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法律实证研究的兴起与分化陈柏峰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为庆祝建所60周年,特出版丛书“《法学研究》专题选辑”(丛书主编为李林、陈甦),以专题形式汇编建所以来发表在《法学研究》上的在理论上学术水平较高、在实践上对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有一定影响的文章,再由主编撰写两万字左右的“导论”放置文章之前,系统梳理本专题多年来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脉络。本丛书拟出版15本。本书为该丛书之一本。伴随着法学研究话题和领域的多元化,法学研究方法也日益多元,实证研究是其中重要的“一元”。本书关注的问题是,法律实证研究在中国兴起和分化的过程和样态,并追寻背后的背景、原因和逻辑。全书辑选了《法学研究》期刊的代表性论文19篇。除辑选的期刊论文外,编者撰写了2万字的“导论”,系统梳理了法律实证研究兴起和分化的样态和逻辑,总结归纳了法律实证研究兴起和分化的学术逻辑,呈现了法学界在法律实证研究方面的努力。
-
师说 遇见华理70年钱嫦萍 主编七秩华理,正风华而无惑。本书是华理教师的口述史。书中,老中青三代教师娓娓道来,讲述一段人生,感怀一段岁月。这是他们见证学校七十年发展变迁的历史档案;这是他们在传承和发扬中凝铸的师道风范!这本口述史令华理的校史更加厚重,令学校的精神更加坚定,令师生的情谊更加源远流长。
-
水浒争鸣 第19辑石麟,张鹏飞,浦玉生水浒争鸣第十九辑的四十多篇文章,对《水浒传》以及水浒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其中主要论述了以下问题:《水浒传》的成书、版本,《水浒传》的本事与本旨问题,《水浒传》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问题,《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分析,“水浒”研究的回望、地域文化及其他。全书力图从文献的、文学的、文化的多层面出发,对《水浒传》进行系统化研究。这种研究,既是点面结合的,又是纵横交错的,能够让读者更为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水浒传》这一文学巨著。
-
新城《王氏世谱》整理研究魏恒远 编著本书为“齐鲁先贤家谱整理研究”丛书之一。以王象晋、王士禛为代表的新城王氏是齐鲁地区有名的氏族,在明清时期的政坛及文坛上产生过重要影响。《新城整理研究》一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王氏世谱》整理研究,对乾隆《新城王氏世谱》进行标点、校注;下编为与新城王氏有关的文献辑录,收集了大量有关新城王氏的诗文篇章,对于了解新城王氏家族有所帮助,也有助于研究王氏家族人物及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王氏家族文化等。
-
名校解码 中学卷陶继新收入《名校解码(中学卷)》这本书的12所学校,均系全国极有影响力的一流中学名校,其中既有具有百年辉煌历史,又在继承与创新并驾齐驱中取得更大成功的苏州一中、天津耀华中学、泉州五中等,也有以前名不见经传现在却响彻全国的精英中学、衡水中学、历城二中、271教育集团、杜郎口中学等。而铸造名校辉煌的李金池、郗会锁、赵丰平、李新生、孙先亮等校长,也已闻名遐迩并登临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一流名校长的殿堂。本书作者陶继新既是著名文化学者与教育专家,又是全国教育报道的一流记者,他通过深入采访,以行云流水、趣意盎然而又不时摇曳着理性光芒的语言,揭示了这些名校和名校长取得巨大成功的内在规律。读者走进书中,既可以领略名校和名校长以及师生们的万千精神风景,又可以在“学而时习之”中各取所需,“拿来”为我所用,让已系名校者创造更大辉煌,使原本薄弱学校绝地突围乃至进军到全国名校之列。
-
支架式教学叶建松支架式教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于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提出。“支架”在教学中可以理解为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而提供的一种起辅助与支撑作用的概念框架。本书稿在充分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着眼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真实课堂,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案例分析,总结提炼了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支架类型、基本步骤、主要策略、文体路径等,以期给一线语文教师给予较高的借鉴价值并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尝试和运用,从而引导学生走向学习的深入,思维的发展,达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探索李帆中共中央提出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既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制度支撑与动力驱动,也从侧面凸显了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紧要性。本书聚焦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厘清了社会治理的相关概念;明确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时代性;阐释了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研究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载体、动力、保障和目标。为市域社会治理理论的发展完善积累素材,为相关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
为权利而斗争鲁道夫·冯·耶林,刘权耶林一生的思想正如他的作品一样可以分成几个阶段:从历史法学派的捍卫者,到概念法学的追随者,再到利益法学的开拓者。耶林的法学作品中有三部特别引人注目:《罗马法的精神》、《为权利而斗争》和《法律目的论》,它们标志着耶林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本版译著以1913年德文版本译制而成,1913年版本在少数段落与注释上有增删,增加了标题、说明性注释与附录。《为权利而斗争》德文原著用空行隔开,区分为六大部分。为了便于阅读,便于读者快速把握不同部分的核心思想,译者将译文分为六章,并根据内容提炼了6个中文标题。此外,在原著32个注释的基础上,增加了6个说明性注释。在译文后,还增加了2个附录,一个是耶林1872年在维也纳的离职演讲稿,另一个是耶林的生平及思想简介。因而,重译本的内容和其他版本不同。本版更倾向于汉语阅读习惯,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
论犯罪与刑罚切萨雷·贝卡里亚,钟书峰《论犯罪与刑罚》是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贝卡里亚创作的法学著作,1764年首次出版。《论犯罪与刑罚》揭露了旧的刑事司法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法制度所确立的刑法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原则,首次阐述了为现代世界各国共同奉行的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思想。《论犯罪与刑罚》明晰而系统地论述犯罪与刑罚问题,在刑法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的刑事法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
牡丹之辉雷米·马修没有人会质疑这一点:二十一世纪是属于中国的。牡丹——中国之象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光彩夺目。然而,我们不理解中国,因为我们不懂得倾听中国,我们不了解中国。遥远的中国依然是一个神秘的国家。在这部著作里,雷米·马修思维敏锐,一方面引导我们修正我们对中央帝国的见解与“恐惧”,另一方面将中国思想的密码讲解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中国不是一个威胁,也不是解决我们当今困难的他山之石。这一点可以从中国历史文化中看出来——其历史文化深受儒家和道家哲学影响。中国与西方犹太-基督教世界截然不同,她不打算将真理强加给全世界,她感兴趣的是道,是达成目标的方法。不,中国人既不“狡诈”,也不“冷漠”,她只是培养了礼貌、谦逊这些基本品质,努力在一个“知廉耻的社会”中不丢脸面。是的,中国一直在变化,并且向全世界开放。不管是在经济、政治层面上,还是在财务、文化层面上,中国都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牡丹之辉》灵巧细致地向我们阐明了中华文明的根基,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华文明的精髓,消除了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误解。总而言之,或许我们最终都会爱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