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研究刘晓兵本书是作者主持的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刑事被害人的社会救助问题”的结项成果。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是对刑事被害人提供的司法外救济方式。我国应当更加注重刑事被害人的社会救助问题,其中的关键就是建立专门适用于刑事被害人的社会救助制度。为此,我国应当把对被害人的社会救助和对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区别开来并把它纳入被害人的权利体系之中,使之成为被害人的一项重要权利。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当务之急是充分认识被害人社会救助立法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尽快制定专门的被害人社会救助法律或法规,从而使被害人获得社会救助的权利得到立法保障,并使被害人社会救助责任实现从道义性到法定性的转变。全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为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概述,第二章探讨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的基本要素,第三章论证获得社会救助是刑事被害人的权利,第四章讨论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与现行司法救助制度的关系,第五章阐述刑事被害人的物质救助问题,第六章阐述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救助问题,第七章讨论刑事诉讼在被害人精神损害救济上的局限与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的弥补,第八章探讨性犯罪被害人精神损害救助,第九章论述被害人救助的社会责任及其立法构建,第十章旨在对中外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进行比较。
-
大湾区前沿法律问题争鸣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大湾区前沿法律问题争鸣》学术论文集作为德和衡深圳办公室十周年献礼力作,理论研究与实务经验兼具,既展现了德和衡律所优良的学术传统,又呈现德和衡律师高水平的专业修养。综观全集,【房企爆雷法律应对】直击当前房地产领域的难点问题,为债权人维权、地产项目投资并购与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提出了诸多切实有益的解决方案;【境外投资风险防范】【新型金融研究】【私募基金退出研究】聚焦投资金融领域的重点问题,既分析了常见投融资法律风险识别与防范,又细列了中国主要城市QFLP基金设立指引,更探析新金融领域碳中和债券发行法律监管及标准,为读者呈现了全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图谱;【对赌与公司控制权】【涉公司类犯罪研究】【公司高管合规研究】从公司控制权、刑事合规与企业家合规多维度为企业保驾护航;【应收账款清收指引】对执行前沿问题进行探讨,帮助客户打破执行僵局;【法律行为辨析】在细微之处辨析法学理论;【律师与法务、法官】以专业共识助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使全集闪烁着学术之光。
-
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吕忠梅本书一方面以环境司法相关裁判文书为对象做案例分析和统计研究,另一方面以环境司法司法政策和司法现象为对象做规范分析和学理探究,保持对中国环境司法近距离、全方位和连续性的观察,对其进行全面回顾、客观评估和可能预判。在具体内容上,由总体观察、重点分析、特别关注和附录等四个部分组成,分别对于中国环境司法的整体状况、不同类型案件的处理情形、2021年度特色鲜明的司法亮点和当年度出台的重要司法文件等进行描述。2021年度报告针对合同案件适用《民法典》“绿色条款”情况、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案件情况、检察公益诉讼发展情况进行专门分析。
-
行政法律责任的规范构造与价值机理余军暂缺简介...
-
劳动人事合规管理指南周开畅,洪桂彬暂缺简介...
-
公安机关执行监察协助法律问题研究魏地暂缺简介...
-
知识与权力邹皓丹一部近代日本的民法创制史 大变革下的知识与权力博弈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何去何从?如何改正幕末时期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收回关税自主权,实现国家独立乃至“与万国并立”?在体制变革的过程中,如何维持政治秩序稳定,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包括明治民法典在内的诸法典立法的决策、起草和审议的整个过程,就是对近代日本面临的这些时代课题的一种集中回应。 作为亚洲第一部近代民法典,明治民法典立法体现了不同于西洋民法典编纂的双重特殊性。其一,作为继受法立法,明治民法典立法过程反映了固有法编纂中不存在的法律移植问题;其二,作为政治立法,其立法动机来源于特定政治因素刺激,其最终版本的成型受制于当时的社会氛围与政治条件。 本书主要讨论明治日本的立法者们(政治家、官僚与法学者)在国民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如何看待、思索、解决上述以法律移植为核心的学理与政治之间的矛盾,在知识与权力的互动中最终完成明治民法立法,并从政治史的角度探讨明治民法得以成立的原因、背景及具体立法过程。
-
2021年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 北京市法学会北京市法学会本书由四部分组成:主报告、区法治建设报告、满意度调查报告、专题报告。主报告主要体现人大立法及监督、法治政府建设、法治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就及经验。区法治建设报告主要体现本年度16区法治建设的情况。满意度调查报告,主要体现北京市民众对北京市法治建设状况的主观感受。专题报告主要体现各个法律实务部门的工作特色和亮点。
-
刑法上的占有论黑静洁“占有”是刑法中财产犯罪的核心概念,它决定了财产犯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刑法上的占有论》以刑法上的财物概念为切入点,借助民法关于财产和物的概念界定,结合虚拟财产保护的时代需求,精准定义刑法上的财物概念,并对其进行类型化的梳理与分析,以此作为占有概念讨论的理论前提与基础。在对占有概念的讨论中,首先对国内外相关学说进行细致梳理,并对民法中的占有和刑法中的占有进行区分。在澄清相关认识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占有”概念,将占有的本质定义为“排他性支配”,并对支配的类型做了细致论述。在论证占有的成立要素时,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展开论述,批判了那种过分强调客观要素,忽视主观要素的倾向,认为主观要素在判断占有的成立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明确了占有的概念和成立要素,《刑法上的占有论》围绕占有的归属、死者的占有以及存款的占有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依据占有概念的重新厘定,将其拓展适用于财产犯罪的相关问题探讨,包括财产犯罪的既遂标准和数额认定。进而对财产犯罪的基本理论问题——财产犯罪的保护法益和非法占有目的——做了深入探讨。最后,对于由占有概念的研讨引发的与罪刑法定主义所要求的明确性原则、刑民关系以及犯罪本质等问题进行了法理探索。
-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创制研究刘王芳《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简称为立法法)是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本书首先对“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立法法”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创制立法法的法制背景,包括当代立法史的三个阶段、1949—1993年国家立法权的演变以及当代中国的立法体制。书稿详细论述了立法法的酝酿过程、立法法草案的形成及征求意见的情况、立法法草案的审议和通过、学界对立法法的评价,最后对立法权限、法律解释权、立法监督等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