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中国民族史王桐龄 著本书运用大量史料,以中国历史分期为章节,以汉族与其他族群之间的交往与融合同化为主线来进行介绍与讨论。各章节引经据典,详细地介绍了历史上各个族群部落融入中国以及中华民族对外发展的事迹。本书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关于民族关系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以族际交往和族际融合为主线,来贯穿中华民族整个族群关系演变历史,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过程具有特殊的意义。
-
身份、国家与记忆温春来 著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已发现西南地区存在着夜郎、滇等大大小小的地方性政权,同时还分布着众多无君长统属的人群。作者在过去的著作中,以贵州西北部地区为例,探讨了有着自身地方性政权传统的人群,逐渐融入中国大一统王朝国家的历史进程。本书主要通过6个人物的故事讲述了“彝族”精英是如何争取本族的独立族属地位的,原来他们一直被称为“倮”,从身份与记忆的层面,探讨这一进程对近代西南地区的影响,从而在学理上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进行说明,并揭示西方学者的一些偏激观点在学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
云南民族史讲义方国瑜《云南民族史讲义》系方国瑜教授响应周恩来总理加强云南地方史民族史研究的号召,在云南大学历史系开创并讲授“云南民族史”课程的教材。全书共四编,于1954~1955年油印成册。《云南民族史讲义》不仅受到民族学界、历史学界的重视,成为他们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而且成为党政干部、民族事务工作者理论与实际工作的重要读本。当时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建议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国家高等教育部也将其列为“部荐教材”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方国瑜教授以此讲义虽为开创之作,但尚有粗疏之处,需要进一步补充、修改为由,未同意公开出版。其后,因方国瑜教授担任中缅边界问题顾问、编写《中国民族史》、主持《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南地区编绘等重要工作,《云南民族史讲义》的修改、出版便搁置下来。《云南民族史讲义》虽撰著于50多年前,但其学术价值不因时间流逝而稍有衰减,相反,更显现其历久弥新的经典意义。有鉴于此,我们现依据云南大学刻写油印的《云南民族史讲义》整理出版。油印本《云南民族史讲义》第二编后的七篇附录,当时“由于印刷困难,计划七篇附录,尚未印出。此七篇附录地理与年代,对于了解社会历史亦不可少”。所幸目录中列出了附录的具体名称,即:《初唐姚州都督府疆域》《南诏疆域》《南诏信使录》《南诏世系》《南诏时期对外交通路线》《大理国疆域与政区》《段氏世袭》《大理高氏世袭事迹》。现从《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方国瑜文集》等方先生的著述中辑出补入。
-
满族民间文化论文集宋和平中国萨满文化研究,形成专门学科起步较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当时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所),以北方室的名义召开了一次由贾芝所长主持,富育光先生负责安排的萨满文化座谈会,参加者有萨满、民间老艺人、故事家和萨满学者。这次座谈会对中国萨满文化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有人称中国的萨满文化研究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此后,中国的东北、新疆、云南、内蒙古等地区,萨满文化论著,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出版,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
仫佬族地区文书古籍影印校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办公室 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收录流传于广西罗城仫佬族地区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民间文书古籍733件,这些文书古籍客观、真实地反映清中期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一历史时期仫佬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生活面貌,对研究清代及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对广西仫佬族地区所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政策措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项目成果分纸质图书和数字产品两部分。纸质图书采取影印原件和校注文字相对照的形式,直观展现文书面貌和内容;数字产品则开发了目录查询、关键词检索、文书高清原图查看等功能,以满足读者轻便携带、个性化阅读、快速检索等多种需求。 随书附赠光盘。
-
文化变迁中的西南民族价值传承研究郑涌 等 著《数学方法论》共七章,在介绍数学方法论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阐述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推理等基本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阐述数学化归思想、类比、归纳、猜想等数学发现的基本方法及其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同时,《数学方法论》阐述数学美学和数学方法论在数学教育的价值及其教学策略.
-
追寻我们的根源姚大力 著这是一部论文集,是作者长期理论思考并结合相关史料的研究成果选编,是近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难得的佳作。内容共分为四组:第一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最后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的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
蒙古部族历史文化研究敖拉 编“西拉沐沦”指西辽河或辽河上游,人类古文明及我国北方游牧历史文化中占及其重要的地位。远古时期“华夏第1村”、“中华第1龙”、“牛河梁神庙、祭坛、女神像”等都出自该区域。后又经历了丰富而神奇的青铜器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后这里成为游牧文化的重要历史舞台。早在乌桓、鲜卑在这与地域驻牧,后契丹辽政权在这里根基壮大,成为政其治、经济、军事核心地区;金朝女真把这里作为跳板进驻华北地区。元代蒙古弘吉拉等诸部落驻牧在这里,保护京畿地区安宁。明代朵颜三卫、蒙古察哈尔部,喀尔喀五部南下驻牧在这一区域,与内地文化互动。清代昭乌达盟及卓索图盟、哲理木盟部分札萨克旗也驻牧在这一区域,对边疆的安宁,社会稳定起到及其重要作用。《蒙古部族历史文化研究(专辑1 蒙古文 汉文)》内容涉及这一特殊的历史地域,为此感谢学者们的精心研究,也希望和欢迎更多的学者及历史文化爱好者参与到本区域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中来,共同携手挖掘、丰富本区域历史文化,为国家的文化事业繁荣和区域历史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取得丰硕成果做贡献。
-
清代准噶尔史话袁灿兴卫拉特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在部落间的激烈竞争中,由于各种机缘,最终胜出,称雄于草原之上。草原已不能满足准噶尔人,他们向大清王朝发起了挑战。准噶尔人一次次的挑战,只能刺激起康熙、雍正、乾隆对武力的欲望,于是一次次的战事展开。凭借着雄厚的国力,加上准噶尔无穷的内乱创造的契机,大清王朝三代帝王不懈努力,最终平定准噶尔。本书以时间为轴,叙述了准噶尔的兴衰史。
-
敖鲁古雅狩猎往事古新军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