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
国学研究袁行霈 等主编《国学研究:第23卷》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编辑的影响广泛的国学研究集刊,收文学、历史、哲学、考古方面的高水平的论文14篇。
-
老子解读李有光 著当很多人失去是非善恶的标准,在纷呈繁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无所适从;当很多人找不到精神的归宿,在飞逝流转的生命之旅面前不知何去何从……这时,看看《老子》带来的卓绝智慧,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庆幸。解读老子,用现代人的眼光感受老子[静心]的智慧。
-
国学名句故事绘吴迎君 文时代在变迁,观念在更新。为了帮助小读者们更细致深入地了解《孟子》中的基本内容和精华思想,普及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名句》以《孟子》原著为基础,根据小读者们的接受能力和生活实际,从孔子的名言中精挑细选出数十段名言名句,并逐句对这些名言名句加以深入浅出的解析,比如:“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对现在的小读者甚至成人,都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
国学名句故事绘沈秀涛 文本书以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方式,精选《老子》名句,准确注解,并用故事趣解名句含义,用传统、经典字画图说名句意蕴,使《老子》这一经典著作散发出生动亲切的气息,从而引领普通读者亲近道家思想,感受其无限魅力,获得无限启发。
-
颜氏家训解读张泰 著这是一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并以之告诫子孙的著作,凝聚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处处体现着一位长者对后辈的殷切希望。这部被称为“古今家训之祖”的千古名著,给我们展示了一条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遵达之路。
-
孟子解读李有光 著 高宏存,李正堂 编在孟子看来,人生目标的追求有两条可遵循的途径: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践行大道,那就去奋斗[达]的人生;如果天下浑浊没有实行大道的机会,那就追求[穷]的人生。然而无论人生[穷]与[达],都是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的,这便是内心人格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
古文观止《国民读本·国学经典系列》编委会 编《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为当时的学子编选的一部古文教材,选取了从先秦到明代的222篇古文。该书所选文章,基本上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和传习。该书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成书以来,备受士子和读书人的喜爱,确是三百年来最通俗、最流行、最广为人知和最有影响的古文选本。《古文观止》所选的文章,从内容上来讲,都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千百年来沉淀下来优秀之作,历经了时间的考验,依然是文学星空中那些最耀眼的星星。从文章体裁风格上来讲,它摒弃了前代古文家非古文不收的偏见,注意文章的多样性,兼收并蓄。从编排体例来讲,《古文观止》打破了之前选本以类相从的惯例,按时间顺序编排,同一作者不同体裁的文章排列在一起,这样不仅纲目清晰,便于查找,而且基本体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有利于学习者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古代散文。
-
论语新解欧阳明八,欧阳东 著《论语新解》依照“原文”、“注释”、“译文”编写体例,全面阐释《论语》。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在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由学生(包括再传弟子)片段地记录下来,后经汇集编纂成书,被称为《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中最眩目的一颗明珠。孔子的思想至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
-
国学大师说儒学章太炎 著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面鼎盛于20年代,经过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中国传统文化”探寻与反思热潮于今再次勃兴,代表了民族复兴历程中对传统和民族文化根源的正视与珍视,也是在世界多元文化潮流中对中华文化的重新定位。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国学,正确认识诸如国学的确切函义、国学与西学的关系、国学对现实的意义,国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国学研究的方法等基本问题,编者选编了这套《国学殿堂》丛书。本丛书收录章太炎、梁启超、陈独秀、鲁迅、胡适、冯友兰、傅斯年、钱穆等数十位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通论传统国学及专门论述国学入门、国学典籍、国学方法及国学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的精辟论文数百篇,按照主题分册出版。第一批出版的书目有:《国学大师说国学》、《国学大师说儒学》、《国学大师说孔孟》、《国学大师说老庄及道家》、《国学大师说诸子百家》、《国学大师说佛学》。希望通过大师们权威的论述,深入浅出的讲解,使读者可以正确领悟国学的真谛,以本丛书为发端的阶梯,步入国学的殿堂。
-
国学丛谭张文勋 著《国学丛谭》为云南大学著名教授张文勋近年来关于古代文化思想的系列论文集,其中一些文章曾在相关报刊上发表过,结集时作者又作了部分修订。全书分为“上编”、“下编”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儒、道、佛的思想文化的研究文章,第二部分是我国古代诗文的研究文章,书稿内容包括国学漫议、从“心性”学说看儒佛的道德观念、儒道佛的自我超越哲学、人类智慧之光——走进中国佛学、国学常用词语选萃等、书中文章对传统国学的主要含义、古代典籍中的重要文化思想、儒道佛各家的基本学理脉络作了梳理,这也是围绕近年来出现的“国学热”作出的积极回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书后有三个附录,无论是作者的“学术自述”还是“我的教学生涯”,抑或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文艺理论进修班的回忆录”,都能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的学术积累过程和思想触角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