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著作
-
归有光文选(明)归有光著;赵伯陶选注评点《归有光文选》精选归有光各体散文八十篇,分别予以“题解”“注释”“评点”,有助于读者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书后附录归有光传记、有关评论资料以及参考文献,可供读者深入研究时参考。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古代散文选注评点读物。
-
王世贞文选(明)王世贞著;陈书录,郦波,刘勇刚选注评点本书为“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之一。王世贞为明代“后七了”之首。一生志在兼济,除弊兴利:反对宦官权奸,主张抗击南倭北虏的侵扰,在内政与外交上都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其于文学上文主秦汉,诗主盛唐,其复古意在反对唐宋派之“理胜相掩”、严嵩为代表的台间文风,以及独绰理学、陷于埋窟的学风。其山义创作能面对现实政治与汁会弊病,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其小品文能真实地抒写性灵,张扬个性。其文艺术巳沉博幽深,气味雄厚;乎淡自然,清新有动:纵横捭阖,姿态横生;玄思独造,翻新出奇。本书精选王世贞各体散文八十篇,分别予以“题解”“注释”“评点”,有助于读名理解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书后附录工世上传记与有义评论资料以及参考义献,可供读者深入研究时参考。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古代散文选注评点读物。
-
孟子[战国]孟子著;王立民译评在中国,“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位有远见的母亲真是没有白费心思,她的儿子孟轲终于在中国历史上久享盛誉,与儒学始祖孔子一道被称为“孔孟”,孟子本人也被尊为“亚圣。”在这部近三万五千字的著作中,作者构建了完整、庞大的孟学体系。千百年来,无数学者把这一庞大的学说体系条分缕析,或以注疏、章旨形式,或以旁通、体认等名目,指出孟学所蕴含的价值。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孟子学说不可能是毫无缺陷的。其人性善的观点及建立在此观点基础上的许多立论,总的说来都是理想化的,有些在任何社会都难以实现。但是孟子毕竟是第一个高扬了人的特殊本质善性的人,所以他的人学主张具有永恒的价值,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人类继续探索人自身,都具有启发意义,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全唐文篇目分类索引冯秉文主编本索引依据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版《全唐文》影印本编制,共收录、揭示《全唐文》、《唐文拾遗》和《唐文续拾》三书文献23034篇,按文献内容分类编排,便利检索。本索引编为人物传记、史事典制和艺文杂撰三大部分。人物传记之部,收录唐及五代人物的传记、碑志及传记性文字如祭文、送序、人物讚、个人陈情表等。吏事典制之部,收录诏令、奏议以及记载、论述有关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文献,分为政事、职官、选举、食货等大类。艺文杂撰之部,收录经史百家文章,按四部法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以下再分为若干级类。本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查阅方便,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实用性,可供专业研究人士查阅。
-
清人笔记条辨张舜徽著书摘第一自然段“如徐之古文作*,来字亦或作*”中第一个“*”是左边是余,右边是阝;第二个“*”是半包围结构,外边是辵,里边是来
-
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本书是陈寅格集,主要内容包括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说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详细的内容。本书是广大读者和研究者的理想读本。本书是陈寅格集,主要内容包括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说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详细的内容。作者认为,一个人在为人行事上不能持有双重道德标准,而以两种或多种标准为自己行为的不一互做辩解,他在本书中对此有极深刻的分析。他说:纵览史乘,凡士大夫阶级之转移升降,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新社会风习与旧社会风习并存杂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斯诚亦事实之无可如何者。虽然,值此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乱变易之时,此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级之人,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终于消灭而后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其故何也?由于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两种以上不同之标准及习俗,以应付此环境而已。作者作为中西文化养育大的一代学人,在为人处事、为学为文,特别是时势变迁、道德混杂之时,能以极清醒的判断,持一认定之道德标准而行事,绝不以享受欢乐,富华荣显而稍有改变,这是何等的气节。
-
寒柳堂集陈寅恪著;陈美延编陈寅恪先生一生为文,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为其学术生涯之道德坐标。先生著作等身,遗泽后世,独开史学研究之全新天地,其人格力量为后人所仰止。本书谨以先生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首次付印。遵先生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陈寅恪所作的旧体诗无论从数量上或艺术价值上看都臻上品。本书共收他的诗作150余首,敦煌零拾》计收巴黎、伦敦和罗氏自藏的敦煌文献抄本七种,有韦庄《秦妇吟》、《云谣集杂曲》三十首、《季布歌》、《佛曲》三种、《俚曲》三种、《小曲》三种、《搜神记》一卷。陈寅恪先生在《秦妇吟》和《云谣集》上,曾施句读。1936年陈先生曾发表《读〈秦妇吟〉》(《清华学报》第11卷第4期)。1940年又有所增订,发表《韦庄〈秦妇吟〉校笺》(昆明自印本,题《秦妇吟校笺》)。1950年又写有《〈秦妇吟〉校笺旧稿补正》(《岭南学报》第12卷第2期)。后以《韦庄秦妇吟校笺》名,均收入其中。陈寅恪在治隋唐史中,大量地搜采于唐人笔记、小说、诗歌。陈氏所著《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可以看作他所独创的、以诗文为主要材料探史析史的三部代表作。
-
读书札记二集陈寅恪著;陈美延编陈寅恪集十三种十四册,收入现在所能找到的作者全部著述,其中诗书札记(史记、汉书、唐律疏义、唐人小说、敦煌零拾、高僧等……之部)、书信集、讲义及新稿均为新辑面世。先生生平读书,用思之细,连於无间,常由小以见其大,后由大以归於细;读者倘能由小以其见大,斯得之矣。先生读书,用思绵密,用语雅隽,立言不多而能发人深省。所记,大抵申抒己见,或取新材料补登书史;或考校异同,与前贤札记之以铺叙例登得出结论者,颇异其趣。将来先生书出,对於未来学术界将有深远影响,可预卜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集十三种十四册,收入现在所能找到的作者全部著述,其中诗书札记(史记、汉书、唐律疏义、唐人小说、敦煌零拾、高僧等……之部)、书信集、讲义及新稿均为新辑面世。一千九百四十二年春,匆匆又让此收一过,凡两阅月而毕。时在夏患、疾病、穷困之中,其无所心得自不俟言,但亦幸其尚能勉强让一过也。本书是陈寅格集,主要内容包括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说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详细的内容。陈寅恪集十三种十四册,收入了现在所能找到的作者全部著述。其中寒柳堂集、金明馆义稿初编、金明馆义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七种,八十年代曾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次出版以上海古籍版为底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二书原据三联书店1957年版重印),内容基本不变。惟寒柳堂集增补了"寒柳堂记梦未定稿(补)"一文。诗集(原名陈寅恪诗集)和读书札记一集(原名陈寅恪读书札记)八九十年代分别由情华大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次出版均有增补。书信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四种均为新辑。
-
诗集陈寅恪著;陈美延编作者简介 陈寅格,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行后就谈读於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叛国哈佛大学。一九二五年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遵师、回国任教,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名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其后当写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后挈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一九三九年被南迁广州,任华南大学教授,一九五二年后为中山在学教授。一九五五年后并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 本书所收内容,已发表的均保持发表时的原貌。经作者修改过的论者,则采用最后的修改本。未刊稿主要依据作者手迹录出。本集所收已刊、未刊著述均予校订,凡是事例不一或论述倒衍文字皆作改正。引文一般依现行点校本校核,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尚无点校本行世的史籍史料,大多依通行本校核。少量作者批语、论述仅针对原版本而来,则引文原貌酌情予以保留。以上改动均不出校记。凡已刊论文、序跋、书信等均附初次发表之刊物及时间,未刊文稿书量注明写作时间。根据作者生胶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书中讲解了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说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新稿等内容。目录 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说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新
-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著;陈美延编此论文主旨在纠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绝无功业之说。列举史实,证述在东晋初年,团结江东境内诸政治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北方盛强胡族之侵略。当时中国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实不可没。文中又分析南来北人之社会阶层及居住地域,并论其与后来南朝史事之关系。篇末附载近年广州出土晋墓磗铭,亦可供治史者之参证。陈寅恪先生一生为文,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为其学术生涯之道德坐标。先生著作等身,遗泽后世,独开史学研究之全新天地,其人格力量为后人所仰止。本书谨以先生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首次付印。遵先生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