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现代与传统贺仲明暂缺简介...
-
孔庆东解读鲁迅小说套装孔庆东“孔庆东解读鲁迅小说”系列以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多年来讲授“鲁迅小说研究”的课堂记录为底本,将场场爆满的孔庆东北大课堂向大众敞开。作者对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的所有作品逐段细读,读者评论“逐句逐字细读的‘笨’方法,不玩玄虚的理论预设,直面文本,但又不是简单的审美化阅读,而是透过文本看到鲁迅这个人。” 虽为解读,作者也从鲁迅文字出发,评身边事、当时事,或带我们了解语言使用的流变、地方风俗、社会状况,兴味盎然,无所不包。丛书 一本《散论》则别具一格地讲述了鲁迅生平、个性,小说的元文学意义、意象、语言特色等,通过几堂课,把鲁迅讲透,把鲁迅小说贯通。
-
托马斯·曼《魔山》的空间美学研究黄兰花托马斯·曼是德国著名作家,《魔山》是他的代表作,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的成长小说之一,被辛克莱·刘易斯评为“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它一反传统以主人公线性时间发展的成长模式,在高山疗养院独特的空间体验中开启主人公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成长之路。根植于当时的思想语境,托马斯·曼以独特的空间敏感性、独到的观察视角和独具一格的文学创作,在《魔山》中呈现大量风格迥异的空间形态,其中包含着个体在空间中细微而多样的感官体验和情感认知,由此形成了托马斯·曼既关注个体存在与精神状况,又充满审美和文化批判的现代空间美学。
-
汉魏六朝河陇文学系年丁宏武本书对汉高祖元年(前206)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之间的河陇作家作品进行全面考察和系统梳理,形成一部以年为纲、以人为目,前后近八百年的河陇地域文学编年史。正文分上、中、下三卷,主要编录对河陇作家产生重要影响的政治事件、学术思潮、文学活动,以及河陇作家的行迹和相关作品系年。本书立足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需要,力求客观呈现汉魏六朝河陇地域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和多元色彩,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中国古代西部文学研究的领域和空间。
-
西途东归章永乐章永乐以法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领域研究见长,他这些年来为在国内出版的、具有学术范式意义的著名法学、政治学和历史学著作,比如奈格里和哈特的《帝国》《诸众》《大同世界》,孔飞力的《现代中国的国家起源》,施特劳斯的《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汪晖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黄兴涛的《重塑中华》,苏力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等等所作的书评,每一篇都引起了学界极大的关注、传播和讨论,本书是作者这些年来上述书评的结集,分成“历史推迟终结?”“异域的穿越者””过去之未来“”概念的刀锋“四编重撰。《西途东归:朝向中国道路的思想突围》是章永乐继《旧邦新造:1911-1917》《万国竞争: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的衰变》《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近代空间政治》之后的第四本独著专著,以其十多年内撰写的二十多万字的学术书评,纪录了从一个“留学运动”的见证者到“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者的思想足迹。这些书评具有鲜明的“中国道路”自觉,分析和评论了从安东尼奥·奈格里与迈克尔·哈特、弗朗西斯·福山、孔飞力、列奥·施特劳斯、约翰·麦考米克、伊万·克拉斯特耶夫、哈罗德·伯尔曼、络德睦、汪晖、黄兴涛、苏力、贝淡宁、王绍光、欧树军等一系列中外学者的著作,是对学术书评这一文体的新探索,更是对一系列解释中国与世界的理论与叙事模式的审视与解剖,具有学术史反思的意义。
-
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清】曹雪芹 著,脂砚斋 评点《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红楼梦》在流传过程中又分为脂批抄本系统与刻印本系统,其中脂批抄本系统因其更接近作品原貌,更受人重视。《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正文与脂砚斋批语(含其他评语),以清乾隆甲戌(1754 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为底本;缺失各回,用清乾隆庚辰秋月(1760 年)脂砚斋评本补齐。其中,原书所缺第六十四回、六十七回全文,以及第六十八回的一段文字,另以清蒙古王府本文字补入。《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有助于帮助读者了解《红楼梦》原稿面貌,并对80回后情节有所提示,是学习研究《红楼梦》的良好版本。
-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续刊 第六卷王承略,刘心明《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续刊》在《萃编》的基础上,对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之作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编纂整理。《续编》与《萃编》合为一体,就能基本摸清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典籍的家底,梳理中国历代学术思想发展的源流,显示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展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以求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总结与传承,有助于揭示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和走向,有助于发现、确立和展开一系列文化创新的研究领域。本书为第六卷,收录清人顾櫰三纂辑《补后汉书艺文志》。
-
大数据时代社情民意研究与应用贾志科,梁永生本书从社情民意调查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谈起,对社情民意研究进行了概述,主要介绍了社情民意数据收集与分析、社情民意信息撰写规范等基本内容,并基于实际部门的工作分析了社情民意的具体应用,指出了社情民意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设原则、路径和未来趋势,并分析了当社情民意上升为舆情后的政府应急管理,明确了社情民意在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中发挥的作用,最后阐述了社情民意作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纽带的重要地位。
-
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法律机制研究韩清怀本书主要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首先对与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有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然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发展变迁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与分析。第二章,主要对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法理、农村集体土地外生性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内生性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进行了考察研究。 第三章,主要研究土地管理法、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中有关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制度内容。第四章,主要考察研究了美国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密切相关的土地发展制度、应用情况及其理论问题。第五章,主要研究有关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司法判例。第六章,主要研究如何完善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提出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框架下性立法建议。
-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刑事辩护问题研究常铮本书系樊崇义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研究”(批准号:20ZDA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本书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辩护问题为研究主题,一是本书聚焦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刑事辩护问题进行“微创式”的深度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从规范刑法学的维度,勾勒了一个初步的理论图景,初步形塑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刑事辩护问题的基本框架、理论线条、逻辑主线以及建构要领等,也将发挥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二是从刑法知识转型的多重维度,尝试有效解构并塑造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刑事辩护问题的未来图景,具有非常凸显的理论奠基意义。本书以动态的渐进路径为切入,有序渗透到刑法学研究的有效维度,展开了有的放矢的研究。本书对于更好地了解人权保障视野下的中国特色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及其历史缘起、实践成果以及新的发展、完善等,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三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集互动,本书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以刑事辩护为切入和归属,以开启针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另一新领域的观察、思考、应对,在动态的平衡中,既阐明了理论研究的主旨,也竭力回应司法实践的真问题,通过类型化思维、司法功能导向等方式,对当前突出的司法议题作出针对性、具体性的回答或回应,具有非常显著的司法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