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法、宪法
-
宪法学教程文正邦主编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重视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2005年1月,教育部以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教材建设,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对发展迅速和应用性强的课程,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积极开发新教材,并使高质量的新版教材成为教材选用的主体”,特别强调教材应当“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教材是课程及教学内容的表达形式,是在校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教材的编写过程本身,也是对教学与科研的反思和总结,有利于教材及时反映变化了的社会状况和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增强科研能力。通过教材的编写,还可以促使教师总结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培养热爱教学和关爱学生的教育情怀,实现教师、教材与学生三者的有机联结与良性互动。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高等法学教育是国家法治发展的重要依托。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引发了人们对教育质量的疑虑,进而促使法学教育工作者深刻思索如何改革教学方式、如何完善课程体系等问题。法学教育必须适应法律职业对法律人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而法学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又必须以教材建设为基础。如果说法学核心课程的确立,是对我国法学教育历史经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对养成法学思维方式所需基本知识体系的科学总结;那么,编撰高质量的法学核心课程配套教材,就是目前高等法学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西南政法大学前身为西南政法学院,1953年9月正式成立。1978年,在全国最早恢复法学本科招生。1979年,开始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和司法部批准,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人事部批准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50多年的建设,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法学为主,法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日本和泰国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一些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法学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西南政法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及本科教材建设,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的中青年学者,而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材风格。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法学教育的变化,学校做出积极反应,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方面,做出了更大的努力。学校在总结已有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国内外其他法学教材的长处,与法律出版社合作,编写出版这套“高等学校法学核心课程教材系列”,以践行我校法学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充分结合的办学理念,并积极努力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事业做出自己新的更大的贡献。本套教材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适应国内依法治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适应国际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态势,准确把握现代法律精神,在吸纳国内外法学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树立精品意识与创新观念,致力于打造品牌教材。为了确保编写质量,我校通过专家论证,由教材委员会遴选高水平教师承担本套教材的编写任务,并在教材建设经费上给予了重点支持。我们对本套教材的特色要求是:通过对基本知识点的重点阐述,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理论;通过对学术前沿问题的介绍,拓展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对基本技能训练的指导,提高学生处理法律事务和应对司法考试的能力;通过课后作业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本套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本科教学用书,也可供报考法学各专业研究生复习备考使用。西南政法大学教材委员会2005年7月
-
宪法学张璇本书介绍了宪法的基本理论、宪法的历史发展、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选举制度、国家机构等内容。
-
违宪审查与权力制衡陈力铭著本书以讨论国家权利的制约平衡为中心。作者以违宪审查制度的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国家权力各职能部门建的关系,宏观地观察了国家权力制衡中违宪审查制度的发展规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中郭具体国情下切实可行的违宪审查制度方案。
-
宪法中国法制出版社封面英文题名:Constitutional law。本书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等法律。
-
外国宪法韩大元主编;王瑞贺[等]撰稿《外国宪法》问世已近五年,期间重新印刷4次,发行量超过5册。又承蒙读者厚爱,《外国宪法》于2002年被评为教育部推荐教材。很多高校把《外国宪法》列为参考书,部分开设《外国宪法》课程的大学法学院,则把《外国宪法》作为指定教材。可以说,《外国宪法》在外国宪法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发挥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随着各国宪法制度与理论的发展,《外国宪法》的一些内容与各国宪法发展之间出现了不一致的地方。为了及时反映各国宪法制度与理论发展的新进展,给读者提供准确的外国宪法学知识与信息,我们组织《外国宪法》的作者,对书中介绍的各国宪法进行了修订。修订的主要与特点是:(1)为了突出宪法类型的多样化,修订中增加了阿富汗宪法和肯尼亚宪法。阿富汗宪法是进入21世纪后制定的代表性的宪法典;肯尼亚宪法是非洲宪法体系中具有特色的宪法。(2)根据宪法制度与理论发展的变化,对《外国宪法》涉及的几个国家的宪法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如对俄罗斯宪法、南非宪法、韩国宪法、德国宪法等的修订内容多一些。考虑到教材体系的稳定性,对于其他国家的宪法,只对变化明显的部分进行了调整和补充。(3)在修订内容的同时,订正了一些原书中文字方面的错讹。
-
全球化与宪政莫纪宏主编全球化、宪政是近年来各国理论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不管学术上对全球化和宪政做何种角度的定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人们是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它们彼此的存在以及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人类社会不同文明形态的发展正在逐步靠近并且呈现出某种趋同性。在今天,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无法脱离国际社会的总体生存环境来片面的谈论自身的发展。各国之间必须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来共同处理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些共同的问题,包括环境污染、预防和打击国际犯罪、打击恐怖主义以及在人权保护领域实行有效的国际合作等等。我们组织了一些很有朝气、同时又具有很好的理论素质的年轻学者,组成“全球化与宪政”研究课题组,对全球化给民族国家宪政建设所产生的主要影响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
西方五国宪法通论赵宝云著内容介绍: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对立制度并存的当代社会,在我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环境下,为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就要批判地研究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是规范资本主义国家根本制度的法律依据,为了从较深理论层面上对资本主义根本制度进行研究,就需要对资本主义宪法进行研究。基于以上认识,著者在批判地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对资本主义宪法作了一定研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著者在批判地研究资本主义宪法过程中所取得的一点初步研究成果。从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历史看,资本主义宪法已有了30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制定了多部宪法,从资本主义宪法存在现状看,现行的资本主义宪法就有100多部。可以说,资本主义宪法的研究内容极为广泛。但是,应当看到,在众多的资本主义宪法中,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德国五国宪法,堪称是历史上及当代资本主义宪法的典型。研究这五国宪法,既可追溯到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历史源头,又可弄清楚资本主义宪法发展的一般轨迹,还可把握住当代资本主义宪法的现存状况;既研究了成文的资本主义宪法,又研究了不成文的资本主义宪法。为此,在众多的资本主义宪法中,本书确定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德国宪法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这五国宪法的研究,为读者了解和研究整个资本主义宪法,把握资本主义宪法发展的一般概况,认清资本主义宪法的本质,提供一般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西方五国宪法,在宪法构成形式、宪法发展方式、宪法基本原则、现行宪政制度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诸多不尽相同之处。就宪法构成形式看,英国宪法至今仍是“不成文宪法”(又称“不成典宪法”);美国、法国、日本和德国宪法都是成文宪法。就宪法发展方式看,美国自1787年制定出第一部宪法之后,至今未再制定新宪法,而是采用不断增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来实现美国宪法的发展;而法国、德国和日本则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采用废止原宪法、制定新宪法的方式,来实现本国宪法的发展,其中法国在200多年中,制定出的宪法有11部(不包括4部宪法修正案)之多。就宪法中确立的资本主义宪法原则看,美国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原则、公民基本权利原则等宪法原则,是当代多数资本主义宪法普遍确认的一般宪法原则;而日本现行宪法确立的“和平主义”宪法原则,却是日本现行宪法独有的一项宪法原则。就现行宪法规定的国家政体看,美国实行总统制,英国、日本和德国实行议会制,而法国政体却具有总统制与议会制相结合的复合型政体特征。可以说,在西方五国宪法中,既存在着具有共性的一般内容,又存在着具有个性的特殊内容。
-
司法审查与宪法(美)西尔维亚·斯诺维斯(Sylvia Snowiss)著;谌洪果译在这本新颖独创而又发人深省的著作中,西尔维亚·斯诺维斯对司法审查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解释。斯诺维斯追溯了从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到约翰·马歇尔首席大法官任期结束为止期间司法审查的发展历程。马歇尔所做的一切远远比我们已经认识到的更具革新性和决定性。依作者看来,在马歇尔之前,所有支持司法审查的人当时所设想的司法审查实践根本不同于我们今天认识到的司法审查实践。马歇尔并没有简单强化或拓展当时业已为人们接受的观念;相反,他通过一种表现微不足道及巧妙伪装的方式,对宪法的性质及司法与宪法的关系实施了剧烈的变革。斯诺维斯认为,最初的宪法限制被理解成是体现为宪法文字不甘落后首要政治原则的陈述。通过细致入微并且极富策略的司法意见,在不为公众知晓的情况下,马歇尔将这些原则转变为最高成文法。与此同时,他将司法审查从明显违宪情形下对原则的捍卫转变为对宪法文本的常规适用与解释。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斯诺维斯探讨了这些分析对当代司法审查急诊的影响。她对司法审查的重新解释为这项基本权利辩论中的双方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对立对立宪法的意图及地位作出各种或明显或暗含的预设。更重要的是,本书重新启动并研究了美国宪法中最基本也最持久的问题,即宪法的法律要素与政治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本重要著作将被所有研究司法审查的学生阅读和引用;它将成为关于最高法院地位无休止急诊之中的主要因素。<
-
宪政理性与历史张允起萧公权(1897-1981)是上世纪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政治学家,曾执教于中美各大学,任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等一届院士。他早年留美期间专攻政治哲学,以《政治多元论》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一直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教授政治学、法哲学、中西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制度等课程的同时,留下了《中国政治思想史》、《迹园文录》、《宪政与民主》、《自由的理论与实际》、《中国乡村》、《现代中国与新世界》等中英文论著。这些著述以现代西方政治理论、中西方政治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广泛涉及政治多元论与政治一元论的关系、立宪主义与民主主义诸问题、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系、现代化问题、中西文化论争,以及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乌托邦思想等。萧公权学术思想之博厚与精深,行文之细密与笃实,对史料的钩沉及其鞭辟入里的分析,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是罕见的。他融合中西学术之精华,以创造性的灼见和独辟蹊径的史识,深得中西学界的敬仰和赞誉。本书将在系统考察其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其问题意识之所在,探讨其学术思想的特征及意义。
-
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石源华, 胡礼忠主编A01#本书是“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全书收入论文31篇。主要包括关于“东亚文化圈”概念、东亚汉文化圈的形成及其地理范围、古代东亚汉文化圈及中国、近代东亚汉文化圈的裂变、东亚文化圈的复兴与未来走向等课题。近年来东亚的崛起和东亚文化圈重构,已广为世人关注。该书对研讨东亚区域合作、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展望东亚政治走向,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