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跨国苗族研究石茂明著本书是第一部佾“跨国”的角度对苗族(HNONG人)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这项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名称为“跨国界的苗族与严太国际社会研究”(批准号96CMZ006)。苗族(HMONG人)是一个起源于中国,并在中国、东南亚、区美等地区十几个国家跨国而居的当选数族群,因期独特的历史源流、社会文化及其对所居国家的影响,而在族群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典型意义。作者梳理分析了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并结合田野调查,运用多学科的理信纸和知识,并结合田野调查,运用多学科的理信纸和知识,对苗族(HMONG人)的跨国性进行了多侧面的探讨。这项成果突破了苗族研究的传统范工,在苗学领域具有开拓性。作者还能过对该族群的具体研究,展开理论分析,对跨国族群理论、族群与国家关系理论、中国少数民族境外迁徒民等问题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思索生和研究。这使本书的学术价值得以提升。我国有不少民族属于跨国族群,它们在国家的社会生活和对外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从世界范围看,一引跨国族群问题经常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这项研究成果的出版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蒙古族大辞典文精本辞典共收条目五千五百余条,分为概况、历史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哲学法律、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技术、医药卫生、体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古迹文物地理名胜等十六类。分别阐述了中国境内蒙古民族从古到今各个方面的实际状况和相关学科知识。本辞典记事的空间范围,一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蒙古族生活地域为界限,但在叙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为了描述蒙古族先祖的历史及其功绩,个别条目依据历史实际记述及当时的地域界限。本辞典记事及所载资料的时间范围,上溯至蒙古族建立蒙古汗国及其有文字记载的各部落历史,下截止于2000年底。有个别条目延至2000年年底以后。在人物条目的设置方面,所收人物均为蒙古族,并坚持历史人物适当放宽,当代人物从严的原则。当代人物:1.学术教育界、文艺界、科技界、医学界等评定职称的行业,收录有重要影响和突出成果的正高级职称者,对有特殊贡献者,如有重大发明创造、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者,以及著名民间艺人、作家、医生等适当放宽收录标准;2.政界人物收录省部级(含副职)以上领导干部,军界人物收录军级(含副职)以上领导干部。本辞典设条目分类目录和条目音序索引,以便查检。分类目录置于卷前,音序索引附于卷后。另收彩色图片若干置于卷前。
-
藏北牧民格勒等编中国是藏学的故乡。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这些正是藏学研究产生、发展的最根本条件,也是藏学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中华大地上成长发展起来的这门人文社会科学,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显学。为了展示中国藏学研究的成果,加强同世界同行的学术交流,促进藏学研究的繁荣发展,为西藏和其他藏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领导下,我们编辑出版的这套《现代中国藏学文库》丛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中国藏学家(包括港澳台学者)的学术专着;具有重要价值的藏学文献(包括现代学者辑录的历史文献);译成汉文的藏文学术名着;获得博士学位的藏学论文(对於优秀的硕士研究生论文酌情予以收录)。所有收入的论着,均以学术价值为惟一衡量标准,文学作品、游记、通俗读物等暂不收录。作为中国藏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我们将把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要求我们必须弄清基本国情,按地区按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研究,更要有本民族的干部参加,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这份调查报告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调查组是由藏汉两族学者组成的,可以直接查阅汉文和藏文资料、使用藏语直接与调查对象交谈,能够更深刻地体会访问对象的思想感情,从而能够捕获更多的信息。
-
内蒙古蒙古学百年百事元丹 著《内蒙古蒙古学百年百事》由元丹编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收集了内蒙古蒙古学百年百事,语言种类为蒙古语。
-
中国新时期蒙古学金海,额涛 著暂缺简介...
-
西北民族文献与历史研究胡小鹏西北历来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大量的西北民族文献材料对古代生存于西北的少数民族如氐族、吐谷浑、吐蕃、党项、契丹、回鹘等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建树、贡献以及对当时的影响有翔实的记录。本书主要介绍了两汉的金城属国和护羌校尉、吐谷浑与南北朝关系述论、元诸王念不烈考、元巩昌汪氏非汪古族考、元甘肃行省诸驿道考、古代甘肃的茶马互市等。
-
唐代吐蕃史与西北民族史研究张云著中国是藏学的故乡。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这些正是藏学研究产生、发展的最根本条件,也是藏学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中华大地上成长发展起来的这门人文社会科学,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显学。为了展示中国藏学研究的成果,加强同世界同行的学术交流,促进藏学研究的繁荣发展,为西藏和其他藏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领导下,我们编辑出版的这套《现代中国藏学文库》丛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中国藏学家(包括港澳台学者)的学术专着;具有重要价值的藏学文献(包括现代学者辑录的历史文献);译成汉文的藏文学术名着;获得博士学位的藏学论文(对於优秀的硕士研究生论文酌情予以收录)。所有收入的论着,均以学术价值为惟一衡量标准,文学作品、游记、通俗读物等暂不收录。作为中国藏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我们将把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
-
灵性高原林继富著本书以笔者8年的西藏田野调查为基础,系统描述了西藏民间信仰的历史形态和现实生存状况,运用多学科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双重视角,全面阐述了西藏民间信仰的宗教功能和社会意义,深刻剖析了西藏民间信仰对社会制度和民族精神产生的重大影响,绵密细致地考察了西藏民间信仰与民间风俗互动共融的关系。本书用生动的文笔和富有哲理思辨的语言对活跃在西藏民间的太阳、神山、神湖等自然神灵,猕猴、牦牛、犬、羊等动物神灵,巫师、关公等人间神灵以及神灵器物、神秘数字等信仰现象进行了描绘。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到雪域高原勃勃跃动的神灵形象,以及西藏民众赋予神灵、鬼灵、精灵等以神圣的权利,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发现,在西藏纷繁复杂的民间信仰背后绵密有序的精神网络,以及西藏民众如何通过祭祀牺牲、迎合讨好神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求得心理的慰藉和平衡,并以此处理和调和自然与人的关系,消解现实的苦难和伤痛。
-
芷江侗族何平华撰文;王爱玲,吴云川翻译;杨志东摄影芷江,地处湘西南边陲,素有“滇黔孔道,全楚咽喉”美誉。芷江,历史源远流长,因屈原>“沅有芷兮,澧有兰”诗句而得名。芷江水丰土沃,资源丰富,名山胜迹,相映生辉,风光旖旎。城北是缛浓翠色,岭岭相衔,景色清幽的佛教胜地明山;城南是占地2000余亩,抗战时期名列全国第二的芷江机场;城西舞水河岸有内陆最大的妈祖庙门坊青石浮雕,极尽鬼斧神工之妙,堪称江南一绝;尤其是矗立在县城南七里桥,现存华夏大地唯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受降纪念坊使芷江以受降名城蜚声中外。本书介绍了芷江概况、侗族的民居、婚姻、节日、礼节、禁忌、信仰、饮食、服饰、特产、景点、丧葬等。
-
吐火罗人起源研究徐文堪著吐火罗语的发现和研究是印欧语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大事。由于我国缺乏研究古代印欧语的学术传统,所以尽管吐火罗语的材料对中国民族史、佛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学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尚不具备进入这个领域的条件;直到季羡林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留德期间致力于此,经数十年艰苦不懈的努力,才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吐火罗语的定名涉及到一系列历史、地理和民族问题,我国史学家亦多注意及此,取得不少成绩。但对于吐火罗人的起源问题,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原始印欧人的起源和迁徒问题,国内却一直没有人进行系统研究。本书作者关注“吐火罗问题”近40年,搜集了大量有关资料,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新疆考古的新发现中得到启发,逐步认识到新疆出土的具有白种人特征的古尸和人骨所代表的的该地区古代居民,应与吐火罗人有某种渊源关系。虽然近世发现的吐火罗语文献年代相对较晚,但吐火罗语本身是一种古老的印欧语,它脱离印欧语共同体的时间相当早,在操这种语言的部族到达新疆等地区之前,它又与欧亚大陆的各支印欧语和非印欧语发生了接触。中国古代史籍所载的“月氏”,可能亦与吐火罗人有关。吐火罗人的史前时期已到达南西伯利亚,其物质文化遗存是为阿凡纳羡沃文化;进入后世,其分布范围愈益广泛,从黄河流域至中亚、南亚,皆可见斯踪迹。作者认为:考古学、语言学和遗传说研究现在正帮助我们建立关于人类过去的一个较完整的三维图像,所以必须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才能最终揭开吐火罗问题这个千古疑谜的谜底。书的最后附有相关文献目录,可供参考。本书与国内已出版的关于吐火罗问题的著译不同,是以吐火罗语和吐火罗人以至印欧人的起源及迁徙为中心展开论述的,并且尽可能吸取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考古学、人类学、分子生物学和语言学的新成果,体现了在学术前沿进行研究和探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