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拿破仑陈秋帆编写本节讲的是向问天重得虎魄,用尽全力去打开虎魄之门,去救外公法轮五。谁知万劫之门打开却进入太虚之境,众人皆都相随。但被术数分为几组。
-
莎士比亚全集(英)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著;索天章,孙法理译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增订本《莎士比亚全集》,前后共用了近五年的时间。这套全集以朱生豪先生译本为基础,有两大特点:一是“全”,二是“新”。说它“全”,因为它收了已发现的莎氏全部作品,说它“新”,因为它在校、译中吸收了国际莎学界的研究新成果,还恢复了被认为“不雅驯”而被删除的词句、段落等,以尽量保持莎氏作品的本来面目。《错误的喜剧》,为了好懂,也可以读作“认错人的喜剧”,说的是一对孪生兄弟,带了一对也是孪生兄弟的仆人,在海上遇难分离,先后到了他乡,被人误认,造成许多笑话和误解。 莎士比亚大概在他25岁时写此剧,那时他从故乡小镇到伦敦才不过两年。他模仿了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并采用其他一些材料,加进了自己创作的英国味成分。此剧在舞台上很成功。 剧中叙拉古(今意大利西西里岛东岸)和以弗所(今土耳其西岸)都是古希腊后期的殖民城市。这只是假托的地点。剧情发生在以弗所一地,其中“人头马”、“豪猪”客店、“猛虎”饭店、“凤凰居”都是英俗在门口挂图像招牌的做法,舞台上也可利用。 在本剧中,莎士比亚按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意见遵守“三一律”,即剧情保持一致性、发生在同一地点、在一天之内。后来莎士比亚对此往往突破。 《驯悍记》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之一,主要写男主人公披特鲁乔以悍制悍,驯服了脾气很坏的大小姐凯萨琳娜,和她成婚。两人性格都很强悍,冲突激烈。大小姐的妹妹比恩卡则温柔娇嫩,有好几个青年向她求婚,有的用了乔装音乐教师的办法和她接近。关于二小姐的这部分戏是莎士比亚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阿利奥斯托的喜剧《求婚者》那里模仿而来。此外,正剧前面还有一个引子,故事有点像《南柯梦》,不过莎士比亚似乎没有将它续完。《驯悍记》名义上以意大利为背景,其实写的是莎士比亚故乡的风土人情。 《维洛那二绅士》这是莎士比亚早期一出关于友情、爱情、见异思迁和重归于好的欢快喜剧。二绅士中一个忠于爱情,更忠于友情;另一个则喜新厌旧,贪图钱财,不惜试图夺取朋友的情人,最终悔过而回到自己原来恋人的身旁。两位女主角,一位就是著名歌曲《雪尔薇亚伊何人》的歌中人,一位是莎士比亚笔下第一个女扮男装的勇敢女性。本剧中还有两个富于英国乡土味的情节:一是丑角朗斯和他的小狗;一是类似罗宾汉的一伙绿林强盗。这使本剧有了自己的特色,因为本来求婚者角逐的故事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喜剧中一个共同的主旋律,易于雷同。莎士比亚年轻志高,在本剧中作了一些突破性的尝试,从中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日后大加发挥的一些奇思妙想的最初酝酿。《爱的徒劳》喜剧往往经不起岁月消磨,这就是为什么本剧发表一个多世纪后,诗人蒲柏编辑莎翁剧作集时把其中大段台词打入了脚注的冷宫。在他看来,从斯特拉特福镇走出来的农村诗人并不懂得真正的幽默。笑话更是经不起翻译,尤其是依靠谐音的双关语,这就是为什么每逢我们遇到这类插科打诨就难免要忆起语言大师约翰逊的议论:“一个双关语,不论其如何贫乏无味,都令莎士比亚欢欣,甚至使他置情理于不顾而恣情追逐。对于他,双关语即是倾国倾城的埃及艳后,为了她丢了江山也心甘情愿”。 同时,此剧又处处充满勃勃生机。风流倜傥的青年贵族与美丽俏皮的女宾们的调笑;乡村里的冬烘先生、糊涂巡警、傻气大姐间那些莫名其妙的纠葛,读来令人喜笑颜开,只觉得春风拂面。人物虽然类型化,但那颜色是浓烈的,个个鲜亮活泼,总叫人联想到英国漫画家笔下的众生相。情节固然简陋,又缺乏心理动机和细节描写,但剧中不乏极具戏剧效果的点睛场面,这些场面在历代及各国的演出中总是最受称道。 这是一出极其风格化的剧作。我们在后世的轻歌剧中还能见到它的流风遗韵。对于喜剧,坚持要求它缜密、细致和深刻,有时是十分败兴的。
-
周作人文类编周作人著;钟叔河编二、十卷共收文二千九百五十四篇,包括:1.周氏自编文集二十八种(书目附后)所收文约一千二百篇(重复收入者以一篇计);2.周氏已编成未及出版的《木片集》和《饭后随笔》所收文四百馀篇;3.集外文和未刊稿一千三百馀篇。三、各卷均以所收篇名之一作为书名,十卷书名及分类主题范围如下:1.《中国气味》(思想·社会·时事)2.《千百年眼》(国史·国粹·国民)3.《本色》 (文学·文章·文化)4.《人与虫》 (自然·科教·文明)5.《上下身》 (性学·儿童·妇女)6.《花煞》 (乡土·民俗·鬼神)7.《日本管窥》 (日本·日文·日人)8.《希腊之馀光》 (希腊·西洋·翻译)9.《夜读的境界》 (生活·写作·语文)10.《八十心情》 (自叙·怀人·记事)四、每卷按文章内容分为若干辑,每辑分若干组,详见各该卷前的“本卷说明”。同一组的文章,依写作(发表)时间先后排列。属于补充、续说、改写性质的文字,则作为附文,直接排于有关文章之后。五、所收文章,除了文学性的散文随笔外,还包括学术文、序跋文、演讲辞、应用文、儿童文学作品等,但以单篇文章为限。整本的专著不收。公务性质的文字和讲辞也不收。书信、日记凡曾入文集公开发表,及虽未发表而特具文学或史料价值者,亦予收入。六、翻译作品只收单篇散文,小说、戏剧等不收,整本的散文译作(如《枕草子》《如梦记》等)亦不收。七、文章均保持完整,绝不割裂删节;间有涉及其他主题,或成段转引别篇文字者,皆加脚注或编者按语说明。唯有《我的杂学》《十堂笔谈》等几篇,因属综述性质,本来分有章节,则将其各节视为独立的各篇,分别编入有关各卷,原章节无题目者并酌加标题,以符“类编”之义。八、每篇文章,均注明最初发表于何时何处(报纸注明年、月、日,期刊注明年、月、期数,图书注明初版年份、出版者)及所用署名,未曾发表者注明为未刊稿,集外文注明“未收入自编文集”,集内文分别注明收入何集。九、文末原来注明了写作时间地点的,一仍其旧;附记、补记等,也一仍其旧;其未注明者从阙。十、文章均尽可能作了校勘,校记以尾注形式排在各篇后面。据不同版本(包括报纸、期刊)对校所改正的错字不出校记。无别本可校,及引文一时无从觅得原书,由编者校改之处,则一律注明原刊(原稿)作某某,今改作某某,以明责任。十一、作者原注,本来著于文中者,除译文《希腊神话诸神世系》一篇情况特殊外,一律移作尾注,仍标明为作者(译者)原注,以示区别。十二、周氏文章中引文极多,为使读时醒目,已将较为长段的引文用另种字体排印,与此有关的分段、标点因此略有变通,特此说明。十三、类编十卷,均可单行,故卷前一律赘以“弁言”和“全编凡例”,非敢故为重复。十四、编辑工作,历时十载,补遗辑佚,力求其全,唯能力有限,犹恐漏阙,恳求海内外同志继续提供,以便再版时加入,裨能更臻完善。
-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撰;汤志钧导读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比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原著是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导读为鞭辟入里的精赅之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也许是本丛书有别于坊间同类丛书不可替代的特点而弥足珍藏。汉人将庋藏要籍的馆阁比作道家蓬莱山,有“汉家石渠阁,老氏蓬莱山”之称,后世遂称藏书阁为“蓬莱阁”,因借取而为本丛书名。
-
楚辞与上古历史文化研究江林昌著《楚辞》研究早已是一门显学,近些年尤其很“热”。据汤炳正先生说:“从1977年以来,《楚辞》研究中出版专著已逾百部,在海内外种类报刊上发表论文已逾两千篇。《楚辞》研究的历史非常之远,汉代学者已经给它作注,但就屈书抉微发覆,揭露出前所未知的历史事实的,却是王国维。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又促进了他提出影响深远的“二重证据法”。有关这一点的情况,值得我们在这里作一回顾。
-
马克·吐温幽默作品集(美)马克·吐温(Mark Twain)著;文楚安译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0)是美国幽默大师、大小说家。无论从其作品的地道的“美国味”来看,还是以其幽默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而论,他都是一位代表美国的伟大作家。海明威曾以这样一句话概述他的地位:“(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我们的文学的最佳典范,所有的美国作品都源于此,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马克·吐温的作品熔幽默与讽刺为一炉,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悟,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笑的杰作,又是悲天悯人的严肃的“警世恒言”。本书选译了他的《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等二十五篇经典性中短篇小说,足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本书所选的《竞选州长》被多国选入大中学教材,所选的《百万英镑》被拍成同名电影后同样被奉为经典。
-
冰心译文集冰心译译林出版社要出版我的译文全集,我十分感谢。这本《译文集》的编选工作,我请我的二女婿陈恕来做。一九二三年我在美国念研究生的时候,我硕士论文的题目是《李易安女士词的翻译和编辑》,论文中李易安(李清照)的二十五首词就是我最早的中译英习作。我从英文译成中文的第一本著作是纪伯伦的诗集《先知》(The Prophet, 1923)。这本书是我在一九二七年冬在一位美国朋友处读到的,那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和流利的文词,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又把它重读了一遍,觉得实在有翻译价值,于是我着手翻译了。这本译著从一九三○年四月十八日起,陆续在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上连载,后来因副刊半途停办而中断。该书于一九三一年九月由上海《新月社》出版。我翻译的纪伯伦的另一部诗集是《沙与沫》(Sand and Foam, 1926),部分译文先刊载在一九六一年一月号《世界文学》上,一九八二年七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将我以前译的《先知》和《沙与沫》合集出版。一九五○年我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还翻译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献歌》(Jitanjali: Song of Offerings, 1912)和《园丁集》(The Gardener, 1913)。这些著作都是作者用英文写的,而不是经过别人翻译成英语的,这样我才有把握了解作者的原意,从而译起来在“信”字上,我自己可以负责,我从来不敢重译。我翻译的作品大部分是我喜欢的,我最喜欢泰戈尔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这本诗和《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充满了诗情画意。泰戈尔的《飞鸟集》对我早期的诗歌创作就产生过影响。除了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外,我还翻译了一些其他的诗文,也有是重译的,那是给我的任务。我只好从英文中译过来,但我也尽了努力。我翻译的其他作品有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的《马亨德拉诗抄》,马耳他总统布蒂吉格的诗集《燃灯者》(The Lamplighter, 1977)等。我想这些翻译作品都起到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好的作用。我希望青少年们,好好地学习本国语言,再好好地学习一两种外国语言,把促进中外交流的翻译工作担负起来。
-
文学的故事(美)约翰·玛西(John Macy)著;临湖,朱渊译我们是否应该把阅读时间都贡献给纯粹伟大的经典作家的作品,并把这视为一种道德义务?作者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否定的回答。在他看来,文学的目的是带给读者审美的愉悦。每个人应当依照各自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阅读。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他们要知道的不是文学家们说些什么,而是历史上有国什么样的文学家。本书给出的不是文学的历史,而是文学框架的历史。
-
胡适学术文集胡适著;姜义华主编;章清,吴根樑编文言文统治中国文学的历史是那样的漫长,然而经历了1915年前后发端的新文学运动,在数年之间,竟然在白话文面前全面败阵。其中胡适的力量不可谓不伟大,他的文字在今天看来,除了具有史学上的价值,也仍然具有不可抹煞的智慧之光。
-
批评旅途(美)莫瑞·克里格(Murray Krieger)著;李自修等译批评理论的产生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60年代以来,西方进入了所谓的后期资本主义,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跨国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之后的时期或后代时期。知识分子在经历了60年代的动荡、追求和幻灭之后,对社会采取批判的审视态度。他们发现,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文学艺术,出现了种种充满矛盾和悖论的现象,例如跨国公司的兴起,大众文化的流行,公民社会的衰微,消费意识的蔓延,信息爆炸,传统断裂,个人主体性的丧失,电脑空间和视觉形象的扩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