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著作
-
季羡林的五堂国学课季羡林 著众所周知季老是著名的文化大师,他对于 中外文化,尤其是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长期从事东方文化研究,他在晚年也一直在思考“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季羡林的五堂国学课》将引领读者于行文问 听大师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的体悟与沉思,带领读者从深层次感受中国文化 的深厚底蕴。
-
胡适四十自述胡适 著《胡适四十自述》一书颇具可读性。除了它是出自二十多岁即「暴得大名」的胡适之手,本身就是深为人们关注的理由外。我们还可以从《胡适四十自述》中见识到这位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童年生活的真实片段,特别是感受胡适先生与自己的过去「对话」时所独具的文化眼光。
-
国学三部曲宋定国 著《国学三部曲:周易解谜》本着“探疑求真,清源正本”的原则,依据迄今所见史料、文献以及最新的考古成果,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旨在针对一些主要疑问和谜团,联系当今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困惑以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加以探释破解。能探释破解得了的尽量探释破解,暂时还不能探释破解的,也实事求是地“存疑留谜”,或说说自己的见解,跟读者进行交流,但决不毫无根据地猜测、推断,更不随意地敷衍、曲解。
-
缪荃孙全集缪荃孙 著;张廷银,朱玉麒 编缪荃孙是晚清民国文坛的领军人物,其著述宏富。《缪荃孙全集·笔记》收录其笔记类的著述,共收入《云自在龛随笔》(6卷)、《云自在龛笔记》(3卷)、《艺风阁校书随笔》(不分卷)、《秦淮广记》(3卷)等四种著作。
-
藏文《旁唐目录》研究徐丽华 著,黄建明 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生共存、相互交融的整体,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久远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具特色、自成一体,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正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铸造了中华文化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特质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赋予了中华文化数千年绵延不绝、广为接纳、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当前,世界一体化趋势扑面而来,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相互交融日趋强化,这将有力地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但是,世界一体化并非世界趋同化,更非文化单一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物种多样性,而且也需要文化多样性。在世界一体化面前,古老的中华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我们既要从一切外来文化中汲取养分,又要十分尊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对于由于种种原因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要给予特别关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保存、弘扬和发展。
-
国故三讲范曾 著范曾讲尔雅等三部重要国学经典著作。
-
良友丛书鲁迅,茅盾,老舍 等★附赠拓印:《良友文学丛书(特精典藏版)》限量发售仅200套,经收藏专家鉴定,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附赠作者本人印章拓印原件的作品有14种:1.《新传统》赵家璧著 2.《月亮下去了》赵家璧译3.《记丁玲》沈从文著 4.《记丁玲续集》沈从文著5.《新与旧》沈从文著 6.《从文自传》沈从文著7.《赶集》老舍著8.《离婚》老舍著9.《四三集》叶圣陶著 10.《小哥儿俩》凌叔华著11.《燕郊集》俞平伯著 12.《大江》端木蕻良著13.《村野恋人》王西彦著14.《打火机》郑伯奇著★版本珍稀:除有拓印的14种外,本次诸多不为人熟知的新文学珍稀版本,首次与读者见面,多数为建国后首次再版。如姚蓬子《剪影集》,何家槐《暧昧》,陈铨《革命的前一幕》,茅盾《话匣子》﹑《时间的纪录》,沈起予《残碑》,郁达夫《闲书》,朱光潜《孟实文钞》,俞平伯《燕郊集》,郑伯奇《打火机》,杜衡《漩涡里外》,王西彦《村野恋人》等。★经典怀旧:巴金的《雾》《雨》《电》,老舍的《离婚》,丁玲的《意外集》,施蛰存的《善女人行品》,沈从文的《记丁玲》《记丁玲续集》,徐志摩的《爱眉小扎》等等,诸多值得珍藏又好看的作品,洗尽铅华,恢复了因后来时代变迁所做的删改,保持了原汁原味。
-
书卷多情似故人·经典名著卷李玉清 著经典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部分,凝结了思想巨匠们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阅读经典名著,不仅能提高理论修养、扩展知识范围,而且能陶冶情操、领悟人生并获得智慧。
-
普贤上师言教 巴珠仁波切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大师国学馆刘师培 著《大师国学馆:刘师培经学教科书》分两册。第一册总论中国经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流变过程,其内容为:第一 课至第二课为经学总述、“经”字之定义,第三课至第八课论孔子以前之《六经》、孔子定《六经》、孔子弟子 之传经及尊崇《六经》之原因,第九课至十五课论两汉经学及传授。第十六课至二十四课论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及传授。第二十五 课至二十九课论宋、元、明经学及传授。第三十课至三十六课论清代经学及传 授。第二册为《易》学专论,其内容为:第一课至第七课论《易》之名称、作用、阅读方法、卦名释义等。第八课至二十一课释 彖辞、爻辞、象、传、筮法、互体、卦变及比例,第二十二课至三十三课论《易》与文字 、数学、科学、史学、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礼典之间的关系,第三十四 课至三十六课释《易》之文词与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