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传统的生命力李光涵本书的研究产生于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于2008年至2014年问以贵州黔东南的苗寨、侗寨为中心展开的西南少数民族村寨基本调查。笔者于2013年作为课题组成员开始进入黔东南州的侗族村寨,在榕江县的大利村进行田野调查。从彼时至今日,在学术研究以外,笔者也持续在大利村进行遗产保护与乡村复兴的实践。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通过长期深入的田野观察和介入,笔者发现这个传统民族村寨既有其独特性,同时也陷人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普遍困境,极具代表性。本书以大利村为研究个案,通过长期的田野观察和介入研究方式来理解社群内部对于历史和文化传承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即所谓的“非正式遗产观”,以及外部的官方遗产价值知识体系的进入所造成的影响。
-
中国西南民族通史简编王文光,马宜果 著《中国西南民族通史》一书2015年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2017年4月获云南省第二十次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一等奖,2020年12月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很好成果一等奖。但是因为该书篇幅较大,一些在民族工作线工作的人员希望能有简编本方便使用,基于这些反馈意见,保留了原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压缩了关于族属源流的深入考证和引申的论述,删减了太长的史料,编写了该简编本。 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的对象是历目前曾经在西南活动现已消亡的民族,该书讲述了西南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
-
凉山彝族社会文化百年发展述论马林英 著该书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 十一五 规划科研基金资项目(13BSH048)成果,以凉山越西县境内参与 拉库 起义而结成联姻的沙马曲比和杰潘阿日两个白彝等级家支的百年(1912-2012年)生活经历展演为研究对象,围绕这两个家支近百年来的境况,揭示凉山彝族社会文化百年发展历程。
-
印度殖民时期的科学、技术和医学王世丽 著,刘明 译近年来,人们对英国统治下印度的科学、技术和医学越来越感兴趣,这对重释现代南亚历史起着不断上升的作用。大卫·阿诺德(David Arnold)作者以广泛而善于分析的评述涵盖了东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统治建立起至印度独立这段时期,向读者展示了英国涉足后印度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和医学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印度对西方干预的反应。这是最早从科学的角度全面分析殖民时代的作品之一,探究了印度科学和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科学的特性、东印度公司时代的技术和医学,以及国家科学服务组织的诞生、“帝国科学”和印度科研团体的崛起,科学和医学研究产生的影响,以及民族主义科学的窘境。
-
蒙古族治疗骨伤的创新旺钦扎布 译暂缺简介...
-
乌珠穆沁部落研究高·阿日华著 著,斯琴呼 编暂缺简介...
-
九色鹿·敦煌民族史杨富学,张海娟,胡蓉,王东 著敦煌古来为多民族经济文化交融的大都会,敦煌文化是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既是他们共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本书是国内外敦煌民族通史,也是部全面系统论述敦煌民族历史文化的学术专著,从某一角度说具有裨补阙漏的意义;以语言学、考古学与历史学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以深入研究敦煌民族历史文化的本质,进而深入探讨不同民族间的历史文化关系,重点阐述敦煌古代民族的能动作用。
-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著《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一截骂一截”“毒药猫”“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社会篇”“历史篇”“文化篇”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民族”一样,羌既是历史的创作物,也是历史的创作者。从汉代的河湟西羌、唐代的西山诸羌,到20世纪前半叶的羌民,以及当今的羌族,都是历史事实与历史记忆的创作物,而他们也以各种表征与行动回应主流叙事,促成种种历史事实,如中古与唐朝、吐蕃对抗,并借此完成族群的内部塑造。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与“历史”中,“羌”成为了汉藏之间模糊的、漂移的边缘。
-
华夷互融高志英华夷关系,是中国民族研究的重要内容。华夷之变,则是中国民族关系研究的重要命题。以华变夷、以夷变华贯穿于漫长的中国历史,由此推动中国社会文化变迁。本书的研究对象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城子村,就是经历了长期的“以华变夷”与“以夷变华”的典型村落。历史上是彝族先民之一“鹿鹿蛮”所在地,彝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明代以来,大量汉族人口迁入泸西,彝多汉少的人口结构发生巨变,坝区小农经济也越来越发达,土司制度最终终结,山地与水田围绕的城子的农村村落特征越来越,并突出修建了儒释道杂糅的村落公共信仰空间。纵观城子政治制度与其民族结构、生计方式的变迁,其功能从军事城堡到农村村落变迁明显,可谓是研究中国西南夷汉混居村落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窗口,透视出了中国西南历史上的汉夷互变关系特征与实质;而且,对于西南汉族移民史及其文化调适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城子村的“以夷变华”,不但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显性文化要素方面,同时也隐含于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所蕴含的宗教信仰方面。并且,村落祭拜对象众多的繁杂宗教仪式恰恰表明,儒释道与汉族民间信仰神灵逐渐主掌了城子村民的精神世界,而使其“汉化”趋势越来越特出。但是“祭大山”(兼山神与昂贵土司土主神为一体)仪式的隆重,说明作为彝族土司城堡的历史已经沉淀为集体记忆根深蒂固地存留在村民心中。在此,不仅仅是民族与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在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中同样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应该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多元一体”理论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这也便是城子及其城子历史文化所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
-
傈僳学史料丛编第四卷鲁建彪 编《傈僳学史料丛编》是一次系统、全面整理傈僳族史料文献,为傈僳学研究做了基础性工作,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很好重大。《傈僳学史料丛编》所收录的史料包括各种正史、别史、实录、方志、档案、碑刻、年谱、游记及田野调查资料等,内容广泛且丰富,对研究傈僳学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