我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构建研究》的写作,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证据规则,并有助于我国刑事证据规则的确立与完善。
-
行政诉讼法姜明安《行政诉讼法(第2版)》介绍:第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行政诉讼法(第2版)》第一版出版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其他大量的司法解释、批复,修改或补充《行政诉讼法(第2版)》原版中的有关内容; 第二,根据《国家赔偿法》和有关司法解释,重写“行政赔偿诉讼” 一章,因为笔者撰写《行政诉讼法(第2版)》原版时,《同家赔偿法》尚未正式制定,相应司法解释更未出台; 第三,根据这十多年来的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大量行政诉讼案件实例,研究我国行政诉讼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法律或与法律有关的问题,并就其中的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若干拙见; 第四,借鉴和参考学界近年来行政诉讼法研究的前沿成果,对原版中一些过时的,乃至“错误和不妥”的理论观点加以必要的和适当的修正和更新。
-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研究熊跃敏作为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民事审前准备程序受到了两大法系代表性国家的高度关注并成为各自民事司法改革的关键环节。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亦将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改革置于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心,司法实务就此进行了颇有成效的试验,学者们也纷纷撰文对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重构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方案。《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研究》即是作者从立法、理论与实务等多重视角出发,系统探讨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初步尝试。在学术界,以往对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研究多集中于程序的建构,而忽略了对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研究》改变了以往的研究范式,着力于对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理论问题的解读,并以此为前提,从理念重塑、制度保障与程序整合三个维度提出了重构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具体设想。《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研究》在写作上注重理论深度,结构完整,内容翔实,引证资料丰富。在《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研究》中,作者系统构建了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理论体系,界定了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概念范畴;通过比较法考察,阐释了两大法系代表性国家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运作机理与共同规律;通过实证研究,剖析了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改革实践存在的问题;通过法哲学分析,探讨了重构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基础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改造提出了颇具操作性的构想。在论述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些具有创建性的观点,如对审前准备程序的定位,对审前准备程序正当性的分析,对审前准备程序功能的解析等。重构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设想亦具备创新性与务实性的特征。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对于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研究》作者熊跃敏是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她踏实勤奋,善于思考,理论功底扎实,近年来一直潜心于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学生的作品作序,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研究》即将付梓之际,希望熊跃敏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继续努力,有更多的作品问世。
-
民事诉讼法学宋朝武 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是高等法学教育本科生系列教材之一,并且属于国家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十四门主干课程的使用教材。为了适应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质量,2006年12月我们编写了这本《民事诉讼法学》教材。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审判监督程序和执行程序作出部分修改,我们及时对本教材进行了第二次修订。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典自1991年4月9日正式颁布后的第二次修正,修改和增加的条文有80多处。从内容上看,新增加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公益诉讼制度、小额诉讼制度、第三人撤销诉讼制度、先行调解制度、专家辅助人制度、诉前证据保全制度、程序转换、民事诉讼法与人民调解法的衔接、检察监督方式等。为进一步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维护司法公正,此次修改民事诉讼法,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原民事诉讼法作了以下补充与完善:起诉和受理程序;开庭前准备程序;第二审程序;简易程序;保全制度;送达制度;裁判文书公开制度;当事人举证制度;检察监督范围和抗诉程序;申请再审期限和再审审级;再审案件的中止执行;执行程序和诉讼代理人的范围等。
-
仲裁法教程张冬随着仲裁的发展,仲裁专业人才,尤其是涉外仲裁的人才市场需求渐旺。相比之下,中国仲裁法在高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略显平淡,正在形成供需不平衡的社会现象。选择出版此教材的初衷,就是支持符合本国特色的仲裁法基础教学项目的推广。本教材以我国仲裁法及其司法解释、相关国际仲裁条约及最新发展资料为基础,对仲裁全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介绍。不过,本教程并非是对仲裁法学的全面研究,因此从仲裁体系的角度看有诸多不完整之处。本书的特色主要体现于从中国现有商事仲裁立法的角度,选择国内受理商事仲裁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讲解,在具体细致的问题中,挖掘出焦点及难点,是原理与实务的紧密结合。最后,鉴于我国仲裁法面临不断修改的问题,本书在研究中国现有仲裁制度的同时尽可能地结合国际商事仲裁的原理发展进行论述,以尽量保持本书内容的可持续价值。
-
民事诉讼全程指南汪丽人生旅途上,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经商办企业,法律其实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平静有序的生活背后,少不了法律的规范和救济。本书选取了一批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邀请既有法律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的法律工作者为作者,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精心编写了“法律帮帮”丛书。本丛书以最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力求全面收录相关法律依据信息;选取有时代特色、有代表性的案例供读者参考。同时,本丛书不但讲解法律实体知识,也非常重视处理问题的程序途径和方法技巧;使用流程图、公式、表格等形式方便阅读。 本书为《法律帮帮丛书》的其中一册,希望“法律帮帮”能成为您解决问题、排除困难、办理事务的好帮手! 本丛书具有如下特点:1.按问题门类分册,使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问题“对号入座”,按照“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展开,保证其实用性。2.并非高高在上地空谈理论,也不做对现实不足的空头批判和理想状态的个人设想,而是贴近实际,选取读者最需要的“是什么”、“用什么”、“怎么办”……3.以最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力求全面收录相关法律依据信息;选取有时代特色、有代表性的案例供读者参考。4.不但讲解法律实体知识,也非常重视处理问题的程序途径和方法技巧;使用流程图、公式、表格等形式方便阅读。
-
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黄松有本书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指导系列丛书之一。
-
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崔敏 主编《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第3卷)》内容丰富,格调高雅,共收入33篇专题论文、演讲和典型案例,既有名家大师的高论和新作,也有年轻学子的初试笔锋,充分体现了《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第3卷)》的学术品位和倡导百家争鸣的精神,又向读者奉献了一份享用不尽的美味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