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中央军传奇张庆军 著《中央军传奇》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再现了国民党中央军从成军到覆灭的历史,并且对中央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立场进行了客观的讲述,如抗日战争时期为国家民族而浴血疆场,解放战争时期充当蒋家王朝的打手和反共的急先锋。同时,本书还反映了国民党中央军各级将领的作战指挥艺术和性格特点,展示了他们的谋略、勇气与狡猾,其中既包括陈诚、胡宗南、汤恩伯等枭雄,也包括杜聿明、孙立人、王耀武等名将。
-
游牧变迁郝益东 著草原生态的永恒功能被严重低估。草原对文明演进的作用被严重低估。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前景被严重低估。鉴于此,《游牧变迁》是关于草原文明和游牧变迁的一本综合性专著。全书以梳理中外历史资料和当代实例的方法,展示了草原生态循环、草原物质生产、草原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脉络。
-
西南民族人口文化研究杨军昌 著《西南民族人口文化研究》为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同名项目*终研究成果。成果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民族学、人口学、文化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西南民族人口文化生境、内容体系、历史价值、变迁发展等进行了概括与分析,从伴随人口生育、成长、迁移流动、老年高龄长寿、死亡这一生命历程的文化事象,与人口再生产密不可分的婚姻、家庭、亲属、继嗣、伦理、习俗、财产继承等制度性的规范和行为,以及人口、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法律规制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观念意识及其行动调适等内容整合上,建构了西南民族人口文化的内容体系与研究构架,展现了西南民族人口文化原生性、民族性、山地性、宗教性、多元性、制度性、发展性等特征风貌,提出了西南民族人口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根本目标是“和谐人口文化”的观点,并对其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突破了当前人口文化研究多固于生育文化研究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人口学、民族学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
元代回族史稿杨志玖 著《杨志玖文集》分四种五册。第一册为隋唐五代史纲要、隋唐史通俗讲话、宋辽金西夏史讲义、元史七讲;第二册为元代回族史稿;第三册为马可波罗在中国及中外关系史文存;第四、五册为论文集。
-
撒拉族百年实录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 编《撒拉族百年实录(套装上下册)》选编史料百万余字,从普通百姓到专家学者,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层面,真实记录和反映了百年来撒拉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宗教信仰、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重大变迁。大部分史料来自亲历和目睹撒拉族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当事人、知情者,具有鲜明的“三亲”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历史见证人的讲述,来体会先辈们是怎样在自己的生存时代和环境中,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来实现他们那个年代的理想和目标。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撒拉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对促进其他民族对撒拉族人民和撒拉族文化的了解,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对宣传撒拉族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对进一步向世界展示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实践成果,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伤疤1945 长春背影陈锐 著《伤疤1945 长春背影》以伪满洲国“首都”新京(长春)14年沦陷史为题材,经过大量采访,从口述史的角度,并严谨对照史料,记录生活在这座城市或与这座城市有关系的人物命运的浮沉、内心的挣扎、被占领的煎熬以及他们的抗争。揭示这座中国抗日战争中被长期侵占的城市里平民生活的战争伤痕——“14年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把战争对人们精神和情感的伤害,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长春这座伪满洲国时期的“首都”第一次以人文地理写作方式进入出版业的视线。作者以对历史现场勘察和对诸多历史亲历者的走访贯穿全书主线,历史触感真实,写出了身在战争中的人,无论前方后方、军人百姓,那些撕不开、看不到的内伤,几乎无人能逃。
-
女真兴衰全史指文烽火工作室 著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女真拥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间繁衍生息了三千余年。无论是先秦史籍中的“肃慎”,汉晋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夫余”、“勿吉”,还是隋唐时期的“黑水靺鞨”、辽宋元明时期的“女真(直)”,抑或是清立国后的“满族(旗人)”,虽所属部族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所居之地也不尽相同,但从民族融合及历史沿革角度来说,皆系一脉传承,并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完颜阿骨打创立的“金”,以及努尔哈赤奠基并建立的“清”,更让女真成为我国古代一个两度成功崛起并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本书以史籍记载及史家考证为依据,探究女真的缘起、发展、壮大及其与其他民族融合的过程,探究其生存轨迹以及两度成功崛起的秘密。
-
从马背到牛背王希辉 著迁徙并定居重庆后,为适应新的自然与文化生态 ,重庆蒙古族及其先民不得不逐步推动从游牧到农耕 、从迁徙流动到定居农耕的生计转型,促使从宗族治 理到村民自治的根本性转变,引导婚姻与家庭制度的 发展变革,延续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带来了民族风 习的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伴随持久而恒定的社会文 化变迁,重庆蒙古族又通过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 等层面的文化固守来不断强化民族边界与文化认同。《从马背到牛背:散杂居蒙古族社会与 文化变迁(以重庆彭水向家坝村为考察中心)》认为, 社会的恒定变迁与文化的固守相生并存、对立统一, 共同推动了重庆蒙古族社会的螺旋式发展与进步,体 现了散杂居民族社会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极富典型 性。
-
文化传播与族群整合邹春生 著《文化传播与族群整合 宋明时期赣闽粤边区的儒学实践与客家族群的形成》从文化传播学的视野,以历史文献为主,结合考古资料和田野调查,考察了9-18世纪中原王朝政权和儒家主流文化对赣闽粤边区的渗透和传播的历史轨迹,揭示了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与客家族群文化形成的内在逻辑;阐述了国家权力在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引用文化学的理论,对客家族群的汉民族属性作了学理上的分析。本书认为,随着唐宋以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大庾岭—赣江通道的开凿,使赣闽粤边区的经济和交通地位日益上升。
-
希特勒与德国人[美] 沃格林 著;张新樟 译《希特勒与德国人》深刻阐释了纳粹时期和后纳粹时期个体德国人与希特勒政权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当时(1960年代)的德国精神生活乃至政治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作出了最详尽、最直言不讳的分析,思想境界极高而又语言平易,充分展现了其名师巨匠的风采。《希特勒与德国人》代表了沃格林古典政治哲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沃格林在德国作为学术教授工作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