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我镜头里的巴金吴泰昌著A01#内容提要《我镜头里的巴金》是作者吴泰昌在《文艺报》工作30年间所记录的巴老无数个感人的历史瞬间。内容涉及巴金与茅盾、叶圣陶、冰心、沈从文等人的亲密交往。作者简介吴泰昌,196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64年文艺理论研究生毕业。先后在《文艺报》、《河北文艺》、《人民文学》任编辑、编辑组长、1984年至1998年任《文艺报》副总编,现为文艺报社顾问。已出版文学评论、散文集《梦里沧桑》、《我亲历的巴金往事》、《我认识的钱锺书》等19部。其中《艺文轶话》获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1979年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五届、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至今。社会兼职有,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冰心研究会副会长。
-
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思想的盛宴。以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其思想渊源,王小波站在平民的视角,用平民的写作方式,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道闪电,照亮了许多人的心。我们在他的精神家里中穿行着,感受着他对思想、对自己、对写作的真诚、徜徉其中,我们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实际上,人只要争得了论是蜚的权力,他就已经不战而胜了。——王小波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者。有人说,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只出理论家、权威理论的阐释者和意识形态专家,不出思想家,而在我看来,小波是一个例外,它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贯穿在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之中。——李银河
-
学问人生季羡林 著,王岳川 编《学问人生:季羡林自述》集选文的标准本着不选择翻译作品和散文杂文类文章,也不选一般的序言和跋语,而是着力展示季老的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精选地长期研究的印度古代语言吐火罗文、印度古代历史和文学、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中亚佛教史、糖史等精彩篇什,以及涉及众多新兴学科的中印文化流史、中西文化之差异和共性、美学和中国古代文化理论、德国及西方文学、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的论著,尤其是选入了相当数量的新著,使《季羡林学术精粹》更有理论新意和考辨价值。季羡林先生研究的具本学科领域如印度佛教语言学,应该说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在这方面已经有我部学术传记阐释其思想,在《学问人生:季羡林自述》序言中我不再述,而仅仅想阐明全球化中东文学思想文化研究的意义,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学术创新的价值。我想,这也是季羡林先生晚年最终的考重点之所在。
-
域外小说集鲁迅,周作人 译一九零六年夏秋之际,周作人随鲁迅赴日本;一九二三年七月,二人失和。其间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他们更多呈现为一个整体,所谓“周氏兄弟”是也。《域外小说集》第一册于一九零九年三月出版,第二册于同年七月出版。一九二一年由上海群益书社出版增订本,署周作人译。其中鲁迅据德文转译三篇,余为周作人据英文翻译或转译。本书以群益书社一九二一年初版本为底本。
-
大话红楼(美)阿特著1.通灵宝玉2.梦醒红楼3.宝玉的名字4.女侠晴雯5.一片流云一片心6.和士玉7.猜谜8.智杀大蟒9.黛玉格格10.男人们的腰带11、君主立宪12.雍王府的阴谋13.一探荣国府14.改革之争15.宝玉大战弘历16.宝玉挨打17.宝玉到底是谁18.晴雯大战了因19.通灵宝玉之谜20.大侠甘凤池21.赵姨娘的情人22.山雨欲来风满楼23.花雨溶溶雾也红24.二探荣国府25.妙玉弹琴26.绣春囊的阴谋27.宝玉认母28.三探荣国府29.查抄大观园30.妙玉擒弘历31.不落金星归碧海32.十四阿哥战了因33.妙玉与柳湘莲34.尤三姐的命运35.凤姐看报36.围棋大战37.宝钗的身世38.血染红绫39.辣糊油的含义40.中秋诗社41.寻找黑材料42.大仇一定要报43.四探荣国府44.金玉姻缘45.调虎离山46.十四阿哥私会元春47.康熙的疑心48.始作俑者是谁49.傲骨凌霜千里梦50.十四阿哥勇擒年羹尧51.黛玉之梦52.雍亲王定计53.贾环袭爵54.钗于奁内待时飞55.黛玉提亲56.先下手为强57.康熙发怒58.宝玉舌战康熙59.曹雪芹名字的由来60.探春怀春61.林妹妹的病62.晴雯救麦克63.宝黛私奔64.李代桃僵65.黛玉见母66.宝玉大闹雍王府67.英雄迟暮68.天有不测风云69.雍亲王设计70.路遇刘老老71.藏宝洞72.沙丘之战73.世之奸雄74.毒酒75.年小妹76.探春夜送遗诏77.弘历抓麦克78.探春私奔79.刘老老的绕口令80.康熙之死81.宝玉再战弘历82.宝黛离京83.雍正夺嫡84.谁写的《红楼梦》85.宝钗和十四阿哥86.金簪雪里埋87.凤姐托女88.抄查荣国府89.十四阿哥进京城90.十四阿哥战雍正91.红袖伴游路论文92.杏花春雨江南93.九宫山的秘密94.湘云的归宿95.云岭之南96.神奇的地道97.星星月亮做媒人98.寻找藏宝洞99.玉带林中挂100.尾声
-
新新中国的形象张颐武 著瞧,他们走来了(代总序)自序第一编“新文学”的终结“新文学”的终结跨出“五四”:我们需要超越的精神“回归”想象和“下降”史观——“新文学”的终结问题的思考大历史下的文学想象“纯文学”讨论与“新文学”的终结优雅的崛起:中国文学的新空间现实的转变和中国想象的重组第二编新世纪文学的展开挥别百年:中国的新生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全球化的文化挑战“中等收入者”与文学想象迷乱阅读:对“七十年代作家”的再思考超越焦虑之旅“新少年写作”的意义“跳舞”的启示:“欲望话语”的崛起长篇小说之二00三:困惑中的生机烟云过眼又十年——十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的转变认同的挑战革命的再想象中产化和青春化:新的阅读空间“畅销书机制”与“小众化机制”第三编追问的延伸说《帝国》文化研究与中国现状外国文学的“中国性”:我的个人的记忆史反思“经典”——后殖民与文化研究的挑战追问人类的精神——《布尔加科夫文集》的启示一本特别的书——写在《哈扎尔辞典》出版之时“写作的伦理”与“阅读的伦理”第四编阅读的路径梁晓声的意义李大卫的幻想生涯斯妤作品的意义倾诉与记忆——《离异的人》的价值《无字》:生命的痕迹胭脂?帝国?消费时代的唯美寻求如花时代中国梦的片断青春的褶皱与期望对于国家的承诺温旧梦寄遐思——《白门柳》的文化关怀游戏时代瑰丽想象的展开日常生活的再追问传奇自有力量传奇文学的再兴《米香》的故事“凡人”或“圣人”:在“新新中国”回望在边缘思考”跋:理解中国与阐释中国——张颐武的思想文化批评理路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刘心武著独创“红学”中的“秦学”一时受到读者追捧,也引发了红学界的集体反诘CCTV-10《百家讲坛》同名节目全新内容提前曝光一个民族,它那历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在无尽的时空里体现,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形式,就是体现在其以母语写出的经典文本中。正如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之于英国人,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魂魄的一部分。从对秦可卿原型的研究入手,揭示《红楼梦》文本背后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权力之争,这并不是我的终极目的。我是把对秦可卿的研究当作一个突破口,好比打开一扇最能看清内部景象的窗户,迈过一道最能通向深处的门槛,掌握一把最能开启巨锁的钥匙,去进入《红楼梦》这座巍峨的宫殿,去欣赏里面的壮观景象,去领悟里面的无穷奥妙。——刘心武。[内容简介本书是《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第二部,与前一部相同,亦包括完整的18讲。在这本书中,作者将那些在第一部中未曾解开谜团——破解。内容包括妙玉、王熙凤等在第一部中未曾深入探讨的金陵诸钗的命运之谜、贾宝玉的人格之谜等,并最终将自己的探佚成果浓缩小为一张囊括了红楼各色人物的“情榜”,还原了作者心目中的这部煌煌巨著的本初模样,从而完整地表达了作者的“红学”观点,彻底“洗刷”了第一部留给部分读者的“政治解读”“秦学研究”印象。继等一部中的“秦可卿之谜”“元春之谜”等内容后,作者在本书中将他的研究范围扩展至深广得多的层面,带读者踏上了一段更为精彩的“红楼揭秘之旅”。刘心武认为:《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女儿。如果废太子能摆脱厄运,当上皇帝,她就是一个公主,贾家因为这种潜在的政治资本,冒险收留了“秦可卿”,并隐瞒其身世。而贾元春原型是曹家当选王妃的一位女性,并且曾将“秦可卿”身世秘密向康熙告发,造成这位落魄公主之死。这就是刘心武一系列“秦学”著作的一个核心内容。[相关焦点]红学家:刘心武将红学研究引入歧途 2005年第10期《艺术评论》杂志以“红学界反诘刘心武”为话题,发表了四位红学家的文章。比如蔡义江先生称刘心武的研究是新索隐派。他说,老索隐派认定的影射对象还实有其人其事,而新索隐派影射的对象却是虚妄的,比如说废太子胤礽有个私生女寄养在曹家等等。他还说,许多新说轻率立论,言多荒诞不经,全然不见求真务实之心,倒能看出一些人哗众取宠、装腔作势,甚至走火入魔,几同疯语。刘心武:“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刘心武在他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书中说,红学研究应该是一个公众共享的学术空间。我在讲座里引用了蔡元培先贤的八个字:“多歧为贵,不取苟同。”谁也不应该声称关于《红楼梦》的阐释独他正确,更不能压制封杀不同的观点,要有平等讨论的态度、容纳分歧争议的学术襟怀读者:应该反思“主流红学” 有媒体对8631人做了调查,近八成认为,所有喜欢《红楼梦》的人都有权阐释《红楼梦》。广州学者陈林还在《新京报》上发表文章,提出主流红学家更应该反躬自省。陈林说:“当专家学者将‘学术规范’的锋利矛头指向刘心武时,其实更应该反省有更大影响力的、头顶‘学术’耀眼光环的‘主流红学’。”此次围绕刘心武的争论,专家的驳斥和读者的激赏呈现了一边倒的现象,双方剑拔弩张,当仁不让。分析其情其状,有许多耐人寻味之处。当今时代是蔑视权威,张扬个性的时代。所以,刘心武的“讲红楼是我的权利”,才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支持。而主流红学家们又能否拥有一个宽容的情怀?(《工人日报》11.12)
-
乱弹水浒填下乌贼著青梅煮酒,谈笑水壶英雄;健笔为刀,解剖梁山世相。作者自幼爱读《水浒》,二十年来反反复复地咀嚼回味,从小说的字缝里读出了重重玄机,由此揭开了梁山社会的一幕幕真相:阴险的厚黑专家宋江、大倒霉蛋卢俊义、狗头军师吴用、天生杀人狂李逵、野蛮女友孙二娘、“愤青”石秀、色狼王英……《水浒》中的大宋社会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其中的人物就是中国社会各层任务的写真。本书用当代眼光审视梁山社会人性、组织、谋略、情感,观点独到,新意迭出,笔触冷峻而不乏幽默,读来酣畅淋漓,却又发人深省。...
-
新发现的鲁迅邹范平 著《新发现的鲁迅》从人性(食色性也)的视角切入鲁迅的内心世界的最深处,探索鲁迅思想的“地火在地下运行”的轨迹。本书简略地分析了鲁迅《野草》、《狂人日记》、《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娜拉走后怎样》、《写在〈坟〉后面》等文中隐密的鲁迅的潜意识(性压抑)和潜台词(对改变自己包办婚姻的思考,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妻子朱安的忏悔);本书重点分析了《野草》这本小册子。笔者认为,《野草》绝大部分的文章都与鲁迅的包办婚姻的痛苦有关,由于有所顾虑而难于直说,就用曲笔表达,鲁迅是很善于运用曲笔的,这对于理解鲁迅著作的原意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又由于中国向来有为尊者讳的文化传统,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就不可避免的制造了大量的盲点。要想全面正确地理解鲁迅,非得突破这两项障碍不可,否则鲁迅研究——借用鲁迅的表达方式——也只好处在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歧路上。本书只是开在鲁迅研究的歧路边上的一朵小花。
-
中西文学的徊想李欧梵著追随感伤零余的郁达夫、轻盈飘逸的徐志摩,身临“五四”文人的浪漫之境;追随奇崛嶙峋的李金发、忧郁孤独的戴望舒,踏寻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风;评说背着传统重担走出传统阴影的鲁迅,称引以反讽实践文字魅力的高晓声;崇仰史丹纳的人文精神,采撷塞弗尔特的灿烂之果;与昆德拉同笑同忘,和马尔克斯共孤共寂……李欧梵教授游历中西,文字发自真性情,所思所叙“不中不西,又中又西”,“欧”化又不无东方的“梵”音。他徊想文学,更是在记录那段徘徊中外的心路历程。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年来见之于报端的学术随笔,在内容上颇为一致地反映出作者对中国尤其是大陆的现代代文学和世界文学尤其是东欧和拉丁美洲文学的关注、评论和思考,是一位有着中西求学、治学背景的学者在中西文化之间徊游辗转的产物。本书有关中西文学的通达见解对中西文学的思考颇具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