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齐树洁 编本书为“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核心课之一。全书包括十九章,以我国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及2014年相关的司法解释为依据,结合民事司法改革和审判实践,阐述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程序制度,注重基础知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体现最新的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动态,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民事调解规范化研究李祖军 等 著《民事调解规范化研究》主题聚焦民事调解法制化规范化。由西南政法大学李祖军教授主编,由国家重点学科西南政法大学民事诉讼法学科教师合著而成。书稿涉及民事调解规范化概述、背景,人民调解规范化制度,法院调解规范化,行政调解规范化,公证调解规范化,民事调解规范运行保障。比较全面地深入地论述了民事调解制度规范化的背景、运行机理、目的、方向及具体方式。也突出近年来我国民事调解的具体实践及理论问题,结合民事调解实践,提出了理论性探讨和思考。
-
民事诉权的保护与滥用规制研究王晓 著民事诉权作为国民享有的请求司法救济的权利,其设立目的是保护国民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不受侵害。然而事物皆有两面性,若只给予充分行使权利的自由,而不加以必要的适当的规范,民事诉权同样会存在被滥用的危险,而一旦滥用诉权成为现实,将使一些被法律所保护的利益遭受损害。基于此,《民事诉权的保护与滥用规制研究:兼以社会控制论为基础展开分析》以社会控制论为基础来研究国民民事诉权的保护与滥用规制问题。民事诉权保护和滥用规制的体系包括:民事诉权保护和滥用规制的社会控制主体(法院/法官)、民事诉权保护和滥用规制的社会控制客体(当事人的诉讼行为)以及民事诉权保护和滥用规制的社会控制方式(根本法层面、程序法层面以及实体法层面的完善等)。
-
民事诉讼证明妨碍规则之具体适用包冰锋 著《民事诉讼证明妨碍规则之具体适用》主题是民事诉讼证明妨碍规则之具体适用,属于我社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合作的西南政法大学民事证据规则系列最新选题成果。作者包冰锋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曾出版专著《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研究》,合著《民事诉讼法律精要与依据指引》《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与制度》等。其中,个人专著《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研究》荣获第三届中青年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一等奖。该专著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其博士论文曾获“2011年度西南政法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和“首届陈光中诉讼法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全书内容包括:民事诉讼证明妨碍的基本法理考究,医疗诉讼中证明妨碍规则之具体适用,亲子关系诉讼中证明妨碍规则之具体适用,知识产权诉讼中证明妨碍规则之具体适用,产品缺陷诉讼中证明妨碍规则之具体适用。
-
行政诉讼法的变革韩德利 著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国基本治国方略,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监督和防范行政机关滥用职权,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进行了全面的规定。《行政诉讼法的变革》从对行政诉讼法的历史着手,研究和分析近年来行政法的修改状况和对国内行政系统的影响。从而为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发展和完善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方案。
-
行政诉讼法学应松年 编《行政诉讼法学(第六版)》此次修订仍然坚持前几版写作的原则:在适应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尽可能吸纳最新立法动态和理论研究成果,并与行政诉讼司法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相结合,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民事诉讼法学王福华 著新《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极大改变了诉讼实践面目,也带动了民诉法学理论的发展。
-
我国刑事审判制度实效问题研究陈实 著我国1979年《刑事诉讼法》师承苏联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形成“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1996年修订时以审判制度为重点又吸纳了英、美等程序法发达国家的经验,体现了“当事人主义”模式的转向。2012年再次对立法作了大量诉讼化和技术化修订,以凸显“以审判为中心”。但在近二十年的立法运行中,精心的程序设计和制度安排却遭遇了实践的背离,“行动中的法”和“纸面上的法”形成了鸿沟,尤其体现在刑事审判制度的实施方面。
法律实效是法律规范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适用状态和实施效果。本书尝试将法律实效理论引入程序法范畴,重点研究刑事审判制度的实效问题。为此,本书立足于司法实践经验,通过建立评估框架对我国刑事审判制度规则的实效状况进行客观评价,重点透视我国刑事审判制度实效短缺的现象并解析其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结合法律实效理论分析刑事审判制度实效实现的要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善我国刑事审判制度实效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案。 -
反思与重构李轩 编
1.《反思与重构—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律师视角》以律师的视角,结合两年来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实施状况的观察与思考,以及最新通过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适用要点做了实务解读,并对于今后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重点做了立法建议探讨,作者建议:(1)贯穿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以诉权保障为重点,促进司法公正;(2)以发展当事人主义模式为远期目标,在对职权主义模式进行改造的同时,适当强化法官义务,防止司法不作为;(3)以程序本位主义和程序法定主义为基础,完善相关制度和程序设计,重塑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4)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借鉴法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立法经验,促进司法制度尽快与国际接轨;(5)全面清理甄别司法解释,将其合理内容法典化,消除司法解释与立法的冲突。
2..《反思与重构—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律师视角》主张借力司法改革助推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完善。目前,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为标志性纲领的第三轮司法改革拉开了帷幕。本书指出,要想破解当前中国民事诉讼司法不作为、司法行政化和司法腐败的困境,必须以此次司法改革为契机,以司法公正为指向,创新并实施以下措施以重塑司法的公信力:科学设置司法官遴选制度、推进以庭审为中心的民事司法改革、加强法官职业保障机制、严格实行民事错案责任追究制、尝试实行司法人员“倍薪”制。 -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状况实证研究冀祥德 等 著《新刑事诉讼法实施状况实证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是否彻底解决了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旧弊端,是否产生了新的弊端。通过探究和分析实践中出现的现象,发现立法疏漏,为新《刑事诉讼法》的后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通过课题组一年的努力,不仅总结提炼出了新《刑事诉讼法》实施的J县经验,而且调查发现和分析了立法、执法与司法的不足,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