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著作
-
四库存目青囊汇刊 14(清) 戴礼台 著;宋政隆 点校本书据《四库存目提要》,一一收集馆藏或私藏原本,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辑录出纳经典籍的子部相关著作,简体横排,参阅诸本,点校整理,以便于当今学者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是书规模宏大,征引丰富;图文并茂,收录广泛;结构严谨,体例完备;分类详细,便于检索。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本册为第十四册《地理辩证图诀直解》。
-
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第52卷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系参照国家针对汉文古籍实施“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做法,以影印方式编纂出版的*套完整的大型民族文献古籍丛书。它以“善本再造”的方式真实还原了各少数民族古籍珍本,为研究云南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而新颖的实物原形资料,有利于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繁荣与发展。本卷为纳西族卷,收录了纳西族典籍31卷。
-
小墨妙亭覆宋淳祐本四书(宋)朱熹 集注,(民国)孙多巘 覆刻本书影印之底本为民国十五年(1926)孙多巘覆刻内府宋淳祐本四书的重刻本,为民国精刊本,书后附有《宋淳佑本四书考异》一卷。牌记题“寿春孙氏小墨妙亭刊于京师”。陶湘考证为清内府影刻本,开本敞阔,字大如钱,具有较高价值。
-
吕氏春秋(秦)吕不韦撰《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纂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融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本味篇》选自《吕氏春秋》第十四卷,文中记载了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鲁迅认为这是中国现存早的一篇小说。不仅如此,本篇还保存了世界上古老的烹饪理论,提出了一份范围很广的食单,记述了商汤时期的天下之美食。它所提出的烹调理论,所列举的各地名产是有一定依据的,它部分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了解我国烹饪发展的历史有一定帮助。本书由《吕氏春秋(本味篇)》的《译注》和《比义》合编而成。
-
养小录(清)顾仲撰《养小录》为清代顾仲所编著。顾仲,浙江嘉兴人,字咸山,又字闲山,号松壑,又号中村。他对庄子的学说特别爱好,曾“著说庄千万言,剖从前之芒味”,所以人称“顾庄子”。著有《历代画家姓氏韵编》《松壑诗》等。本书共三卷,记载了饮料、调料、蔬菜、糕点等一百九十多种,内容丰富,制法简明。既讲究肴馔的实用性,又注意清洁卫生。在风味上,以浙江风味为主,兼及中原及北方的风味。可以说,在烹饪史上是较有影响的。《养小录》原收《学海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商务印书馆曾出过据《学海类编》本标点排印的本子。本书即是据商务本重新标点、注释和译文的。本书注释稿曾经由金家瑞审校。
-
食疗本草(唐)孟诜撰《食疗本草》是唐代中叶的一部重要食疗养生专著。作者孟选、张鼎在博采医学著作、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以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瓜果、菜蔬、草木、动物、米谷等为主要药用来源,阐述它们的药理作用、食用方法、炮制过程、治疗效果、服食禁忌、贮藏方法等,是一部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实际临床效果的中国传统食疗古籍。本书原已散失,今从可见的医方类、本草类、养生类等诸种书籍中,以及敦煌发现的唐人手写卷子、日本学者的诸种医药书籍中辑佚、整理,共得三百九十一种,尽量采用现代医药学知识加以注释,并以笔画排列成序,便于检阅。
-
鹏背集胡晓明 著本书为胡晓明教授近年五七言诗作的结集。全书共分十卷,依次为《记岁》《记人》《记地》《记亲》《记思》《赠答》《记时》《记书》《域外》与《北欧诗旅》。这些诗作虽多为作者生活之纪录,但也展现出文人学者关注民生民情的人文情怀,以及关注传统传承、居安思危的人文反思。
-
四书全译刘俊田 林松 禹克坤 译注《四书》又称《四子书》。四书中,只有《论语》从汉代即被尊为经典;《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不独立成书,跟《孟子》一样,并无特殊地位。隋唐时期,三书才逐渐受到重视;至宋,朱熹承袭“二程”(程颢、程颐)的观点和做法,大力推崇此三书,使之与《论语》并重。并从三十岁开始,朱熹“遍求古今诸儒之说”, 融通百家,注解《四书》。《大学》《中庸》的注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因为引用程说和他说较多,称为“集注”。1182年,朱熹正式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称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首次出现,并从此开创了汉唐崇《五经》,唐后重《四书》的时代。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教科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世界典籍中的瑰宝。“自朱子以来八百年,四书成为中国社会之人人书”,其精神内核已镌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各书简介《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记录下来,在战国初期汇辑成书的。《论语》是儒家的原始经典之一,体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重要思想――仁。这一思想贯穿他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各方面,也贯穿于《论语》全书。《大学》传说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著。在唐代以前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到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非常重视《大学》,朱熹在二程的基础上,重新编次,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大学》明确提出了“三纲领”,即“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又有“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纲八条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庸》一般认为它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二程对《中庸》赞赏有加,再到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成了《四书》之一。《中庸》在儒家典籍中,是高层次的理论色彩很浓厚的著作。可以说宋明理学之所以能达到哲学高峰,和《中庸》是密不可分的。《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一书是孟子思想的记录,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在汉代,《孟子》已经成为重要思想著作,被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汉文帝为《论语》《孝经》《 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为十一经刻石,其中就包括《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
上博简《论语》类文献研究尉侯凯本选题为“上博简《论语》类文献研究”,研究对象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中与《论语》内容、体裁相似的文献,包括《民之父母》《子羔》《鲁邦大旱》《从政》《仲弓》《相邦之道》《季康子问于孔子》《君子为礼》《弟子问》《孔子见季桓子》《颜渊问于孔子》《史蒥问于夫子》12篇文献,内容涉及孔子、子夏、子羔、鲁哀公、子赣、季桓子、季康子、颜渊、宰我、子路、子游、史蒥等,均为孔子与弟子、时人的问答之辞,为总结和还原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地位等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本选题从微观(解决疑难字词和断句问题)、中观(分析简文主旨、人物思想)、宏观(探讨《论语》类文献的性质等)等角度对上博简《论语》类文献进行深入解读,首先,对这批文献中遗留的疑难字词和断句问题进行考释、修订,仔细疏通有关文义,把文本的释读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在此前提下,对其中的关键人物进行研究,深入探讨文本的内涵,提高对各篇文献主旨、思想的理解。最后,综合考察上博简《论语》类文献的性质、流传和影响等,辨析上博简《论语》类文献与《论语》的关系以及与《论语》成书有关的若干问题,考察它们在楚地的传播、影响等情况。
-
吴氏中馈录·本心斋疏食谱(宋)浦江吴氏 等撰本书是《吴氏中馈录》和《本心斋疏食谱》的合订本,附郑望《膳夫录》、黄庭坚《食时五观》、虞棕《食珍录》、司膳内人《玉食批》也是宋代烹饪史料。《吴氏中馈录》收于元人陶宗仪《说郛》,名为《浦江吴氏中馈录》。《绿窗女史》《古今图书集成》亦载。作者生平事迹不详。《吴氏中馈录》载录脯鲈、制蔬、甜食三个部分,共七十多种菜点制作方法,都是江南(主要是浙江)民间家食之法,有些至今还在吴越江淮流行。《本心斋疏食谱》是素食菜谱,一卷。被收入《百川学海》《丛书集成新编》。作者生平不详。原书署名“门人清漳友善书堂陈达叟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作者是一位名叫“本心”的老人,编者陈达叟是其门人。“疏”通“蔬”,指素食。所记二十个素食品种中,原料备品七种,菜品十三种。在对每一种菜品做简要介绍后,都附有十六字的“赞”。对于今天仍有参考价值。所附《膳夫录》《食时五观》《食珍录》《玉食批》,选自《古今图书集成》。所述食品名称及烹制法多不可考,但也做了简单注释及译文,为读者进一步研究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