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著作
-
章太炎讲演集章太炎著;马勇编基于对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章太炎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期的重大贡献是将中国学术从传统引向现代,他是中国学术史上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学者。……本书基本汇集了章氏一生中的重要演讲,从中可以看出章太炎在近代中国政治、学术等各个层面的主张与贡献。
-
朝花夕拾鲁迅《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
呐喊鲁迅 著《呐喊》作品写作于我国新旧文学交替的时期,它们以深广的历史内容和高超的文学技巧相结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座高峰。鲁迅曾说:这些作品的出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激动了青年读者的心”。作品有于揭示生活的本质意义,取材灵活,表现形式灵活多样。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手法,“如实描写”,“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品中展现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就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犹如身临其境。<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张圣洁校点本书是梁启超他在清华大学等校讲义基础上形成的一部名著。该书收录中国迄止近代之学术史方面重要典籍,意在勾勒中国学术发展之脉络及学术发展研究之水准,期为后世之有关研究提供资料与借鉴。學術史為考見一國學術思想、門派、流變、發展之記錄。在中國古代,主要表現為學案類著作。逮至近代,方出現現代意義上的學術史著作。不知古,安知今。本叢編收錄中国迄止近代之學術史方面之重要典籍,意在勾勒中國學術發展之脉絡及學術發展研究之水準,期為後世之有關研究提供資料與龜鑒。叢編由王寧、孟蓬生先生主其事;《清儒學案》前此未有排印本行世,由陳祖武先生獨力點校。故《前言》各异。為便于有關研究與兩岸交流,本叢編以繁體字排印。
-
中国史学入门顾颉刚著;何启君整理三版前言—新消息这部书已经出版了二次,这是第三版。自从初版以来,曾有日文译本在日本出版;还有香港刊行的本子。据知也有人译成英文。可惜的是,这些本子都缺了一大块,原因是编者自己漏了许多。这当然是一种不幸。1992年7月,编者在收拾陈年老笔记本子时,忽然发现了一个褐色小本本。这里头有95页记录着1965年顾颉刚老先生对我讲述的中华古史。这是重大发现,令人惊喜。翻阅之下,知道这个本子,比前一个蓝色本,更为重要。书名《入门》,必须增补上褐色小本的记载,才真的更会体现这一书名。为什么出了这些事?和“文革”有关。我是1965年单独听讲的,1980年才着手整编蓝色本本,那时忘记十多年前原是把听讲笔记先后录写在二个本子上。是“文革”之前所听所闻,到“文革”之后,才单单发现了蓝色本。又过了十多年,才新发现了褐色本。这一发现,就像偶然看见了新宝藏。对于读者来说,这是新闻!对于编者来说,这是一次新奉献!我感到莫大的庆幸!这两个本子都是往年不寻常的日子,所作的不寻常的记录。两本合一,才是真正的全璧。褐色本所记,中心是中华民族之缘起、壮大与发展。这里包含着古族、古事、古人、古文字、古书、古神话、古故事、古器物、古文学、古诗、古代轶闻趣事。这里是顾颉刚大师一生心血的闪光晶体,展示了他老先生对中华民族之远古先人的深刻探索,也是展现了顾先生的渊博与精深。显示着这位鼎鼎大名的史坛巨人对于古史的谙熟、通晓及其铿锵有声的独到见解。这是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研究成果,以至于所有谈论,即使是遣辞造句,也是经过精心推敲的。例如对中华上古各族的分分合合,都不随意动用些不科学的语言。
-
梁启超与胡适董德福著梁启超和胡适分别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前后相继的两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20世纪前30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变化最为剧烈、思想最为多元化的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转型的时期。研究这一时期时代的变迁、文化的转型和思想的变动的轨迹,以梁启超和胡适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两人的思想和行谊的比较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两代知识分子的时代印痕。
-
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著今年是农历甲申年。自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至今,又过了整整一个甲子。1944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郭沫若的信中写道:“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1991年,江泽民两次在会议上提到重新读一读《甲申三百年祭》,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反腐败斗争搞不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没有希望。”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党风建设。党的十六大刚开完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就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同志下大力量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温家宝总理在四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今年是农历甲申年,提起反腐败,我就想起60年前毛泽东向全党推荐过一篇郭沫若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
-
冯友兰经典文存冯友兰著;洪治纲主编冯友兰,(1895-1990),中国现代重要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国学研究上的一代宗师。在长达七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成功创立了“新理学”体系,以“三史论今古,六书纪贞元”等一系列杰出成就蜚声海内外。《冯友兰经典文存》是从其全部著作中精选出来的,偏重于哲学及早期的新理学研究,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提供一面思考的镜子。
-
素书(汉)黄石公原著;刘泗编译神秘的《素书》在刘邦与项羽争霸的过程中,刘邦曾数度历险,均运用张良的计策化险为夷。在取得天下之后,刘邦发出有名的慨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岂不知,张良的谋略均来自《素书》。张良死后,《素书》失传。五百多年之后的晋朝,有盗墓者发掘张良之墓,于玉枕中发现了《素书》,上有秘诫:“不许传于不神不圣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其人而不传者,亦受其殃。”此后,《素书》广为流传。宋朝宰相张商英在《素书序》中说: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不过是运用了《素书》中的几条原则,尚且能够灭掉秦国和项羽,而使刘邦成就帝业,更何况是对《素书》进行深入研究的人呢?《素书》采经文写法,语言高度精炼,内涵极其丰富,对人事变化和事物发展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对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人处世、理家经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总结出一整套指导性的法则和经验。作者生逢乱世,目睹详察世间纷纭万象,对中国人人性的观察和分析,对事态变化的把握,对利害祸福的剖析,对斗争谋略的把握指点尖锐犀利,读来惊心动魄,但莫不切中要害。
-
刘师培经典文存刘师培著;洪治纲主编作为清代传统学术之继往开来者,刘师培不仅承袭了《左氏》家学的深厚渊源,而且吸收了大量西文近代社会科学的先进成果,并在中西结合中成功开辟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因此,刘师培的学术生涯虽很短暂,然在国学领域中,他却获得了颇多具有开创意义的显赫成果。刘师培的一生,无论是性格命运还是学术思想,都充满了复杂多变的特征。但是,从客观上看,他仍属著述宏富,涉猎广博,且多有创见。齐师培生活于乾嘉学派日益衰歇之际,却因家庭以朴相传,犹有其经史小学的固有基础,又值新学东渐,故所涉当时新学亦广,可谓出于乾嘉而不固守乾嘉,创立新义,既富且精。尤其是他的学术思想史及文学史论著,均具时代特色,形式和内容皆与旧学不同。蔡元培先生在谈及他的学术成就时,曾说:“凡关于论群经及小学者二十二种,论学术及文辞者十三种,群书校释二十四种,除诗文集外,率皆民元前九年以后十五年中所作,其勤敏可惊也。向使君委身学术,不为外缘所扰,以康强其身而尽瘁于著述,其所成就宁有限量?惜哉!”我们编选的这本书是从刘师培的全部著述中精选出来的,偏重于经学和文学两方面,它可以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提供一面人生思考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