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泰国傣泐人的历史、文化认同与区域和谐郑晓云本书是一本研究泰国北部与中国傣族有历史渊源关系的傣泐人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文化认同问题的著作,重点是关注泰国傣泐人文化认同形成的历史背景、近年来泰国傣泐人和中国傣族之间社会互动及文化认同的相互影响,以及利用这种历史和文化渊源关系构建中国西南和谐边疆等问题。本书是基于中泰国两国作者长期的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揭示了泰国北部傣泐人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现状,与中国傣族的历史渊源关系等,对于了解中泰跨境民族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五胡十六国【日】三崎良章 著本书是以五胡十六国时代背景为主题的学术论著。主要整理日本学界字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五胡十六国研究,将去分成草创期的五胡十六国研究、五胡十六国研究的展开以及现代的五胡十六国研究三期,且详细介绍了三个时期中的重要研究成果、研究课题以及待突破的瓶颈。
-
西南彝志王继超,瞿瑟 编《西南彝志》被称为“彝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从文字的角度看,它传递了彝族文字使用数千年的历史时空的信息;从文献的角度看,它是卷帙浩繁的彝文典籍的典型代表。《西南彝志》原名《哎哺啥额》,全书有30余万字(诗行体),记载的内容有哲学、古氏族谱系,以从希慕遮到水西安氏的116代父子连名谱为主线,叙述古代彝族的迁徙、发展、分支、联姻、祭祖等社会活动的历史,并叙述了滇东北、黔西北、黔中、黔西南、四川凉山等地彝族“乌蛮”“白蛮”各部的“什数君长”父子连名谱及活动史实。书中的记载与所述地域的彝族各支相对应,它的内容还涉及天文、历法、语言、文字、医药、冶炼、兵器制作、生活用具制作、工艺、畜牧、狩猎、农耕等各个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彝族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这也正是整理翻译时将它取名为《西南彝志》的原因所在。
-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行国体制研究苗霖霖“行国”是以游牧经济为经济基础,以游牧部落为组织形式,以部落首领为中心所建立的国家。《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行国体制研究:以鲜卑为中心的探讨》将出土资料与传统史书记载相结合,广泛利用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成果,采用“二重证据法”和“量化分析法”,对以鲜卑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游牧行国体制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研究。
-
藏族金工艺术蔡光洁,黄兴《藏族金工艺术: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河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甘孜白玉河坡藏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属锻造技艺及其图符艺术表现形式为考察对象,分为理论研究和图录整理两个部分。其中理论研究部分主要阐述白玉河坡金工的制作技艺、图符艺术特点、历史起源、手工业形态、文化生态以及未来发展;图录整理部分主要结合河坡金工产品实物照片,摘取其主要图纹符号通过手绘线描方式加以视觉呈现,并作相应注解和释义。成书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对我国藏民族非遗技艺有针对性的关注和研究,另一方面在于充分展现其艺术价值和魅力,通过基础性研究对民族传统工艺、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京族百年实录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本书是根据全国政协文史委组织编纂的文史资料书系协作课题安排,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牵头,以政协文史资料“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原则,记录了京族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功绩、经验和教训,以及京族聚居和自治地方的沧桑巨变,展现了当地人民乐观向上、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歌颂了其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近现代历史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呈现了与众不同的风俗民情。书稿通过“亲历、亲见、亲闻”的编纂手法,发挥了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民族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为民族发展历史记录了缩影。
-
仫佬族百年实录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本书是根据全国政协文史委组织编纂的文史资料书系协作课题安排,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牵头,以政协文史资料“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原则,记录了仫佬族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功绩、经验和教训,以及仫佬族聚居和自治地方的沧桑巨变,展现了当地人民乐观向上、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歌颂了其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近现代历史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呈现了与众不同的风俗民情。书稿通过“亲历、亲见、亲闻”的编纂手法,发挥了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民族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为民族发展历史记录了缩影。
-
西南彝志王继超,瞿瑟 编《西南彝志》被称为“彝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从文字的角度看,它传递了彝族文字使用数千年的历史时空的信息;从文献的角度看,它是卷帙浩繁的彝文典籍的典型代表。《西南彝志》原名《哎哺啥额》,全书有30余万字(诗行体),记载的内容有哲学、古氏族谱系,以从希慕遮到水西安氏的116代父子连名谱为主线,叙述古代彝族的迁徙、发展、分支、联姻、祭祖等社会活动的历史,并叙述了滇东北、黔西北、黔中、黔西南、四川凉山等地彝族“乌蛮”“白蛮”各部的“什数君长”父子连名谱及活动史实。书中的记载与所述地域的彝族各支相对应,它的内容还涉及天文、历法、语言、文字、医药、冶炼、兵器制作、生活用具制作、工艺、畜牧、狩猎、农耕等各个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彝族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这也正是整理翻译时将它取名为《西南彝志》的原因所在。
-
恒河之流(清)衮布扎布《恒河之流》是一部关于蒙古宗族系谱的编年史书,作者是乌珠穆沁右旗孛儿只斤·衮布扎布·台吉(约1680—1750年)。他精通蒙古、满、藏、汉语,除撰写《恒河之流》外,1740—1749年问作为主编他曾与多位学者通力协作把藏文《丹珠尔经》翻译成蒙古文,并把《丹珠尔经》中的藏文名词术语检索出来,编纂成《智慧之源》藏蒙词典,他还撰写过《中国佛教传播史》(藏文)、《易学藏文书》,以及《藏蒙药方》等论著,是蒙古族杰出的史学家、翻译家和辞书学家。《恒河之流》成书已约二百九十多年,在当时能参阅的典籍甚少的历史条件下,衮布扎布公将蒙古黄金家族史从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儿开始写到成吉思汗及子孙征战史,写到元朝史、北元史、西蒙史、内外各盟王公史及衮布扎布自己的家史,是研究蒙古史的一手参考史料,具有极高历史学价值。
-
西南彝志王继超,瞿瑟 编《西南彝志》被称为“彝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从文字的角度看,它传递了彝族文字使用数千年的历史时空的信息;从文献的角度看,它是卷帙浩繁的彝文典籍的典型代表。《西南彝志》原名《哎哺啥额》,全书有30余万字(诗行体),记载的内容有哲学、古氏族谱系,以从希慕遮到水西安氏的116代父子连名谱为主线,叙述古代彝族的迁徙、发展、分支、联姻、祭祖等社会活动的历史,并叙述了滇东北、黔西北、黔中、黔西南、四川凉山等地彝族“乌蛮”“白蛮”各部的“什数君长”父子连名谱及活动史实。书中的记载与所述地域的彝族各支相对应,它的内容还涉及天文、历法、语言、文字、医药、冶炼、兵器制作、生活用具制作、工艺、畜牧、狩猎、农耕等各个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彝族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这也正是整理翻译时将它取名为《西南彝志》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