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印第安人李玉君印第安人对人类的贡献有目共睹:以玉米为代表的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和栽培,使其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摇篮之一;以太阳神金字塔为代表的建筑艺术,让人瞠目结舌,是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以鹰羽冠为代表的民族服饰,色彩鲜艳、做工精巧,为世界民族文化增添了亮丽的色彩;纳斯卡荒原巨画为代表的令人不解的“斯芬克司之谜”,至今仍让人感到神秘莫测,激励更多的学者去探索和破译。
-
吉卜赛人王云龙从人氏血脉上讲,吉卜赛人是居住在古印度北部地区(今巴基斯坦中南部的印度河口一带)的古罗姆人(Rom)的后裔。他们的身体发肤、语言风俗,更多地呈现印度人的特征;操一口包含有大量印度语词汇的语言,保留着至今在印度常见的民情风物……本书全面介绍了吉卜赛人的民族起源,民族性格,民俗风情,民族艺术,道德信仰,与人交往的禁忌,并配以精美图片,通俗易懂,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
老舍与满族文化关纪新《老舍与满族文化》内容主要包括京师旗族的家庭出身对老舍的人文模塑;20世纪满族社会变迁对老舍民族心理的制约、满族伦理观念赋予老舍的精神烙印、老舍赖以托足的满族文化艺术沃壤等。
-
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孙静《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将人类学在民族界定中最重要的因素,即民族的主观认同意识或自我归属意识纳人满族史的讨论中,考察了天聪九年(1635)“满洲”命名前后直到清朝统治末期“满洲”共同体性格的历史变迁。《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认为,在上述历史时期,满洲共同体经历了从一个来源复杂的征服者集团到对自身来源有着清晰意识的集团的转变。女真诸部在努尔哈赤时期力图建立自己与金、元女真的历史联系,这种努力由于皇太极改称“满洲”和“大清”称号而中断。人关前后的八旗满洲是按照特定的政治一军事制度组织起来的女真语部众。民族意识在他们中间的发育,由于征服初期的清政府刻意在八旗内部和整个中国回避满汉分别而受到抑制。乾隆时期,清朝迎来了盛世的繁荣,与此同时,以“国语骑射”为代表的满洲传统文化却在迅速丧失,在这种背景下,清王朝“构建”满洲历史根源性的努力显著加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满洲的历史根源性被重新追溯到金元时期的女真人;二是对满洲主体部分“从龙”(跟随努尔哈赤起家)的集体历史进行了重新塑造。这种有意识构建的具有独特血缘与历史经历的新的满洲共同体表明,满洲共同体在自我定位的主观意识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清朝末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满族人的群体意识凸现、固化并上升到政治的层面。清朝灭亡后,旗民界限成为一种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中,满族身份的确定遂以是蓊具有旗籍为依据。
-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美国)拉比诺 著,高丙中,康敏 译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知识生产的主要的和独特的方法。在本书中,保罗•拉比诺将自己在摩洛哥的田野作业经历本身作为民族志叙述的对象,从而使人类学乃至一般的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过程成为反思对象。作者坦诚地展示了人类学家在田野的活动细节,关注人类学家与当地人认知方式的异同,说明田野作业过程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学家收集到的资料,引起了学界内外关于学术伦理和方法论的激烈讨论。1977年首次出版的这本小册子以其勇气和智慧成为反思人类学的代表作,因其对人类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卓越的伦理-哲学反思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
杨正文纳西学论集杨正文《杨正文纳西学论集》论文有《白地神川——东巴文化的圣地》、《东巴象形文字的三个阶段》、《论东巴的发源地》、《东巴文化与东巴文学》、《洛克的东巴圣地之行》。纳西学,就是以纳西族国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实践上,它贯穿古今;在空间上,它横跨东西。既包括对纳西族的本体性研究,也包含这种研究本身。它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初,源于西方学者、传教士、军事人员对纳西族地区的游历。
-
契丹帝国承天据说,哥伦布出海航行,是为了寻找他仰慕已久的契丹帝国,然而他并不知道,当时契丹帝国已经灭亡,甚至连契丹民族也消失得不知所踪了。契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她有着青牛白马的美丽传说,有着盛极一时的庞大帝国,有着西进中亚的复国壮举,有着黯然引退的凄凉悲怆。她叱咤蒙古草原900年,她开疆辟壤纵横亚洲。她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历史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写下了“亚洲历史上最为浓重的一笔”。当她以不辞而别的方式从人们的视野里神秘消失后,世界却记住了她的名字。直到13世纪,欧洲和阿拉伯人还把契丹(Cathay)当作中国的代名词;而至今俄文和拉丁文对中国或中国人的通称都是“契丹”(Китай)。本书通过对契丹民族以及其建立的帝国的发展为线索,妙趣横生地介绍了在契丹历史上留下印记的人物与故事,特别介绍了契丹民族西进之后在中亚的那段历史,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事件关系、政权关系梳理得一清二楚,令读者在轻松、幽默、欢快的氛围中探寻千年前的先人那一幕幕激荡人心的精彩画卷,体味中国历史的另一种风格。
-
鲜卑帝国杨军他们金发碧眼,他们黄帝族系遗失在异域的支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不同于黄种人的民族。他们具有白种人的相貌特征:金发碧眼。他们继匈奴之后第二个称霸蒙古草原,他们永不言败,建立过最多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甚至在中国历史最辉煌的盛唐文明中深深地打上了自己的印记!他们就是鲜卑人。公元630年,唐太宗欣然接受了北方民族送给他的“天可汗”尊号。“天可汗”是北方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敬称,对以正统自居的古代中原王朝来说,接受这一称谓无疑意味着降低了自己的身份。然而唐王朝却依然我行我素,不以为忤,这是为什么呢?有学者考证,唐王室具有明显的鲜卑血统。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盛唐王朝,竟是鲜卑与汉族的混血家族建立的。从唐太宗欣然接受北方民族送他的“天可汗”尊号,到盛唐社会流行的“胡音胡骑与胡妆”,充分说明了鲜卑文化在唐朝社会无处不在。原来鲜卑人已经在盛唐文明中深深地打上了自己的印记!鲜卑,这个击匈奴之后第二个称霸蒙古草原的民族,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建立政权最多的民族,曾经上演过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爆发出令世界为之震颤的力量。如今,鲜卑作为一个民族已经随风消逝,但我们不要忘记,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金发碧眼的炎黄子孙。
-
走进回族王国强 编今日中国,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国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此盛世,编著出版《走进回族》一书,迎接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该书内容:从回族的现状、历史起源、民族特性、文化习俗、讲到中华回乡——宁夏回族自治区、同时简要介绍回族穆斯林与伊斯兰、穆罕默德、古兰经等基本知识。阅读时,各章节即成一体也可独立成章。仅供全国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互学习了解所用。回族是年轻而又古老的民族。说她年轻,是因为回族共同体产生于元末明初,迄今不过几百年。说她古老,是因为她融合了阿拉伯文明和华夏文明。回族有着坚定的信念,又能汲取、融汇所在环境的文化因素,在自存、自壮中,始终保持自豪、自重的情感,融而不化,合而不流,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极具个性的民族。 本书从回族的现状、历史起源开始讲述,为你展现一个回族人民的世界,同时也涉及民族特性、文化习俗,最后还讲到中华回乡——宁夏回族自治区。
-
蒙古民族形成史(苏)维克托罗娃 著;陈弘法 译《蒙古民族形成史》一书是前苏联蒙古民族学专家莉·列·维克托罗娃的名著。该书从民族学角度出发,利用各种史籍资料的记载和大量考古发掘的实物,分析和论证了蒙古民族与在蒙古地区生活过的莫他民族的谱系关系,追溯和研究了蒙古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有关蒙古民族形成史的著作在我国尚不多见,有关民族形成史的研究方法于我国学者也比较陌生,因此出版该书甚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