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朱熹文学研究莫砺锋著本书对作为思想家、哲学家的朱熹文学活动作了一番巡礼,详细论述了朱熹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以及其关于古代典籍的整理、注释,充分展示了朱熹在宋代文学史上的成就,对目前朱熹研究中缺乏对其文学成就评价的现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
歌德谈话录歌德著;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本书记录了歌德晚年有关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论和活动,《谈话录》是研究歌德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文艺方面,它记录了歌德晚年的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谈话录》时期正是歌德最大的剧作《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时期,歌德自己多次谈过他关于这部剧本苦心经营的情况,对于理解这部剧本本身乃至一般文艺创作问题都是富于启发性的。
-
西游记版刻图录广陵书社 编《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古典名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可谓是雅俗共赏,家喻户晓。四部作品问世以来,在传抄、雕板和印刷过程中,历经数百年,已经有了许多种版本。同时,书中的版画和插图,也有了许多各具形态和特点的作品。这些版画、插图、不但和作品中的情节、人物相互对应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而且也能够反映出版刻艺术和绘图艺术的发展、演变与继承关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为此,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精心编选了一部分木刻版画和石印本插图的精品及代表性作品,分别编成《水浒传版刻图录》、《三国演义版刻图录》、《西游记版刻图录》、《红楼梦版刻图录》,线装精印,奉献给广大读书。
-
随园诗话(清)袁枚著;王英志校点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一号存斋,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乾隆七年(1742)改发江南,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居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随园。以后除乾隆十七半(1752)曾赴陕西任职不到一年外,终生绝迹仕途。袁枚主持乾隆诗坛,为性灵派领袖。著述甚丰,有《小仓山房诗集》、《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随园尺牍》、《随园随笔》等十来种。传见《清史稿》卷四八五等。本书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其体制为分条排列,每条或述一评’或记一事,或采一诗(或数诗),乃随笔式。本书的编撰,旨在倡导性灵说诗论,以反对乾隆诗坛流行的沈德潜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风气.本书于作者辞官后开始编撰,正编成书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毕沅等资助付梓。补遗则写至作者病故为止,成书于嘉庆年间。本书主要价值在于其所阐述的性灵说诗论。其涵义是从创作的主观条件出发,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备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要素。性灵说的真情论主张:一、真情乃诗人创作的首要条件,所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卷三),“赤子之心”即性灵、真情。二、真情是诗歌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所谓“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卷五)。三、以真情感人是诗的主要审美功能,所谓“圣人称:‘诗可以兴’,以其最易感人也”(卷十),此论乃针砭沈德潜的“诗教”说。性灵说的个性论主张:一、诗人须具个性,故称“作诗,不可以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卷十)“我”即独具的个性。二、艺术创作须有独创性,既不圊干古人,亦不盲从流俗,“要之,以出新意、去陈言为第一着.”(卷六)三、反拟古、反格调:“明七子论诗,蔽于古而不知今”(卷三),“专唱宫商大调,易生乙厌”(卷四),此说亦批判了明七子的后继者沈德潜。性灵说的诗才论主张:一、诗人创作须具备特殊才能。“性灵”的本义即指人灵智的本性,故亦称灵性。袁枚论诗则有“笔性灵”、“笔性笨”之分。(见《补遗》卷二)“笔性灵”则有诗才,乃针对翁方纲以考据为诗而发的:“经学渊深,而诗多涩闷,所谓学人之诗,读之令人不欢。”(卷四)二、诗人创作时产生灵感现象。首先,灵感降临时诗人处于艺术思维的高潮,“兴会所至,容易成篇”(卷二)。其次,灵感持续时间甚短,不易把握,当“兴会已过”,化“千万力气”亦不易再得。(见卷三)最后,灵感的偶然性与必要性相统一。书中引唐诗喻之:“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卷二)三、艺术表现须自然天成,因此推重“天赖最妙”(《补遗》卷五);即使对素材提炼加工亦须不露斧凿痕迹。四、诗歌形象要生动、灵活、有趣。书申引证杨万里语“风趣专写性灵”(卷一),又一再标举“生气”、“生趣”(《补遗》卷三),旨在倡导以生动风趣的形象抒写性灵。本书的精华在于“话”,而基础却在于“诗”,故书中采录了大量印证诗论的作品,不拘时代、流派,不拘作者身份、性别,尤可称道者是闺秀之什颇多。本书亦有不少诗坛掌故,诗歌本事、诗人轶事的记载,虽不无庸俗之处,但可见乾隆文化状况的一个侧面。
-
长生塔巴金著本书是巴金儿童文学作品的选集。收入《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还魂草》等五篇作品。它们以童话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讽刺时弊,寓言式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权是“建筑在沙上的楼台”;对正义、善良、勇敢、反抗给予了赞颂。作品情节单纯,适合儿童阅读。特别是其中包容了中外文学传统的优秀质素,小读者可以从中受到纯正的文学熏陶和道德教育。
-
中国现代诗歌史朱光灿著编辑推荐:中国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时期,它继承与发扬了中国古诗的优秀传统,并吸收了外国诗歌的有益成分,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风格。本书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解,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诞生和发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并对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一定影响的诗人作了介绍,是一本全面而权威的中国现代诗歌集。
-
吴中杰评点鲁迅杂文吴中杰编著;鲁迅著吴中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36年出生。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于鲁迅研究用力尤勤,兼写杂文随笔。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论鲁迅的小说创作》(与高云合作)、《论鲁迅的杂文创作》、《鲁迅文艺思想论稿》、《鲁迅传略》、《海上文谭》(与高云合作)、《文艺学导论》、《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1900-1949:中国现代主义寻踪》(与吴立昌合作主编)等,又有散文集《人生大戏场》、《海上学人漫记》等。他所主持的“文艺学系列教材建设”项目,于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本书对鲁迅杂文代表作300余篇作了评点。评点文字涉及杂文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写作的思想方法,精义分析,对今人的启示四个方面。为帮助青年读者读懂鲁迅,学习鲁迅杂文分析社会、历史、文化的观点和方法,鲁迅研究专家吴中杰教授精选鲁迅杂文三百八十余篇,用杂文笔法预以评点。评点文字大致辞涉及几个方面;一、鲁迅杂文写作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二、杂文写作的思想方法;三、杂文精义分析;四、杂文的艺术特色、五、杂文的意义及对今人的启示。本书是吴中杰先生继《论鲁迅小说创作》、《论鲁迅的杂文创作》、《鲁迅传略》等后推出的鲁迅研究新著,又是引导读者阅读鲁迅杂文的入门读物。
-
金代文学研究胡传志著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代文学综合性研究已初步形成规模,产生了一批质量上乘、影响显赫的专著,不少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胡传志就是此时涌现出来的卓有成就的新秀之一。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金代文学研究》,可以说是他近十年辛勤耕耘的结晶。 作者的研究最初从研究元好问所编金诗总集《中州集》入手。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此书既是今存唯一的金人所编本朝诗总集,是今天了解金代文学最直接的、属于“第一层位”的史料,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为“一代文宗”元好问的文学、史学思想。以此入手,可一石二鸟,双管齐下,为日后的综合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他以此为突破口并逐步扩大研究的涵盖面,将文献学研究与宏观、文化、美学层次的研究结合起来,终于初步构建起自己金代文学研究的基本框架。《金代文学研究》由5章组成,大致包括3方面的内容,即宏观研究、作家研究和文献研究。全书的结构反映了作者精心结撰,力图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尝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近年来的成果和水平,标志着他在这一学术领域中踏上了新的起点。 与其它学科一样,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也大体有理性思辩和经验实证这两种方式。而且,它们在实际操作中应互为补充,不可偏废。本书体现出作者自觉地使这二者结合、补足的治学路径。作者对每一具体问题的探索,不但体现了脚踏实地的学风,而且表现出良好的悟性和开拓精神。如对金代文学特征的探讨,过去学者们见仁见智,众说纷歧,有的认为它只是北宋文学的馀波遗响,有的则过分强调其独特的个性。他通过梳理、辨析大量的资料,澄清了前人的种种歧说。作者认为探讨金代文学的特征,应根据它与前代相比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这“新的东西”就是金代文学与前代文学的不同点,亦即在非汉族统治时期、区域内的作家所创作的汉语文学与在汉族统治时期、区域内的汉语文学的差异,它并不仅仅局限在文本、风格上,而且有其他表现。以此为出发点,他从中原文学中心北移、少数民族文人的崛起、末代文人豪杰的涌现、政权对立下的文学个性诸方面作了探索。在论及金末出现了大批豪杰式作家这一特征时,他联系元好问《闲闲公墓铭》和《自题〈中州集〉后》诗,对“豪杰”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认为它不仅指才能杰出的人,也包含着豪迈任气的意思。他指出,金代前、中期文坛上豪杰之气并不明显,而“贞礻右南渡,河朔板荡,豪杰竞起”(借用元好问《千户乔公神道碑铭》中语)。他例举了李纯甫、雷渊、张钰、阎长言、高永、王若虚、彭悦、王权、周嗣明、元好问、辛愿、李汾、王渥等一大批有慷慨任气特征的人物,以证实这一观点。他进而将这一现象提高到理论的层次作了剖析、评述,认为:金末文学之所以能避免过去有些朝代末代文学习见的弊病,正是由于出现了一批豪杰式的文人,他们外向型的刚毅个性具有反弹、抗争的力量,这使得金末文学扬弃了亡国之音低迷的哀吟伤叹和“女郎诗”,以及南宋末年江湖、四灵诸人狭小枯窘之病态,呈现出苍劲悲凉、慷慨多气和雄豪刚健的总体风貌;金末豪杰式作家不仅强化了金源文学的阳刚之气,而且给低沉的末代文学增添了活力,对元诗和元曲审美形态的形成也产生了相当明显的影响,其历史意义和地位不应被忽略。作者在阐述论证自己的每一论点时都援引使用丰富、翔实的史料,对问题钻研探究得十分细密而有深度,结论也颇为审慎、精当,令人信服,体现出对历史现象极大的洞照力和穿透性。在很多方面,作者都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新见。比如对金、宋文学的联系,过去即使强调金承宋绪的学者也失之粗率和表象化,缺乏细微的探究。 胡传志围绕这一专题,从具体史实入手,解决了不少有关疑点。他专门考索了“苏学盛于北”这一现象的?戳ヂ觯凼隽吮彼未恃Т扯越鸪醮侍车挠跋煲约敖鸪醮识阅纤未侍车挠跋欤砬辶肆剿魏徒鸫适飞纤臻趟赡辍疗舱庖缓婪糯逝傻姆⒄孤雎纾⒃诤芏喾矫娑郧叭酥蠼舛嘤锌镎9パЫ缫话愣己鍪踊蚍袢纤臻叫疗仓溆胁趟赡暾庖恢薪槿宋铩?梢运担庖黄钡胶狙芯砍晒奈适啦诺靡猿吻濉?
-
千禧之旅余秋雨主编“千禧之旅”是一次文化考察,又是一次现代传媒行为。因此,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文化考察的孤寂、沉替方式,从一开始就热火朝天。这种情形可能会使文化界有些朋友疑惑,而我作为一个参与者则感受到它的独特意义。相比之下,它比较匆忙,不可能对具体对象进行深入、准确的研究,显得有点粗糙,但它的文化观照对象那样地充满直观冲击力,它的快速行进使多种文明群体的对比力度超常呈现,它的即时传播所产生的群体效应使一个小队的考察行动变成了无数华人的集体行为,这一些都是以往的研究方式所不可能具备的。
-
中古文学与文论研究刘文忠著本书收入“班固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蔡琰《悲愤诗》二首的真伪及写作年代新考”、“建安文学对六朝文学的影响”等二十七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