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
-
刑事证明中的事实研究周洪波 著本书首先剥开哲学上的诸多主义之争对证明标准问题的不必要纠缠,澄清诉讼证明中能够形成的两种“事实确信”的基本性质。其次,比较分析两种“事实确信”在应然层面上所对应的证明过程或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及其在实践中的变异和分化形态,并进而分析不同证明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及其在实践中的变异和分化形态,并进而分析不同证明方法模式所产生的法律效应。最后,提出了证明模式的新理论。
-
刑事正义与学者使命谢望原 著本书奉献给读者的是一位富有正义及使命感的法学教授对社会热点及法律问题的关切与思考。全书所涉及的内容显然并非经院式的形而上研究,而是作者在特定时空对现实社会诸多法律(学)问题作出的解读与探索。其中,既有作者针对社会热点刑事法律事件、法学问题的评论以及在有关重要场合的发言或演讲,也有针对有关立法、司法、执法部门的疑难问题提出的书面意见或答复,还有接受有关重要媒体访谈时,针对特定刑事问题发表的个人看法。其评论客观公允而富有逻辑,观点不拘一格且耐人寻味,不尚空谈而重视运用法学理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则是本书的鲜明特色。因而,无论您是否为法学教学研究者或法律职业从业者,只要您喜好关注和思考法律问题,向往公平正义,那么对于您来说,本书就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
结果加重犯的基本原理与认定规则研究邓毅丞本书主要对结果加重犯的基本原理和认定规则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的挖掘,并借助相关案例的分析,从而为我国结果加重犯的理论研究找到新的视角和观点。
-
刑法中的社会危害性理论研究孙建保孙建保*的这本《刑法中的社会危害性理论研究》首先从对“社会危害性”概念缘起及发展历程的考察入手,阐述了“社会危害性”的内涵由政治属性向法律属性的嬗变;继而通过阐述“社会危害性”在刑事立法以及刑事司法中所发挥的功用,论证“社会危害性”之于我国刑法学的现实意义,表明“社会危害性”不可轻言废弃;*后针对当前被诟病较多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从“社会危害性”的角度提出了改造、完善的建议,即在四要件犯罪构成的基础上构筑 “罪质——罪量”的阶层式犯罪构成,以优化传统的四要件犯罪构成。
-
当代中国的刑事习惯法高其才 著本书是高其才教授主编的《习惯法论丛》之一,该书主要采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选取样本实地调查,对中国当代刑事习惯进行了法律的分析与总结。书中分别选取了农村、城市、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等样本,进行事例考察和数据分析,最终得出当代中国刑事习惯的真实情况,为更好实现刑事法治起到有效的作用。
-
刑法最新立法争议问题研究赵秉志 袁彬本书以《刑法修正案(九)》修法过程中及修法前后各方的意见、建议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分析、研究了《刑法修正案(九)》修法涉及的主要争议问题。在体例上采取章下分专题的方式,共分10章37个专题。每个专题大体分“修法背景”、“修法内容”、“修法争议”和“修法研讨”四个层次进行论述,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
车浩的刑法题车浩 著《车浩的刑法题: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分论”考题解析》这本小书别开生面,收录的四套题目,是北大法学院车浩老师给北大法学院本科生开《刑法分论》课的考试题。学生考过之后,试题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这四套题被封为著名的神考题四大名作,分别被定位在巧合、悲情、宫斗和史诗。 每套考题都附上了详尽的答案。答案字数较多的一份,大概有近6万字。四套题的答案加起来10多万字,构成了这本书的主体。 本书刑法考题的价值,不仅仅是趣味性,而是所承载的足够丰富的知识量。这次集结,作者又增补了一些注释。 本书一册在手,刑法分论要点尽有,使读者、学习者以一种边看故事、边做题、边学习刑法理论的方式来接受本书,从而使本书形成一本微型的刑法分论学习地图,也是本书出版的一个动机。
-
刑事科学技术单大国 著本书在全面、系统地介绍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的概念、学科体系、研究对象与内容、基本原理和技术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在编写的内容体系和检验鉴定理论等方面有很大程度的创新。 1.理论创新。本书介绍了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与发展趋势,系统阐述了刑事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分析方法。与此同时,该书从物证的系统属性分析入手,首次提出了物证系统关联分析的方法与步骤、物证特征层次结构分类方法以及物证量化检验鉴定的理论与方法,全面创新了刑事科学技术领域的理论。 2.体系创新。本书首次采取总论与分论相结合的撰写体系,将传统的刑事科学技术的相关学科分支和新兴的学科分支的重点内容进行重新构架,有利于读者系统掌握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并做到学习重点突出。 3.内容创新。(1)本书充分吸纳教学科研较新成果和警务实战成功经验,实现了系统性、时代性和专业性的有机结合;(2)对物证的系统属性进行了全面的认识,并提出了物证关联分析的具体步骤与方法;(3)提出了物证特征层次结构分类的理论依据、具体分类方法,并构建了物证量化检验鉴定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 全书分五部分,共计十六章,第一部分为总论,包括刑事科学技术概述、刑事科学技术基本原理与技术分析方法、物证关联分析与量化检验鉴定;第二至第四部为分则,包括人体痕迹检验、器械痕迹检验、其他痕迹检验、笔迹印刷与污损文件检验、言语识别与鉴定、刑事摄影摄像、声像检验;网络安全执法技术基础知识、电子数据检验;微量物证分析鉴定、毒物毒品分析鉴定;法医病理学检验、生物物证检验。
-
精神病人刑事司法处遇机制研究贺小军 著近年来,精神病人实施的刑事案件在我国时有发生。据统计,我国精神病患者的肇事率为10%。针对渐趋走高的精神病人危害社会的刑事案件,现有法律制度没有提供足够的应对措施,实践方面公安司法机关对触法精神病人处置任意,如南京宝马车交通肇事案等。面对上述问题,学术界也开始重视与思考精神病人犯罪及其处遇问题,涌现诸多新成果。这些新成果着重解决如下碎片化问题:触法精神病人的处遇应交由刑事司法体系抑或精神卫生体系处理?如何完善精神病确认制度?如何完善强制医疗制度?在精神病人的刑事司法处遇机制中,如何兼顾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 对于上述问题的回顾与反思,促成了本书继续研究的主题,那就是如何从整体上完善精神病人的刑事司法处遇机制。尤其是随着新《刑事诉讼法》增订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的规定以及《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对此问题的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更显时代性、现实性与学术性。 《精神病人刑事司法处遇机制研究》为左卫民老师主编的之一。
-
当代刑法思潮论坛北京大学法学院 著论坛采取各校联动机制,各校刑法学研究带头人陈兴良教授、张明楷教授、刘明祥教授与曲新久教授是论坛的召集人,梁根林教授作为杨春洗教授法学教育与研究基金的代表负责总协调。论坛旨在通过组织各校刑法学者在刑法学重大问题、基本立场上展开对话、争论和交流,不断地推进中国刑法学术的发展,并同时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四校法学院的学生特别是刑法专业的研究生带来学术上的盛宴。该论坛还吸引了不少国外知名学者参与。 《当代刑法思潮论坛(第三卷):刑事政策与刑法变迁》为该论坛部分交流成果的结集出版之一,主要讨论了刑法总论的核心问题:体系构造与犯罪构成。张明楷、陈兴良、刘明祥、冯军等国内刑法学界的知名学者分别贡献了自己在犯罪实体、犯罪构成要件学说的发展、犯罪体系、责任理论等方面的新研究。国外学者也针对德国刑法理论的现状和未遂理论的发展作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