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红学风雨杜景华著二十一世纪中国三大显学之一的红学,几乎与伟大的《红楼梦》同时诞生。洪学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人。本书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红学的发展历程,为广大的红学爱好者打开了一扇步入红学殿堂的方便之门!在从19世纪到20世纪交接之际,一门从前谁也没听说过的学问:红学,有三位国学大师推到了显学的地位。由此,在回顾整个20世纪的历史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幽灵"在徘徊着、游荡着、整整伴随了一个世纪。可以说,整个20世纪里,红学都是一门十分热的学问,她不仅为世人所关注,而且成果也十分辉煌。这是一个很不好破解的现象,是很奇特的。本书作者以其深厚的红学功底、丰富的资料占有及强烈的史学意识,概述了红学在一个多世纪里所走过的风雨历程:从世纪初的蔡胡论战到九十年代的学术迷失,从王国维的美学探索到七十年代的政治红学,从绵延不断的红学索引到多元的红学岐说等等。20世纪红学经历了几个辉煌的过程,或者说是有几次大的高潮连接起来的。其中:一是世纪初新红学之建立;二是50年代之红学批评;三是70年代红学热;四是80-90年代多元红学新潮。把20世纪红学研究放在现代学术史中去观察,现代学术问题中的许多问题,如它的内容的变迁,它的不同的治学方法和路径,都可以在红学研究中寻找出来。其中还有很多经验教训,也可以从中得到观察。因此,对于红学的研究思考对于整个学术史都是重要的。
-
红楼梦曹雪芹本书为竖排文字格式,套装共10本。
-
季羡林散文季羡林著;林江东选编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正如季先生所追求的那样:“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含,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真”即其散文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近九十年坎坷、曲折、追求、奋斗的人生历程。“实”即他的散文朴实无华、小中见大,如同他一生经常穿在身上的蓝色中山装一样,形成了其散文的独特风格。本书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黄昏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过黄昏的存在呢?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达到来临。
-
烟花三月李碧华著描述一位曾在日军侵华期间(1931-1945)被骗去湖北鄂城当慰安妇的中国妇女袁竹林,一心寻找三十多年前因冤案被下放东北边境劳改营而分离的老伴廖奎的故事。李碧华在书中记录了全部过程:从李碧华被袁竹林感动、愿意帮她完成寻人的心愿,到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与管道,帮现居武汉的袁婆婆找到已迁移至山东省的廖奎。找到廖奎时他已经双腿残疾,李碧华最后也陪伴袁婆婆走这趟间隔广漠时空的寻人路途。 小说家放弃了瑰丽的文字,追踪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书中最珍贵的是作者与主角互动及情感介入,其意义超越单一的历史事实,袁竹林的故事其实是日军侵华其间二十万中国慰安妇的缩影。每一场战争,都有女性被当成代罪羔羊,这是人类的耻辱。以最近颇具话题性的「报导文学」体写成,书中李碧华除了详实记录寻人过程外,也杂揉了相当程度的文学技巧。
-
徐志摩经典作品徐志摩著同志摩的诗歌一样,志摩的人生就是一首最美的诗歌。二者一样让人唏嘘,让人心动。本书全面收入徐志摩经典的诗歌、散文、小说,令我们的身心重新经受美的震动,自由的牵引。对于志摩,胡适先生这样说道:“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老成持重的周作人这样说:“志摩这人很可爱,他有他的主张,有他的派路,或者也许有他的小毛病......”左派作家茅盾作了如下评价:“诗人所咏叹的,就只是这么一点‘回肠荡气’的伤感情绪;我们所能感染的,也只有那么一点微波似的轻烟似的情绪。”清华教授浦江清则在自己的日记上写下了这样的私人感受:“徐志摩之为人为诗,皆可以‘肉麻’二字了之。”通过志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自由知识分子的群象,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宽容的思想氛围。他们无不透露出对志摩深切的关爱和对这样一个性情中人无限的珍惜。可惜的是,这种个人生活被视为神圣私人领地的传统,在今天却已经消失殆尽了。作者介绍:(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
周作人经典作品选周作人著本书收入周作人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周作人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能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对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我们曾经的期望,鼓起现在的勇气,不再虚空浮华、怀疑未来。这些智者的身影和流传已久的词句,净化了我们的心灵,震撼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可以错过但不会被磨灭的,什么是瞬间即逝却又是最宝贵的。
-
另一个巴金周立民著最近,对巴金误读的声音越来越大,贬之者称其为“文化恐龙”,褒之者连巴金的一个咳嗽都认为是“举世无双”,作者不愿意把巴金当作神像供奉在天上,试图靠近巴金丰富的内心,试图与他做一次精神对话,这些构成了本书之所以称做《另一个巴金》的缘由。 为什么巴金一再被误读?为什么巴金会强烈地感觉到别人并不理解他?这种误解是不是恰恰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巴金的独特之处?本书作者靠近巴金丰富的内心,与他做了一次精神对话,从巴金1952年朝鲜的梦开始,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巴金的作品,巴金的经历和巴金的思想世界,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巴金。
-
朱自清经典作品选朱自清著在五四'时期散文、小品"极一时之盛""绚烂极了"的散文百花园里,有周作人的隽永,俞平伯的绵密,徐志摩的艳丽,冰心的飘逸,而朱自清先生则以其"真挚清幽的神态"屹立于"五四"散文之林(钟敬文《柳花集》,群众图书公司1929年初版),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本书收入了其散文、杂记近80篇。作者: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和爱国知识分子。祖籍浙江绍兴,他的祖父和父亲一直在江浙一带做小官,家道小康,后来就每下愈况。朱自清自幼在私塾受传统的封建教育,后来在杨州上中学,一九一六年考上北大预科,进哲学系毕业后在浙江一带中学教书,一九二五年至清华大学中文系执教至去世。 朱自清的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九二五年以前是诗,以后是散文,抗战胜利后是杂文,朱自清的诗流落出消沉悲哀的情绪,反应了五四运动仿徨怅惘的心情,但是朱自清不如此,他用诗歌积极表现人生, 抒发时代心声,在艺术上也刻意创新,反对出超主张精粹的艺术品,他的诗歌格式丰富,是表达哲理思索所的散文诗,是成就卓然的年轻诗人。 散文是创作总体中最主要的部份,有抒情、叙事、游记、特写、随笔,也有对社会片段的描写,对人生无情的揭露,总之写实是他创作的法则,也就是对事物客观观察深入的体味。
-
郭沫若经典作品选郭沫若著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卓越的“全能冠军”式的文化巨人。他在政治领域的重大影响姑且不论,就文化艺术而言,他在文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书法等方面几乎无所不能,并且都取得了第一流的成就。单就文学来说,他既是中国新诗真正的奠基人,又是现代中国历史剧的拓荒者和成功者。郭沫若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勤奋耕耘,著述丰厚,但他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个性、气质、才能的革命浪漫主义,其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也才有鲜活的生命力。本文集从其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文学领域中精心选收了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
欧游杂记朱自清著;林川等摄影本书以彩色照片或插图形式,重新解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作品,来燕尾服示作品时代背景、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并图解文中难点。意在跨越时间的沟壑,领略经典著作的魅力,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学生引领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