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基础与应用心理学(德)雨果·闵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著;邵志芳译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相当的年轻,但其源起,却可溯及人类 思想的萌芽期。18世纪之前的心理学思想,散见于古希腊和中 国哲学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官能心理学家、科学革命时期的机械论者等著述之中。到了18~19世纪,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若干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包括联想主义、自然主义、实证主义、进化论、科学边缘的研究和实验生理学等,加速驱动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供了基础。然而,心理科学的真正发展则是在20世纪。回顾一下心理科学在这百年间所取得的成果,不仅有助于人们认识心理科学 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为今天的研究提供比较的范本,而且可以为21世纪心理科学的基本走向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促使心理科学更加健康地发展。我们出版“20世纪心理学通览’’的目的 就在于此。
-
梁启超学术论著集文学卷陈引驰梁启超是近代“新文体”的倡导者,“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主要领袖。梁氏的文学论述,属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论著,是转型期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
莎士比亚全集(英)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著;索天章,孙法理译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增订本《莎士比亚全集》,前后共用了近五年的时间。这套全集以朱生豪先生译本为基础,有两大特点:一是“全”,二是“新”。说它“全”,因为它收了已发现的莎氏全部作品,说它“新”,因为它在校、译中吸收了国际莎学界的研究新成果,还恢复了被认为“不雅驯”而被删除的词句、段落等,以尽量保持莎氏作品的本来面目。《错误的喜剧》,为了好懂,也可以读作“认错人的喜剧”,说的是一对孪生兄弟,带了一对也是孪生兄弟的仆人,在海上遇难分离,先后到了他乡,被人误认,造成许多笑话和误解。 莎士比亚大概在他25岁时写此剧,那时他从故乡小镇到伦敦才不过两年。他模仿了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并采用其他一些材料,加进了自己创作的英国味成分。此剧在舞台上很成功。 剧中叙拉古(今意大利西西里岛东岸)和以弗所(今土耳其西岸)都是古希腊后期的殖民城市。这只是假托的地点。剧情发生在以弗所一地,其中“人头马”、“豪猪”客店、“猛虎”饭店、“凤凰居”都是英俗在门口挂图像招牌的做法,舞台上也可利用。 在本剧中,莎士比亚按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意见遵守“三一律”,即剧情保持一致性、发生在同一地点、在一天之内。后来莎士比亚对此往往突破。 《驯悍记》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之一,主要写男主人公披特鲁乔以悍制悍,驯服了脾气很坏的大小姐凯萨琳娜,和她成婚。两人性格都很强悍,冲突激烈。大小姐的妹妹比恩卡则温柔娇嫩,有好几个青年向她求婚,有的用了乔装音乐教师的办法和她接近。关于二小姐的这部分戏是莎士比亚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阿利奥斯托的喜剧《求婚者》那里模仿而来。此外,正剧前面还有一个引子,故事有点像《南柯梦》,不过莎士比亚似乎没有将它续完。《驯悍记》名义上以意大利为背景,其实写的是莎士比亚故乡的风土人情。 《维洛那二绅士》这是莎士比亚早期一出关于友情、爱情、见异思迁和重归于好的欢快喜剧。二绅士中一个忠于爱情,更忠于友情;另一个则喜新厌旧,贪图钱财,不惜试图夺取朋友的情人,最终悔过而回到自己原来恋人的身旁。两位女主角,一位就是著名歌曲《雪尔薇亚伊何人》的歌中人,一位是莎士比亚笔下第一个女扮男装的勇敢女性。本剧中还有两个富于英国乡土味的情节:一是丑角朗斯和他的小狗;一是类似罗宾汉的一伙绿林强盗。这使本剧有了自己的特色,因为本来求婚者角逐的故事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喜剧中一个共同的主旋律,易于雷同。莎士比亚年轻志高,在本剧中作了一些突破性的尝试,从中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日后大加发挥的一些奇思妙想的最初酝酿。《爱的徒劳》喜剧往往经不起岁月消磨,这就是为什么本剧发表一个多世纪后,诗人蒲柏编辑莎翁剧作集时把其中大段台词打入了脚注的冷宫。在他看来,从斯特拉特福镇走出来的农村诗人并不懂得真正的幽默。笑话更是经不起翻译,尤其是依靠谐音的双关语,这就是为什么每逢我们遇到这类插科打诨就难免要忆起语言大师约翰逊的议论:“一个双关语,不论其如何贫乏无味,都令莎士比亚欢欣,甚至使他置情理于不顾而恣情追逐。对于他,双关语即是倾国倾城的埃及艳后,为了她丢了江山也心甘情愿”。 同时,此剧又处处充满勃勃生机。风流倜傥的青年贵族与美丽俏皮的女宾们的调笑;乡村里的冬烘先生、糊涂巡警、傻气大姐间那些莫名其妙的纠葛,读来令人喜笑颜开,只觉得春风拂面。人物虽然类型化,但那颜色是浓烈的,个个鲜亮活泼,总叫人联想到英国漫画家笔下的众生相。情节固然简陋,又缺乏心理动机和细节描写,但剧中不乏极具戏剧效果的点睛场面,这些场面在历代及各国的演出中总是最受称道。 这是一出极其风格化的剧作。我们在后世的轻歌剧中还能见到它的流风遗韵。对于喜剧,坚持要求它缜密、细致和深刻,有时是十分败兴的。
-
文学审美透视李健夫著阅读本书,主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注意学习文学理论新体系和文学审美理论,科学地透视、分析、评价古今文学现象。第二,学习掌握并运用最新的科学方法和有合理性的文学批评方法,打开眼界,拓展思路。既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又要汲取过去文化中具有某种合理性的因素,开拓文学审美新领域。第三,努力达到马克思指出的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统一的原则要求,超越现实狭隘自我,达到历史与美学高度的批评赏析。
-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著林语堂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曾经轰动欧美文坛,并且影响深远,其中有的被美国大学选取为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层倚为了解中国之必读,一直被视作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述。其次还因为林氏高超的艺术造诣和非凡的文化修养。作为国际笔会的副会长,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他的创作无疑为他赢得了国际文坛的巨匠地位,同时也为中国人赢得骄傲。再者,应是惊叹于林氏那“极其美妙,令以英文国母语的人既羡慕敬佩又深感惭愧”的精纯娴熟的英语;当然我们也终于让林语堂先生不再遗憾“......三十年著作全用英文,应是文字精华所在,惜未能与中国读者相见......”《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获成功的又一英文作品。该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次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财,且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为十余种文字所翻译。林语堂在该书中将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予以充分的传达,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以致有书评家(PeterPrecott)称:“读完这书后,我真想跑到唐人街,一遇见中国人,便向他行个鞠躬礼。”应该承认,本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语言上来说,都是我国英语爱好者难得的一本读物。但尢需指出的是,林氏的某些观点是与马克思主义相违背的,这绝不代表我们作为出版者的观点,希读者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慎审明辨。同样的原因,我们对个别地方的删节也请读者理解。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世间》,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75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更多内容]
-
隐蔽的上帝(法)吕西安·戈德曼著;蔡鸿滨译\\\悲剧观只看到一个前景,就是以上帝的存在打赌,上帝是各种对立的综 ,他使人的模棱两可的存在具有有意义的悖谬性质。对于帕斯卡尔和对于一般的悲剧人来说,隐蔽的上帝的存在就是永久的存在,它比一切经验的和感觉的存在都更重要,更实际,是唯一的主要的存在。一个始终不存在和始终存在的上帝,这便是悲剧的中心。\\\
-
贺宜评传汪习麟著《贺宜评传》包括:“克星”下凡、再不虔信神灵、第一次听故事、挨揍的小侠客、用文字倾吐怨恨、流浪上海(1925——1936)、初次跳出樊笼、结识了文学青年、周建人先生的指点、编辑《生生月刊》、童话集《小草》出版、抗战烽火(1937——1945)、家乡沦陷、创作小说《野小鬼》、用童话宣传抗战等。
-
巴金小说巴金著难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吗?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了幸福呢?
-
复活(俄)列·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著;力冈译暂缺简介...
-
汉魏六朝乐府观止赵光勇主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行程中,数不清的文人才士,经过代复一代顽强持续的努力,创作出了难以数计的各种体裁的文学精品。宛如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昆山邓林,这些文学精品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而且以其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