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夜郎史籍译考暂缺作者书稿从《夜郎史传》《能素恒说》《夜郎悲歌》《夜郎文化始源》《洪水泛滥史》等众多彝文古籍中,搜集了有关夜郎历史文化的文献,并对其编纂、翻译、考释成集,系统地辑译出古夜郎国时期的历史细节、法制状况、经济发展、文化科技、史源定论等许多内容,是研究夜郎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
藏族天文历算发展史娘毛加本书回顾了藏族天文历算的传承历史,阐述了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一传统科技文化的传承和研习现状,论述了藏族天文历算在过去、现在、未来对藏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文化的对策建议。
-
西夏史探赜李华瑞《西夏史探赜/西夏学文库》将作者三十年来发表的有关西夏史方面的论文结集,按发表的先后顺序排列,从西夏的历史、文化、政治、法律等多个层面探讨了西夏历史的发展以及宋与西夏的关系。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填补了一些西夏史研究的空白。
-
中国历史民族地理安介生《中国历史民族地理》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本书以历史时代为经,以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内的民族空间为纬,全方位立体性地探索了中国历史时期与民族起源、分布及发展有关的地理要素,民族分布网络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规律,其中包括民族起源地及其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区与历史格局的形成与演变、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及迁徙运动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上述重点问题的探索是结合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历史地图展开的,在直观性和可读性、准确性方面有其填补空白的重要价值。
-
匈奴帝国史左文宁 著匈奴从何而来?如何崛起?缘何兴盛?又因何衰亡?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当中,对于草原文明的关注度始终偏低。被忽略的草原文明,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属性。实际上,数百年间纵横草原的游牧生活,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属性,凶悍,顽强,尚武而铁血。作为草原文明的缔造者与开拓者,匈奴于商周之际慢慢崛起,至秦汉时达到鼎盛,在南北朝以后灭亡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几乎是伴随着400年大汉王朝而共存的。全书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维度,跨越数百年的时间线,贯穿了54位部落首领的铁血生涯。本书论述了匈奴的存亡与兴衰,在政治格局、军事斗争、经济文化、社会构成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
邯郸学步辑存刘进宝 主编,孙继民 著“雅学堂丛书”目录方志远《坐井观天》王子今《天马来:早期丝路交通》孙继民《邯郸学步辑存》王学典《当代中国学术走向观察》荣新江《三升斋三笔》刘进宝《从陇上到吴越》卜宪群《悦己集》李红岩《史学的光与影》鲁西奇《拾草》林文勋《东陆琐谈》本书为“雅学堂丛书”之一,是一部学术随笔集,收录了作者关于敦煌吐鲁番文书、黑水城文献、古籍纸背文献研究的学术短文30篇左右。全书分为学术领域开拓、史评书评、序跋、杂忆四大部分,选取《唐德宗“罪己诏”颁布的后果前因——唐廷与河北叛镇第一轮谈判揭秘》《黑城学:一个更为贴切的学科命名》《古籍公文纸背文献学的内涵与外延》《黑水城文献发现的始年及在近代新材料发现史上的地位》《追忆朱雷先生点滴》等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40年来走过的学术道路和涉足的主要领域。
-
中国藏戏通史刘志群 曹娅丽本书充分阐述了藏戏孕育、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本书在记述藏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用大量历史事实记述了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文化对藏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促进作用。藏族同胞在内地观看戏曲演出,内地的戏班到涉藏地区演出,均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藏戏的发展,以歌舞演故事,唱、念、做、舞、技融为一体,综合发展,这是包括藏戏在内的所有中国戏曲剧种共同的特征。全书将藏戏的发展置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史背景中,探寻其各个时期发展历史的线索和轨迹,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地方性知识与文化生态曲枫 主编本书辑录了国内研究近北极民族仪式人类学专家的23篇代表性的研究论文,通过仪式音乐、文化重构、敖包祭祀、仪式活动等方面,呈现出蒙古族、达斡尔族、布里亚特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近北极民族,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文化、仪式信仰、宇宙观、价值观念与体系。
-
中国各民族文化百科全书·布依族卷伍文义本书以大中华文化为背景,用百科全书条目方式,深入研究并全面系统地阐述布依族传统文化,涵盖布依族的渊源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天文历法、科学技术、哲学社会思想、教育体育、政治军事、医药卫生、建筑名胜、交通通信、经济生产、商业贸易、风俗习惯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全书内容广博,条理清晰,亦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工具书,方便广大读者查阅和使用。
-
昆吾人西迁哈密研究李文涛,李麦产位于我国新疆东部的哈密,是一块具有悠久历史、显赫地位的宝地。在恢弘而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哈密成为中原王朝进出“西域”的重要节点以及经营新疆的关键支撑,是中西文化文明互动互鉴、交流交融的“锁钥”“咽喉”,寻觅哈密这块土地上的人类活动迹象及其历史遗存,具有一定的考古和史料价值。昆吾人在公元前1600 年,经历河西走廊,纵跨千万里,来到哈密,在此定居、开发、繁衍,成为目前所知的在哈密地区早留下清晰身影、准确族属名称的开发者、居住民。作为夏商时期较为活跃的一支族群,昆吾族群对夏朝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书共有8个篇章,通过串联夏、商时期的一些考古材料(如遗迹、遗址、遗物等),通过比较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哈密地区的天山北路文化与焉不拉克文化文化,以及处于它们中间的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之异同,坚持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适当借鉴民俗学和人类学等方法,系统梳理文献中关于昆吾族群的族源、嬗变等内容,并从考古学角度对昆吾族群向西北移动并到达新疆哈密地区的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研究昆吾族群及其迁徙至哈密,可以让我们对先秦史以及哈密本地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对研究夏商等历史、认识先秦族群移动,以及研究东天山历史等,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