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著作
-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著本书是梁启超于20世纪20年代在大学的讲演稿。
-
中国观念史张岱年等著;苑淑娅编作为中国哲学思想核心的关键词,一般称之为“范畴”和“概念”。这里使用的“观念”,其意义要比概念和范畴广些。因此,此书除了选择比较重要的有关中国哲学概念的讨论外,还适当选择了更具一般性的中国文化观念方面的讨论。在中国观念史中,有的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意义演变过程,有的则是一个时期比较注重的。此书所选观念,兼顾这两个方面但更多的则属于后者,以显示观念的时代性。有关中国观念,海内外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此书所选择的讨论,力求能够反映20世纪末期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新的重要成果。在注重思想史研究与文化史和社会史紧密结合的情势下,继续强调观念史的研究似乎不合时宜,但编者相信,观念史的研究方式,仍然是重要的。因为观念确实具有自身的逻辑,它不只是对外部条件和关系的一种反映。
-
阿Q正传鲁迅著;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社专事外文图书的编辑出版,几十年来用英文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上自先秦,下迄现当代,力求全面而准确地反蚋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灿烂成就。这些英译图书均取自相关领域著名的、权威的作品,英译则出自国内外译界名家。每本图书的编选、翻译过程均极其审慎严肃,精雕细琢,中文作品及相应的英译版本均堪称经典。我们意识到,这些英译精品,不单有对外译介的意义,而且对国内英文学习者、爱好者及英译工作者,也是极有价值的读本。为此,我们对这些英译精品做了认真的遴选,编排成汉英对照的形式,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
中国史学名著钱穆著《中国史学名著》是钱穆先生为博士生讲课的讲义,由钱先生根据学生的笔记、录音删润而成。这是一本简明的史学史著作,钱穆从学科史的角度,以点带面、提纲挈领地勾勒了中国史学的发生、发展,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从中西史学的比较中阐述中国思想和学术精神。他分篇讲述中国史书经典,对想读中国史书的读者大有帮助。本书为一本简明的史学史著作。在讲座的基础上写成,一作者从学科史的角度,以点带面、提纲挈领地勾勒了中国史学的发生、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从中西史学的比照中见出中国史学乃至中国思想和学术的精神与大义。
-
青铜时代郭沫若著《青铜时代》是郭沫若先生关于秦前社会和学术思想的一部重要论文集,向来与《十批判书》并称为姊妹篇。相对于偏于批评的《十批判书》而言,在《青铜时代》这部文集里,更侧重于考证。集中每一篇文章,都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历来为相关研究者所不可忽略的资料。而在文集之后又附录了关于钟鼎彝器研究的三篇文章,郭沫若先生是甲骨文和金文研究的权威专家,这三篇文章的学术价值更是不可轻觑。<
-
奴隶制时代郭沫若著在解放初的史学界,关于奴隶制和封建制交替时间的界定,并没有清楚的定论。史学界内有人将分期定在西周时代,有人认为是西周与东周之交,有人认为西汉和东汉尚属于奴隶制时代,更有甚者将二者分界定在隋唐时期。各学派各持己见,莫衷一是。郭沫若先生通过对井田制的兴废、殷周人殉的史实、奴隶与农奴的区分、汉代政权的实质,以及古文字的发展等众多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先后撰写出本书所收入的十余篇文章,以资料的翔实性,论证的严密性和推理的科学性力驳众说,将中国古代史上奴隶制与封建制的分界确定在春秋与战国之交。本书不仅为后来的史学研究在认识上开辟了新的局面,同时在方法上提供了科学的范例,从而也奠定了郭沫若先生在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4年初抵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活动。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金文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其间创作了《屈原》、《虎符》等著名历史剧及大量诗文。建国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职。有《郭沫若全集》38卷行世。
-
中国哲学小史冯友兰著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今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是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中国历史上诸种学问,其中有西洋所谓哲学之成分者,有先秦诸子之学、魏晋之玄学、隋唐之佛学、宋明之道学及清人之义理之学。故此小史所述,仅详于先秦诸子之学及宋明之道学。从学科观念的接纳到学科体系的确立,冯友兰先生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早期建构作出的努力功不可殁。本书即是冯先生为中国哲学史奠定基础框架、指明方向的一部作品。通过接纳和吸收西方哲学的模式和方法,冯友兰从形而上学、人生哲学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切入,系统研究了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和名家等先秦诸子,以及周濂溪、张横渠、二程、朱熹、王阳明等宋明道学家的哲学思想,并将其视做中国哲学传承和发展的主流加以梳理、阐释。作者简介: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1918年毕业。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西方哲学,192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哲学系教授、文学院院长。1925年起,历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科主任,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秘书长、文学院院长、校务会议主席,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讲学。1948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去世。还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等职。还先后获得美国普林斯屯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冯友兰教授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重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自觉地运用了西方近现代哲学所取得的成就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发掘和阐述,在传统的基础上创建了新体系,推动中国哲学从传统进入现代,并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是中西哲学交融的产物,为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篇章,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目录:序第一章孔子第二章墨子第三章孟子第四章老子第五章惠施,公孙龙,《墨经》第六章庄子第七章荀子第八章五行,八卦第九章佛教,道教与道学第十章周濂溪,邵康节第十一章张横渠及二程第十二章朱子第十三章陆象山,王阳明附录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中国哲学之贡献泛论中国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之政治社会的背景中国中古近古哲学与经学之关系怎样研究中国哲学史?在中国传统社会基础的哲学
-
新亚遗铎钱穆著序摘此集所收只限于宾四在《新亚校刊》、《新亚生活双周刊》、《新亚月刊》上有关之文稿,按出版顺序先后排列,并在每篇下注明原刊几卷几期,以便读者翻查。如该文收入宾四已出版之某书,也加注明。一九六七年我们由港迁台时,叶龙校友赠其手抄宾四海外讲稿两本,孙鼎丞先生赠宾四剪稿数十篇。两者中有数篇与新亚历史有关,而上述刊物未收入,特为补人,并在目录上注明其原发表处。另新亚生活上有我《敬悼青瑶师》一文,所述有关新亚艺术系之创设,今亦附人。又《新亚生活周刊》有记载学校活动之文稿数篇,以其有助读者对当年新亚之认识,今亦插入。以上凡非宾四文稿,皆不在目录顺序上排列,并注明为“附”稿,以示区别。又该刊上有宾四香港大学校外课程讲稿三部分共十八篇,今并删去,别作安排。这本文集拖了多年终于付印了,今年恰逢新亚创校四十周年之庆,特把宾四为祝贺此庆典而作之《祝辞》与《新亚简史》两文,亦一并收入此集中。意外的巧合,亦别具意义。宾四嘱此书赶在九月二十八日校庆日前出版,以为他的贺礼。
-
秦汉史钱穆著本书为作者于1931年所撰写之讲义,上自秦人一统之局,下至王莽之新政,为一尚未完编之断代史。作为一代史学大师,钱穆先生秉其一贯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的史学要旨,深入浅出地梳理了秦汉两代的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指呈了中国历史上这一辉煌时期的精要所在。诚如作者所言,“学者就吾所讲,退而循诵马班两史,庶有窥乎秦汉两代史迹之大概。即有精治马班原史,涉猎吾书,亦足供讨论钻研之一助。”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锡人。1912年即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在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本书为作者于1931年所撰写之讲义,上自秦人一统之局,下至王莽之新政,为一尚未完编之断代史。作为一代史学大师,钱穆先生秉其一贯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的史学要旨,?钊肭吵龅厥崂砹饲睾毫酱恼巍⒕谩⒀鹾臀幕赋柿酥泄飞险庖换曰褪逼诘木凇3先缱髡咚裕把д呔臀崴玻硕新戆嗔绞罚锌跚睾毫酱芳V蟾拧<从芯温戆嘣罚媪晕崾椋嘧愎┨致圩暄兄恢!?
-
黄帝钱穆著华夏文明的创始人: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的事迹虽茫昧不明,有关他们的传说却并非神话,其中充满着古人的基本精神。本书即是讲述他们的故事,虽非信史,然中国上古史真相,庶可于此诸故事中一窥究竟。 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自他之后,文化才慢慢地生长,至周朝大体确定。其后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传,为道统——文化传统的传授者。周公之后,能发挥中国文化真精神的,就是孔子。钱穆先生为史学大家,其治史注重高屋建瓴、融会贯通,以求取历史之大义与精神为要旨。本书叶为讲述“黄帝的故事”,其治史风格却一如既往,可为初涉猎上古史者之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