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著作
-
书品本社 编《书品》是一本书评类刊物,它自创刊伊始,就一直在古籍学术领域里努力地耕耘着,为广大读者奉献了许多内容充实、质量上乘的文章佳作,获得了学术界的肯定,在海内外均有不俗的反响。 《书品(2010年第6辑)》为2010第6辑总第126辑,主要内容包括:《一个未能实现的出版计划——1960年代中华书局与陈寅恪先生的交往》《都访“小书”录——读西·定生等氏著作五种提要》《引用二手材料必须复按原著》《〈皇明通纪〉标点订误六则》等。
-
论语金良年 注评凡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不会不知道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开创者,他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前770一前476),以恢复古代文化传统为己任,收徒讲学,奔走于列国,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到处呼吁。他在世时,许多人对他的行为不很理解,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论语·宪问》),或嘲笑他“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但他的弟子却认为,“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如果说,“仲尼不可毁”出于孔子弟子之口还带有感情或尊师因素的话,那么,对于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这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孔子之所以“不可毁”,并非因为他的思想学说毫无缺点,而是说像他那样对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简单加以否定或废弃的。孔子毕生以教学为己任,自称是“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并没有留下系统的著述,相传儒家经典中的“五经”都经过他的整理,曾用来作为教授学生的课本,但据后人研究,这种说法不完全可靠。后人了懈和研究孔子思想学说的基本文献是《论语》。《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语”是古代的一种著作体裁,《周礼》“春官宗伯”郑玄注称:“答述曰语。”它有别于无固定对象直陈己说的“言”,如《国语》就是分国记载春秋时代士大夫问答应对之语的著作,《国语·郑语》还征引过上古时代的《训语》。西汉初年陆贾论述秦亡汉兴的著作称《新语》,所谓“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由此可见,先秦古籍中征引的“语曰”,可能就出于这类语书。
-
孟子(战国)孟轲 著,金良年 注评过去习惯将儒家思想称为“孔孟之道”,“孔”当然是“至圣先师”孔子,“孟”则是指战国时代儒家著名学者孟轲(约前372一前289),被称为“亚圣”。他的故乡在现今山东的邹县,距孔子的家乡不远。司马迁在《史记》中只为他作了一篇一百四十字的传记,其中还包括了近五十字的时代背景介绍,因此,后人对他生平的了解十分粗略。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很早就去世了,幼年的孟轲实际由母亲抚养长大。孟子在早年很得力于母亲的教诲,汉代刘向《列女传》中记载的“孟母三迁”故事,后来还写进了大名鼎鼎的训蒙读物《三字经》,被作为贤母教子的典范而广泛流传,在过去几乎家喻户晓。孟子长大后,曾“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奠定了他以儒家学说为终生信仰的基础。学业成就后,他像当时许多学者一样,一面设帐授徒,一面游历各国,向诸侯国君阐说自己的主张。他曾先后到过齐、宋、滕、魏、鲁等国,并一度担任齐宣王的客卿,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过学。据《史记》记载,由于当时的君主不采纳他的治国主张,所以他就不再过问世务,而以著作的方式来阐发儒家学说,写成了《孟子》一书。但后人一般认为,今天所见的《孟子》并非出于孟子自作,它和《论语》一样,也是由他的门徒编纂而成的,不过与《论语》稍有不同的是,其中的部分章节很可能经过孟子的亲自润饰。朱熹也曾说过:“《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朱子语类》卷十九)现在流传的《孟子》共有七篇,约三万五千余字,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的记载,西汉时的《孟子》传本有十一篇,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孟子》七篇属“内篇”,另有《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前三篇或作《性善辨》、《文说》、《孝经》)等四篇为“外篇”。
-
熊大仁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暂缺简介...
-
先秦经籍考江侠庵 编译《先秦经籍考》主要包括先秦经籍考提要、总论类、中国古史起源考、《周易》类、作易年代考、易疑、《尚书》类、《尚书》编次考内藤虎次郎、《禹贡》制作畴代考、唐钞古本《尚害》释文考、舜典十二字释文答问、《毛莳》类、《诗经》文王之什考、蕾钞本《毛诗》残卷跋、雨戴记类、雨《戴记》考、《曲礼》考、《礼逗》考、《礼逗》考、《曾子》考、《春秋三傅》类、《左傅》引经考证、《公羊》三科九旨说考、《春秋觳梁傅考》、《四书》类等等。
-
古今典籍聚散考陈登原 著在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中重新收拾华夏传统经典,乃中国学术新气象的根底所在。我们志在承接清代学人的学术统绪,推进百年学人的积累——如今我们能否取得世纪性的学术成就,端赖于我们是否能够在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中重新拥有自己古传的历代经典。中国古代学术以研习经典为核心,历代硕儒“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的学术抱负和“皓首穷经”的敬业精神,在今天需要我们从自身的语境出发重新发扬光大。
-
国学经典中州古籍出版社 编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的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全部文明和智慧的精髓,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学习国学,阅读经典,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能从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国学素养。然而,国学典籍汗牛充栋,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也难通万一,而诸子百家的著述更是浩如烟海,且良莠不齐,文字艰深,阅读起来费时费力。鉴于此,编者对众多的国学经典著述进行了适当的取舍,辑成《国学经典(第2辑)(套装共40册)》。
-
籀庼述林(清)孙诒讓 著,许嘉璐 主编,雪克 点校瑞安孙论让先生(一八四八一九○八》,字肿阵,号籀庼,与德清俞曲越、餗杭章太炎炳麟度并马并为清情末国学之殿。先生一生著述甚丰,尤以经学、诸子、金石文字为最。太炎先生赞为三一百年绝等双,不过也。今逢先生谢世百年,其全集面世,同仁属序于余,敢不承命?勉为略陈每读先生书之感于后,且简述全集整理出版之始末云。先生生当末世,华夏板荡,数试不售,遂淡泊功名,侍父衣言于任所,得请益于当世名儒,继而静处乡里,埋首苦读撰述。其治学也,博采究极,纤毫不遗;尊古不迷新未痴。
-
文津学志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 编郑振铎研究专题、浅谈郑振铎先生收藏的两种佛典的史料价值、十二位史学家的《中国历史参考图谱》题词手稿、《弁而钗》崇祯本的递修舆后印、《元曲选图》与元杂剧的题目正名、西谛所藏宝卷与版本特征简述、《文献保存同志会第一号工作报告(1940年4月2日)》考释等等。
-
季羡林全集·第二十卷·一季羡林 著,《季羡林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 编印度古典文学有着悠久的、光荣的传统。从质的方面来看,它可以媲美中国和希腊的古典文学。从量的方面来看,它远远超过古代希腊。从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梨俱吠陀》起,印度古典文学传统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