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大厝钟宅强涛2005年春节前的北京,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几乎家家都在洗衣拆被打扫房子,有点文化的寻摸着贴幅对联凑个曲儿,少点文化的也要在自家的门上贴个福字添些喜气,对于家庭主妇们来说,节日前的忙活最为开心,尤其是可给人们带来吉祥的这个鸡年。而三环路、二环路上,则是一眼望不断溜的车流,以及超市里熙熙攘攘的人流,他们把个偌大的北京挤得满满当当。人群中的我背着包,从市中心搭乘地铁、巴士,逃跑似地到了机场。“中国之大,哪里还有清净去处!”当我坐在飞机上,当飞机在厦门降落后,当我沿着中山路的小街小巷融进厦门这个美丽岛城的时候,在不经意中发现,已是步入现代社会的厦门竟还保有少量先住民的生态。由一个一个小渔村、由一个一个移民部落发展起来的厦门岛,其最后的部落仍在顽强地挣扎着,这个部落就是钟宅,是位于厦门岛东北部海湾的钟宅畲族村社。现在的中国大陆有街道叫“思明路”的城市不多,厦门不但有思明路还有思明区,“思明”是思念明朝的意思。说起明朝总有点为明君惋惜,也许是流年不利吧,前有元后有清,大明朝始终是在两个异族的阴影下生存着,并最终以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来结束明的历史,“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崇祯皇帝死得好可怜。以恢复正统汉文化为宗旨的大明朝,最终被满族人入主中原,皇帝怪大臣,而大臣怪皇帝,“奄宦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己,然未有若明之为烈也”(摘自《明夷待访录》)。史书中记载,明万历皇帝为政四十八年(1573~1620年)间荒唐至极,国库三分之一的收入尽为奢华之用,紧接着万历的天启皇帝更是狂荡下流,在位七年就葬送了大明朝。正当北京宫廷的腐败孳生蔓延、朝野权党相争不绝的时候,蛮夷的东南沿海仍徘徊在结绳记事阶段。某天,一个消息说闽海边有番薯可养活部落的妇孺子嗣,于是有个钟姓的畲族汉子毅然从大山里走出来,他穿过平原、辗转来到闽海边,当他爬上厦门云顶岩上四处张望后,一眼就看中了岛东北部那象牙形状的海湾……于是厦门有了“钟宅湾”的地名,畲族在厦门有了钟姓的子嗣,钟姓的畲族子嗣在钟宅湾绵延生息六百多年,衍生出许多平静的故事。
-
五胡录火焰塔著中文网络世界风行五载的激扬文字,火焰塔打造的五胡十六国历史传奇!本书以史诗般的气魄、谐趣生动的语言全景式地记录了从西晋灭吴到刘宋与北魏南北对峙这段中国历史上最惨烈、最奇特的段落——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辽阔的华夏大地头一次被勇武剽悍的少数民族所统治,他们驱动本部族的铁骑,把自命正统的汉族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晋武帝司马炎所开创的短暂的统一局面,被晋帝国贪婪腐朽的统治阶层迅速葬送。“八王之乱”开启了魔瓶的宝盖,于是,由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所构成的大大小小的势力喷涌而出,他们各怀野心,逐鹿中原,互相攻伐,身死族灭,演尽了人世间的荣辱起伏,悲欢离合……回眸中华大地上发生在四至五世纪的这段鲜为人知的混乱史,令人悲怆莫名,百感交集……
-
黄史格日乐据调查,最早的手抄本《黄史》版本收藏于内蒙古图书馆蒙古文版特藏部经卷收藏室。经卷收藏室登陆号00001,开本为26mm×9mm,竹笔抄写,字体工整,491页。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也藏有一部毛笔体手抄本《黄史》,大开本,76页。经查知,原手抄本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大石砭庙藏书,1958年有人从此庙获取,藏存于内蒙古图书馆。1964年又有人将其转抄,藏存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两种版本内容一致,均用古蒙古文誊写。传说大石砭庙是三世达赖喇嘛来内蒙古也区第一个讲经之地,位于现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河南乡境内。译注者利用上述版本,将古蒙文《黄史》译成汉文,并作了译文注释。译文考了大量蒙古历史文献,选词用句严格遵循各种汉文史籍,蒙古史文献和著述的行文范式,力求准确、简炼表达原文内容。同样,该书译文注释也参考了诸多相关史料,力求准确、客观反映史实和相关词意。在译文风格上也尽力体现了可别于他人且较为简炼易懂的表达风格。该译文由著名的蒙古史专家乔吉研究员审阅,在此深表谢忱。《黄史》也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在它成书的几百年间很少流传。除了我国,其他国家还没有发现《黄史》的任何版本。因此,它是一部很难得的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见证资料和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迄今为止,国内外历史文献研究者尚未涉足这部蒙古族历史文献,更没有详细系统的校勘、注释、翻译和研究成果问世。汉译简注《黄史》的出版,可谓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出版蒙古族历史文献《黄史》汉译注释本,将为操用汉文的蒙古史学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一部新的历史文献读物。它将会为蒙古族哲学、历史、风俗、人文地理的研究,特别是蒙古族宗教研究提供极为珍贵的历史依据。对于进一步了解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而建设优秀的民族文化,也均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
-
蒙古秘史特·官布扎布,阿斯钢 译《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述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乃至称霸之历程的书籍。它从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孛儿帖赤那、豁埃马兰勒写起,直到斡歌台罕十二年(1240)为止,共记载了蒙古民族约五百年的盛衰成败的历史。书中既有蒙古高原父系氏族制时代狩猎生活,以及与它相关的图腾崇拜现象的记载;也有从氏族发展成部落,又从部落发展成部落联盟,从而又发展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脉络的讲述;还有从狩猎文化嬗变到游牧文化的如实记录;更有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风云一代,抛头颅,洒热血,从夹缝中崛起,成就霸业的全程写照。这便是该书之所以成为解读蒙古民族全貌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原因。
-
一脉相传犹太人王灵桂、唐雨林、孙薇、刘鑫图书目录 第一章 饱经沧桑的民族 1.1 上帝的考验 1.2 没有国家的民族 1.3 颠沛流离犹太人 1.4 反犹问题层层解第二章 漫漫兮复国之路 2.1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 2.2 犹太复国思潮的宗教端倪 2.3 政治锡安主义 2.4 犹太人的巴勒斯坦情结 2.5 历史转折点 2.6 贝尔福宣言 2.7 死而复生的希伯来语第三章 战火陪伴建国路 3.1 恩恩怨怨何时了 3.2 战争阴影下的巴勒斯坦 3.3 联合国分治决议 3.4 黎明前的黑暗 3.5 四次中东战争第四章 小国大家庭 4.1 随时向犹太移民敞开着的大门 4.2 两个以色列 4.3 基布兹的兴衰第五章 为生存和安全而斡旋 5.1 把美国当靠山 5.2 以美特殊关系 5.3 各个击破,稳定周边 5.4 与苏联的相处 5.5 满世界找朋友第六章 民主的悖论 6.1 三权分立 6.2 没有宪法的国家 6.3 以色列的政党 6.4 民主的背后第七章 “袖珍”情报大国的奇迹 7.1 情报:为国家生存而战 7.2 由乱而治的以色列情报机关 7.3 摩萨德:犹太之剑 7.4 阿曼:为战争服务 7.5 辛贝特:无所不在的国家保护神 7.6 拉卡姆:鲜为人知的情报机构第八章 犹太教与犹太人 8.1 一本书——《圣经·旧约》——的宗教 8.2 犹太教的基本教义 8.3 犹太教的经典 8.4 以色列对宗教的管理 8.5 犹太教教育 8.6 以色列的国家性质 8.7 宗教与世俗的矛盾第九章 矛盾重重的耶路撒冷 9.1 跨越千年的耶路撒冷 9.2 满是遗迹的耶路撒冷 9.3 矛盾重重的耶路撒冷第十章 以色列人的性格、节日和习俗 10.1 以色列的民族性格 10.2 多姿多彩的节日 10.3 以色列的风俗第十一章 犹太精英谱 11.1 革命导师马克思 11.2 不拘小节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 11.3 以色列国父本一古里安 11.4 政坛奇才基辛格 11.5 上海滩上的冒险家哈同 11.6 谍报大师科恩 11.7 哲学大师斯宾诺莎 11.8 神秘哲学家弗洛伊德 11.9 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鲍罗廷 11.10 和平斗士拉宾 11.11 “好莱坞鬼才”斯皮尔伯格 11.12 小布什的“知己”夏兰斯基 11.13 犹太裔正统派教徒、副总统候选人约瑟夫·利伯曼 11.14 从副部长到世行行长保罗·沃尔福威茨 11.15 华盛顿的铁娘子玛德琳·奥尔布赖特 书摘 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犹太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与中华文化并列,从古至今一脉相传的文明主体。但是,犹太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历经曲折,在近2000年的时间里,它没有固定的家园,没有固定的主体活动区域,以流浪的形式散落在世界各地。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犹太人和犹太文明,在西方特别是欧洲,被视作异端,经常遭受冲击、挤压,乃至打击和摧残。纳粹德国的犹太人政策,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在居无定所的艰难困苦下,犹太人和犹太文明,不但没有被消灭,而是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1上帝的考验 犹太人在几千年民族演进中所呈现出的流浪史程,进一步充实了“犹太人”的复杂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其祖先开始,犹太民族似乎就是一个注定流浪的民族。 闪族如浪大迁徙今天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岛,是地球上的一块最古老的大陆。大约一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在这里。这个人类就是《圣经·旧约》传说中从“诺亚方舟”上跳出来的挪亚的长子闪所繁衍的闪族人,也就是犹太民族的祖先。 大约在9000年前左右,即地球第四冰河期过后,阿拉伯半岛南部气候骤变。由于长期干旱,土壤沙化,大片的绿洲变成了沙漠,使人难以在这里生存下去。于是,闪族各部落陆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迁徙运动。这个迁徙运动的方向是半岛北部的两河流域及约旦河流域的巴勒斯坦。身披兽皮、腰围椰枣叶裙的闪族人,以部落为单位,在头人的带领下,赶着骆驼和羊群,吹起低沉的羊角号,步履艰难地穿越阿拉伯大沙漠。人们在迁徙途中,偶尔遇到有水草的地方就停下来,过些日子再向前移动。就这样,闪族部落的迁徙运动,一浪接一浪,时走时停,持续了好几个世纪。当时闪族人北迁的主要分支有亚摩利人、阿卡德人、亚述人、迦南人、阿拉美亚人(即《圣经·旧约》上提到的亚扪人)和希伯来人等部落。 公元前5000年,从波斯高原前来的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下游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定居。由于铜器工具的使用和水利灌溉的兴修,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产生了一些古老的奴隶主城邦国家。其中的一个便是位于现今伊拉克南部巴士拉省西南角的乌尔,即《圣经·旧约》上提到的迦勒底的吾珥王国。 公元前2100年左右,亚摩利人由幼发拉底河上游南下迁移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公元前20世纪下半叶,亚摩利人的第六代王汉谟拉比用武力统一了两河流域下游,并以幼发拉底河畔的一个水陆要冲巴比伦为中心,建立了著名的古巴比伦帝国。其势力一度扩张到古代的巴勒斯坦,即《圣经·旧约》上说的迦南地。P1-2
-
中亚的斯拉夫人布鲁西娜当前,现代多民族世界正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变革,民族因素必将对这一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虽然本书论述的是生活在原苏联中亚的一小部分斯拉夫人口,但本书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对处在现代文明之外的许多民族地区而言,这些问题十分重要,亟待解决。例如,中亚斯拉夫人的民族“共存 ”和文化融合经验与古、近代流动商人的历史经验十分相似。一些移民事件,如阿尔及利亚的法国隶农史、罗马尼亚的德裔和匈裔少数民族史,与中亚俄罗斯族移民的经验在类型上近似。对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而言,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在中国,人口的民族成分复杂、宗教信仰不同,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个国家里。对中国的学者们来说,了解原苏联的民族进程,特别是了解与中国接壤国家的民族进程,十分必要。相信本书有助于中国读者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西北方邻居——中亚各民族成员的过去和现在,以及令其感兴趣的问题。 阅读本书,如同置身实地体验感悟中亚的俄罗斯族移民和乌克兰族移民的历史与现状,特别是对他们与中亚当地居民的文化融合、民族关系、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有了深入的系统了解。该著作所使用资料源自20世纪90年代的田野调查,史实详尽,逻辑缜密,思维前瞻,对研究了解苏联解体后中亚各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社会运行、意识形态、稳定机制、民族政策,推动建构中国多民族社会团结和谐、安全稳定、持续发展机制,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
客家新探/客家与梅州书系谭元亨客家文化,与广府、潮汕文化一道,共同托举了整个广东文化的大鼎,在建设广东文化大省中,地位举足轻重。作为客都,作为广东客家文化的中心地,“文化梅州”的彰显,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客家文化的兴起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题中之义。众所周知,世界客属大会已召开了20届,不仅在中国多个省份(包括台湾)多次召开,而且在东南亚,乃至大洋彼岸的美洲,也都召开过。它已经成为了具有世界性的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其影响正日益扩大,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客家文化固然是广东文化或岭南文化中的一部分,但二者却不存在从属或画等号的关系。因为,客家文化本身是一种非地域文化的表述,它的一部分可以与岭南文化相互叠合,但覆盖国内10多个省并远播到海外近百个国家的这一分布,使之更具民族文化特质,是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独特的无以替代的重要成分。这一事实表明,上百年客家学的兴起,一波接一波,不仅在广东、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都是与这一文化特质分不开的。客家文化之所以引起世界上那么多著名学者的关注,并不断有新成果出现,正在于这一非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为此,被海内外所认同的客都梅州,理应有自己更成熟、更浑厚也更新的声音——拿出反映客家文化的力作来。由梅州市委宣传部牵头,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深圳市文联客家研究室、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编纂的《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就是这样诞生的。梅州,是客家民系成熟、定型的中心地,更是客家民系向五湖四海,尤其是向全世界扩展的集散地。因此,全球客家人认同梅州为客都,与认同赣南为客家摇篮、闽西为客家祖地是相一致的。粤闽赣“客家大本营”占有客家人口一半左右,其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随着“泛珠三角”战略的提出,这个大本营正好列入这一大战略地图之中,其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正在到来。而我们这套书系,也算是为这一黄金时期的到来鸣锣开道,并期许其更辉煌的未来。参与编纂这一书系的作者,均是来自广州、深圳、梅州的知名客家学研究专家,他们不拘陈说,敢于立言,为这套书添彩不少。客家学需要不断开拓自己新的领域,方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立于科学的不败之地。我们不难体察到专家们的良苦用心,这一书系的八部书,正是从八个不同的领域上向前拓展,从而相对地形成自己的系列。相信广大的客家人也与我们一样,视之为客家人精神财富的一部分,从中汲取到更多的养分。近年来,无论是客家文化的系列丛书,还是广东历史文化的书系,都出版了很多种。可以说,不同的系列,有不同的特色,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书系,学术品位高,严谨、细致、自有独到之处;有的书系,面向广大读者,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普及功能见长;有的书系,别开生面,独辟蹊径,剥茧抽丝,环环相扣,又是一番风光……总之,各有千秋。这套“客家与梅州书系”,研读下来,有如下鲜明的特色:一是其首部“新探”,先声夺人。明确其意向在开拓与深化,它坚持的是客家研究的主流派的观点,但对传统的“南下说”予以了补充与必要的修正,尤其是从人类学、历史学及哲学的高度上,突破了谱牒考证的樊篱,从文化动因、民族自尊、心理认同诸多方面,强化了“南下说”的论证,使之置于整个中华民族移民史乃至整个世界民族大迁徙的背景上。读罢,不仅倍获教益,且很受鼓舞。客家学研究,就需要这样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新领域,切不可固步自封,亦不可数典忘祖、哗众取宠。二是书系所显示出的整体性与科学性。八部书,当是八个不同的维度,立体地烘托出整个客家学的构架,不至于顾此失彼,造成某种偏颇。无论是历史还是现状,是高雅文化还是民俗文化,人文地理、精神气候,都得以出色地表现。这不仅要有宏观的视野,也要有细部的描绘,殊为不易。三是雅俗共赏,有广泛的受众。这里,有不少篇章,都文采斐然,有诗情画意,亦富于哲理的思考。其实,雅俗共赏,从不影响任何一部书的艺术性,这是大家的共识了;同样,它也不会影响作品的思想深度。思想一旦掌握了大众,就会化作一道疾闪,照亮世界历史,也包括客家历史的进程。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示出的是客家人广博的精神世界。正是上述几大特色,使这套书系既有高品位、高格调,又通俗易懂,老百姓喜闻乐见。一卷在手,自会兴趣盎然。因此,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开放为前锋的时代精神上,这套书系自有其不俗的表现。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多年来一直很关心客家文化,很关心梅州的发展,这次欣然命笔,为八部书题写了书名,这令我们深为感动。愿“文化梅州”更光彩四射!愿客家人更奋发向前!
-
阿拉善蒙古研究梁丽霞 著《西北少数民族学术研究文库:阿拉善蒙古研究》以额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的一支——阿拉善蒙古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限大体上从蒙、元时期至清王朝灭亡。一方面,对阿拉善蒙古历史发展进行纵向考察,从探究阿拉善蒙古的源流及其先祖的活动轨迹开始,直至该部蒙古的形成,通过时间线索进行梳理,以期从总体上对阿拉善蒙古的历史有所把握。另一方面,分专题对阿拉善蒙古发展过程中的若干横断面进行深入探讨。
-
蒙古秘史特·官布扎布,阿斯钢译《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述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乃至称霸之历程的书籍。它从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孛儿帖赤那、豁埃马兰勒写起,直到斡歌台罕十二年(1240)为止,共记载了蒙古民族约五百年的盛衰成败的历史。书中既有蒙古高原父系氏族制时代狩猎生活,以及与它相关的图腾崇拜现象的记载;也有从氏族发展成部落,又从部落发展成部落联盟,从而又发展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脉络的讲述;还有从狩猎文化嬗变到游牧文化的如实记录;更有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风云一代,抛头颅,洒热血,从夹缝中崛起,成就霸业的全程写照。这便是该书成为解读蒙古早期历史,解读游牧文化,解读蒙古民族文化性格的百科全书的原因所在。这个原因,更在于它的惟一性,因为《蒙古秘史》是从13世纪蒙古历史中流传下来的仅存的一部历史文献。
-
明代女真家庭形态研究韩世明著本书在运用和借鉴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详尽而细致的比较研究和综合考察,是一篇具有较高水平的跨学科的上乘佳作。该书利用大量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而对明代女真的氏族、家庭、部落结构作了较全面的考察,并着重探讨了前人较少注意的家庭形态的演变。本书纠正了过去研究认为女真家庭公社已经瓦解的不准确的结论。资料充实,结构完整,论理清楚,言之成理,富有新意,对研究明代女真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开拓意义。本书共四章,主要介绍:明代女真姓氏及姓氏集团、明代女真家庭、明代女真氏族集团、明代女真血缘集团。书中作者充分运用各方面资料进行比较研究,采用新方法进行分类,力求对问题的研究有所创新。本书对人们了解、研究明代女真家庭形态、女真民族历史,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