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南京不会忘记严海建《约翰·马吉 欧内斯特·福斯特》主要内容包括:战争临近之际的抉择、救治伤兵的努力、保护中国难民、历史现场的记录、马吉的胶片、历史真相的传播、正义的实现。《约翰·马吉 欧内斯特·福斯特》由南京新华丰制版有限公司排版。由南京玉河印刷厂印刷。
-
南京不会忘记张生《米讷·舍尔·贝德士》为南京不会忘记丛书中的其中一本,由张生,董芙蓉编著。为米讷·舍尔·贝德士的生平事迹。内容包括:创建中国近代历史学、参与组建国际人道救援机构、救助救济中国难民、贝德士目击的南京大屠杀等。
-
嘉绒地区杰布和文书档案暂缺作者《嘉绒地区杰布和文书档案:藏文》由阿坝州藏族历史文化古籍研究协会编。
-
王桐龄王桐龄 著本书运用大量史料,以中国历史分期为章节,以汉族与其他族群之间的交往与融合同化为主线来进行介绍与讨论。各章节引经据典,详细地介绍了历史上各个族群部落融入中原以及中国民族对外发展的事迹。本书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关于民族关系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以族际交往和族际融合为主线,来贯穿中华民族整个族群关系演变历史,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过程具有特殊的意义。
-
日本近现代史.现代卷王仲涛 著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揭开了日本现代史的序幕。本书正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一直讲述到如今安倍晋三再次执政这段时期的日本历史。从甲午战后日本的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国际大环境讲起,理出了日本最终走向法西斯国家的逻辑线索。对“二战”后,在美国的改造和扶持下,日本如何抓住机遇对国家体制进行全面革新,并由此实现经济的复苏和崛起,同时又野心勃勃地谋求“政治大国”国际地位的企图心,进行了翔实的记录与的评析。 本书运用了许多新挖掘的史料,从日本国家的成长,国内政治、社会的民主化,对内的经济压榨与镇压,以及对外的帝国主义、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这两条相互交错与相互影响的主线索展开,并辅以大量的经济、文化、国民心理等诸多层面的史实参照,构建了对日本得以进行近距离观察的一个历史维度。这就使本书能够成为一部全面理解当今日本社会现实的重要作品,并为这个国家发展走向的预判提供了充足的依据。此外,本书对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与衰落的原因,以及日本政党政治的演变等,也都给予了别具特色、富有创意的解读,很有借鉴意义。 本书两位作者都是日本史研究方面的专家,本书历经多次打磨,可谓中国人写的日本史方面的扛鼎力作。
-
历史的记忆王时阶 著;奉恒高,朱华,谢尚果 等 编《历史的记忆:瑶族传统文化研究/瑶学丛书》以瑶族文化特征为重点,主要论述了瑶族多元的民族来源与众多的支系、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及人口、以山为伴及靠山为生的山地农业经济生活、生态环境、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力求反映近现代以来瑶族社会历史文化变迁、发展的客观事实。
-
客家民系文化扩散及过程时空模拟研究何郑莹 著《客家民系文化扩散及过程时空模拟研究》主要选取赣闽粤客住核心区为空间范围,客家文化特性以及客家民系迁移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层级扩散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化生态学视角,对客家文化和客家文化生态系统、客家聚落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移民适宜性因子分析客家民系迁移过程中客家人主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利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基于离散事件的仿真模拟方法,定量分析了客家民系文化迁移扩散的时空分布特征,从文化圈、文化链角度阐述了客家文化区的时空演进过程。以汀江流域的上杭为实证地区,探讨了其“客家族都”地位的形成以及城址变迁过程所体现的客家人对环境的选择与适应。
-
传承行为与保护实践梁莉莉 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传、心授、身教的方式传承,它依赖于个体或群体存续。作为文化主体,传承人的文化行为如何承续,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环节,也是文化遗产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传承行为与保护实践: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中国回族研究文库》以“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研究对象,围绕被命名为国家或省(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展开研究。通过观照传承史,聚焦个体的文化创造和传承行为,从微观层面上呈现国际社会遗产运动对民间传承人日常传承活动的影响与重构。同时,借鉴文化遗产学的方法,通过对遗产的“文本解读”和主体的“话语分析”,呈现传承人在保护实践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尝试从文化主体的角度,基于回族民间文化传承特点,对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机制创新进行一定的学术思考。
-
敦煌民族史探幽杨富学暂缺简介...
-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精选学术文库覃彩銮,俸代瑜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成立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80年,经过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积极筹备,10月在贵阳胜利召开了“首届全国民族学学术讨论会”,会议着重讨论了民族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恢复了民族学科的科学地位,建立了“中国民族学学会”。会议的应时召开,使参会人员倍感科学春天的到来而深受鼓舞和启发。会议期间,出席会议的云贵川桂藏和北京等省市区的部分代表,就筹建西南地区民族研究学会组织有关问题进行协商,并建立筹备委员会。在马曜等专家学者积极努力和各省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的筹备工作,于1981年11月在昆明召开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员主要采取团体会员制,包括上述五省(区)(系指云、贵、川、桂、藏)和北京的民族研究所、民族学院以及有关科研、高等院校的成员,也包括一部分有多年民族工作经验的民族工作干部和一部分在研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其他战线的成员。”学会建立30年来,已顺利进入第9届,历届领导班子积极工作,充分发挥各会员单位的作用,团结学会广大会员,努力推动西南民族科学研究事业的向前发展,加强民族学科建设,加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服务。学会具有建立早、行动快、形势好、起点高的特点,也就是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就是在这样一个很好的形势下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