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红河州彝族志师有福 编《红河州彝族志》的编写按照《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要求,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红河州彝族的历史社会发展过程,用彝族历史社会发展演变脉络抢救展示地方文化。本志上限溯自彝族先民有据可考之时,下限至2015年底。本志为语体文、记述体,以时为经,以事为纬。
-
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转型研究夏里甫罕·阿布达里 著我国哈萨克族青年学者夏里甫罕.阿布达里的专著《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转型研究》,就是一部既具有重要理论学术价值又具有很强实践意义的优秀著作。他把中国哈萨克族的文化转型问题,作为中华民族乃至全球性现代化背景下带有少数民族特点的个案,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独到见解。丰富和补充了我们对文化转型问题的认识。同时,对其他少数民族的学者们也有启迪和借鉴意义。他认为,文化转型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历史性的全面超越和升华,是对旧文化的一种辩证的否定;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现代转型的客观要求出于传统文化是“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草原文化模式”,必须使之适应于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由此,他论证了阿拜。库南拜耶夫、唐加勒克。卓勒德这两位近现代哈萨克族启蒙学者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充分肯定在民族文化转型时期思想文化启蒙工作的重要作用。他对“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区别和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对文化危机、文化反思和文化转型三者的逻辑联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文化反思就是对文化危机的理性反应。是对文化转型的促进力量;并对当代哈萨克族知识界中伴随反思而体现的理性成长过程进行了阶段性梳理。
-
京族百年实录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本书是根据全国政协文史委组织编纂的文史资料书系协作课题安排,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牵头,以政协文史资料“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原则,记录了京族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功绩、经验和教训,以及京族聚居和自治地方的沧桑巨变,展现了当地人民乐观向上、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歌颂了其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近现代历史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呈现了与众不同的风俗民情。书稿通过“亲历、亲见、亲闻”的编纂手法,发挥了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民族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为民族发展历史记录了缩影。
-
卫拉特蒙古史纲马大正,成崇德 主编马拉特蒙古是我国蒙古族的一支,现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等省区。卫拉特蒙古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卫拉特蒙古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发展了本民族的经济、文化,开发了祖国的西北边疆,为推动统一多民族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势力所及,也直接影响其邻近各部族历史的进程。卫拉特蒙古的历史是统一多民族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拉特蒙古的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卫拉特蒙古在清代前期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它又成为清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从历史到今天,新疆是卫拉特蒙古主要居住地,因此,卫拉特蒙古研究,在当今新疆的历史和现状研究中更具有其特殊的地位。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大学历史系、新疆大学史亚文化研究所、新疆博物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
仫佬族百年实录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本书是根据全国政协文史委组织编纂的文史资料书系协作课题安排,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牵头,以政协文史资料“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原则,记录了仫佬族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功绩、经验和教训,以及仫佬族聚居和自治地方的沧桑巨变,展现了当地人民乐观向上、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歌颂了其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近现代历史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呈现了与众不同的风俗民情。书稿通过“亲历、亲见、亲闻”的编纂手法,发挥了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民族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为民族发展历史记录了缩影。
-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 编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活态文明,千百年来她与中华文化同发生发展。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群众心灵的写照。在这里,凝聚了科学的认识、审美的理想、艺术的才能、艺术的才能、生活的情趣、传世的工艺和高尚的品德,她是各族群众的智慧结晶,是各民族生活的百科全书。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和新疆人民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一方面是希望广大读者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从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以及对世界、对社会、对美增加更多新的认识,汲取更多新的力量;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崇敬之情和珍爱之心,让全社会关注新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春风吹遍新疆大地。
-
突厥稀见史料辑成薛宗正 辑注突厥乃以阿史那、阿史德氏为核心形成的古代游牧族群,在我国和北亚、中亚的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此,中、外史书中都留有记载,尤以我国史料称丰富。法人沙畹早利用我国正史、类书、僧徒行纪,参稽西方有关文献,辑成《西突厥史料》一书,至今影响巨大。我国学者也踵步其后,早在20世纪50年代,岑仲勉先生就辑有《突厥集史》(上、下)及《西突厥史料补阙及其考证》诸书,国外则有德籍华人刘懋才《东突厥史料集成》相继问世,但相应于我国浩如烟海的史料,迄今这一史料挖掘工作仍然是不够充分的。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开始进行突厥史的研究,其成果《突厥史》约65万字,已于199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刊行了第1版。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我广泛接触了有关突厥史的众多史料,有的在写书时尚未来得及运用,于是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全面搜集、整理出一部较前人更为全面、系统的史料集。其中除正史、通鉴以外,还广泛参阅了《册府元龟》、《全唐文》、《文苑英华》、《文馆词林》、《唐大诏令集》、《唐会要》、《通典》、《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通志》、《通考》等史料,自购置了部386型电脑之后,我就将所搜集的史料亲自打印,整理成帙。史料集原计划由《突厥编年史料》和《突厥传记集成》两部分组成,总量超过100万字,在资料的收集上远远超过前人,自认为是史料建设中一大重要成果,却始终没有机会出版。新疆人民出版社申请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补贴,于2003年3月14日获得批准,得到有关资助。根据现有资助,必须改变原有计划。
-
1759-1949年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齐清顺 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北边疆、亚欧大陆的腹地,全区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6;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有长达5700千米的界线。新疆古代时属于泛称的西域.历史上.这里是欧亚人口迁徙和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孔道。数千年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沉淀,使今天的新疆成为一处有着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的历史文化宝地。步入近代,孤悬塞外的新疆饱受列强和境外侵略势力的宰割与欺凌,成为一部近代中国边患史的缩影。民国时期,军阀割据,贫穷和战乱严重地制约了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各族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积极投身于各项建设事业中。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新疆已成为全国有发展潜力的省区之一。研究新疆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历来受到中外学术界的瞩目,今天,有关新疆研究的著述可谓硕果累累,十分丰富。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还有更多的研究领域等待着学者们去探讨;已有的研究内容也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有些需要做整体和系统的思考。此外相关研究的基础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出版也不尽人意。而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势又迫切需要加强对其历史与现状的综合研究。有鉴于此,2004年5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办公室批准“新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综合项目”(以下简称“新疆项目”)立项为国家哲学会科学基金特别项目。项目为期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局牵头管理,项目专家委员会组实施。
-
俄糯三子-杰史九子暂缺作者从前大多数彝族家谱的传承是依靠心记口诵、老授幼习。本书记载了彝族俄糯三子家支200多年的世系传承、迁徙,以及经过200多年间的经济情意、文化发展、历史事件等,全书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文化、家支制度的重要资料。
-
中国哈萨克夏木斯《中国哈萨克》这部书,通过介绍哈萨克民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向我们展示了哈萨克族的历史沿革、地理分布、语言文字、文化传统、科学教育、医疗卫生、宗教习惯、风俗礼仪、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内容,是我们了解哈萨克民族的一个窗口。希望通过此书的出版,能在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加强团结,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中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