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战争特典012龚琛这是一个充满无畏勇气和冒险精神的民族,这是一个狂野奔放而难以捉摸的帝国。这些来自荒蛮草原和瀚海大漠的游牧者有着说不清的来历,道不明的去向。他们如席卷千山万水的沙尘暴一般骤然兴盛,将无尽的杀戮劫掠和金戈铁马用刀箭刻在史书之上;又像树叶草丛中凝结的露水般默然消逝,只留下千年的感慨叹息和英雄豪情在后人心头萦绕——这就是匈奴。 本书以全景式视角,图文并茂生动呈现了匈奴,这一对世界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草原游牧民族,从兴起到湮灭的历史。
-
中原学术文库闫德亮古代神话是民族童年的历史。神话与民族关系密切,神话形成、传播、流变与民族迁徙、融合、壮大同向同步:一部中国古代神话史就是一部早期华夏民族迁徙融合史、民族文化发展史、民族精神形成史。古代神话在早期华夏民族的形成发展中起到图腾统一、祖宗认同、精神引导、民族凝聚等作用,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引导着民族的迁徙融合,哺育着民族的成长,影响着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走向,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早期民族的迁徙、融合、壮大,又促进了古代神话的传播、融汇、变异与神话精神的传承、弘扬、光大。
-
北凉五王探研杨荣春北凉是东晋时期的“五胡十六国”之一,主要控 制区域在今甘、宁、青、新境内,立国六十余年。《北凉五王探研》采用大量吐鲁番和河西地 区的出土文献,结合传统史料,借助考古学、民族学 、历史地理学等学科成果,以北凉五位统治者段业、 沮渠蒙逊、沮渠牧犍、沮渠无讳、沮渠安周为研究对 象,对他们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化教 育及与周边政权的关系等作了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 学术价值。
-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丛书杨军昌,李小毛,杨蕴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卷/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丛书》认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全国著名的苗、侗文化区,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入列世界级、国家、省级分别为1项、41项、175项,是全国著名的非遗大区。该州非遗具有种类齐全体系完备、总体数量多国家名录分量重、原生性突出多元性凸显、社会基础深厚传承活态性强、相互吸收自然融汇、和而不同美美共享、内涵深厚遐迩闻名等显著特征,是全州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的共同财富,价值突出,影响深远。
-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丛书杨军昌,周梅《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卷/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丛书》认为:山水长卷,非遗荣光。黔西南州素有“西南屏障”和“滇黔锁钥”之称。该州布依、苗、瑶、仡佬、回、彝等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些文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愈发熠熠生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黔西南州现有12项18处、78项90处分别入列国家、省级非遗代表性保护名录。这些非遗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以及民俗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价值。
-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丛书徐静,杨军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卷/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丛书》认为:黔南州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布依、苗、水、瑶、侗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现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项,省级名录58项,州级名录48项,涉及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及民俗等多个方面,种类繁多,特色鲜明,是黔南州所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中极其闪亮的部分,是黔南这颗地球绿宝石独特的文化魅力的重要体现,影响重大。
-
休闲民俗与文化传承刘婷本书以三个民族的民俗艺术为例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与休闲体验互动中发生活态传承的当代启示,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途径。休闲活动需要民俗和文化活动作为基础,没有文化的休闲只能称之为“休息”,有了文化和民俗活动,休闲就有了质的提高,从而使休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并具有艺术休闲的意义;另外,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休闲来提供空间场域和经济支撑,两者的结果能够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因此,休闲民俗与文化传承是补充和充实民间文化土壤的另一条途径,它在休闲研究和文化传承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肖远平(彝)柴 立(满)王伟杰 王月月 李 霞(仡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非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性,也具有特殊的“濒危性”。对非遗进行法律保护,已经成为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自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来,各省、市、自治区等都制定了区域内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在非遗法律保护领域取得了重要成绩,积累了较为宝贵的保护和传承经验。积极探索和总结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的方法和经验,探讨未来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的对策和建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少数民族非遗蓝皮书”《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报告(2018)》由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负责编写,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重点研究基地(高等院校)、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酒文化坊有限公司、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等多方科研团队共同参与研究并发布的关于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包含了贵州民族大学对我国少数民族非遗进行科学传承和保护的新研究成果,同时也吸纳了国内部分学者对该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成果。本书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为主题,收录了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相关新研究成果;同时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报告(2017)》的基础上,继续对我国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进行了分民族和分地区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传承的基本现状,利用文献资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指出了未来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可行性路径。
-
民俗事象与族群生活李祥林《民俗事象与族群生活:人类学视野中羌族民间文化研究》以羌族“民俗亨象与族群生活”为对象,既从民俗事象透视族群生活,又从族群生活解读民俗事象;既涉及民俗符号在族群表达中的运用,又涉及族群意识在民俗符号中的积淀;既考察族群表达中显露的民俗信息,又考察民俗呈现中传递的族群意识。研究方法上,将理论阐释与田野考察结合、口述材料与书面文献结合、过去历史与今日现实结合、个案审视与整体观照结合。研究途径包括文献查阅和田野走访等,尤其注重文化人类学所倡导的跨学科理念、知识及方法的运用。《民俗事象与族群生活:人类学视野中羌族民间文化研究》研究既从民俗事象看族群表达又从族群表达看民俗事象,内容包括先祖敬奉、女神传说、白石象征、圣树崇拜、古老经典、仪式戏剧、民族歌舞、民艺符号、民居建筑、节日文化等十多个子题,涉及的学术话题有口头传统、神话母题、民间信仰、族群意识、集体记忆、地方知识、文化遗产、文化展演等。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四川是中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重要省份。《民俗事象与族群生活:人类学视野中羌族民间文化研究》通过对民俗事象与族群生活的双向观照,力求从民间文化角度对羌族这一族群个案进行深入发掘和学术阐释,以推进对多民族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把握,并且为本土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提供有现实意义的学术参考。
-
西南彝志暂缺作者《西南彝志(选本 彝汉对照)》的部分经典内容编辑而成,内容涉及彝族天文、历法、医药、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西南彝志(选本 彝汉对照)》采用五言诗体、彝汉对照的形式,介绍西南地区彝族历史,描述彝族及其周边部落古代社会面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