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文化研究陶东风,周宪《文化研究》集刊创刊于2000年,至今已出版50期,是 文化研究领域唯一连续出版的大型集刊。该刊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院联合主办,陶东风教授、周宪教授轮流担任执行主编,胡疆锋教授、周计武教授担任副主编。该刊从2008年开始连续入选CSSCI来源集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文化研究》主要以专题形式刊发论文,常设的栏目有记忆研究、空间研究、艺术学研究、听觉文化研究、跨文化形象学研究等,深度参与推动了相关研究在中国的落地和推进。本辑是《文化研究》第52辑,内容包括侦探小说研究、性别与消费、新媒体文化研究、创伤记忆研究、电影研究及其他论文。
-
云南民间经籍的文化传播研究宋野草本书是一部探讨云南民间经籍文化传播的著作,收入“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学术文库”。该文库是2020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建设项目——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博士点建设项目的子项目。云南民间经籍作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载体,在传播过程中促进文化认同,在文化的活态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历史角色。作者主要运用哲学、传播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通过文献梳理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内容、分类、传播等问题,有助于社会学学科建设及对民间文化的研究。
-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改革研究任红梅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产出水平提升,相应地带来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供给总量规模扩张的低效运行,供给结构“软”“硬”失衡困境和供给效能的边际收益递减困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和缺乏对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的有效把握,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难以激发、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政治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价值分离,供给主体条块化分散难以形成不同供给主体之间的协同供给加剧供需偏离。构建网络化供给机制,发挥多元供给主体优势,实行供给模式创新,供给决策的公共选择机制以及满意度主导的绩效评价机制,多种机制共同运作,矫正供需偏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改革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拓宽多种资金来源渠道,夯实人才支撑,加强审计监督等。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优势,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战略,以需求导向实现精准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供给,激发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两个中心”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作用,弥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短板,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
-
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刘影,关涛,刘明宇本书为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学与研究论文集,收录了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及少量在读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的年度科研成果。本书立足课程建设改革,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涉及语言学、翻译学、文化文学研究学、教学研究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通过对外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探索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英语、法律、商务等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书对大学外国语专业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优化特色学科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作用。
-
不主于经张永路 著本书以《国语》为切入点,通过对《国语》学史的梳理来呈现经学史的演变历程。作为一部经学序列中的边缘文献,《国语》是观察经学边界变动演化的浮标。因此,本书将《国语》置于经学史发展的宏大背景中,通过梳理《国语》在经学史演变过程中各个重要节点的不同境遇,特别是历代学者对《国语》不同的认知定位,寻找《国语》在经学史中的变动轨迹,并探求这种认知差异背后的经学史演变根源,以此确定历代经学的边界,进一步归结出经学史演变的内在机理,从而把握整个经学史的发展脉络。
-
行政协议的理论与实践卞修全随着法治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行政协议当事人的诉辩也不断迫使法院明确对于行政协议的态度,2019年关于行政协议司法解释的出台是行政协议司法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司法机关对行政协议诉讼的较为全面的回应。但对于行政协议的缔结、履行、变更、解除等全过程仍缺少系统的全面的体系化理论研究,这还远不能满足立法以及时间的需要。有鉴于此,本书在回顾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行政执法实践与司法实践,对行政协议的概念、特征、分类、订立、履行及纠纷解决展开讨论,以期对理论与实践有所裨益。
-
虚拟经济有限发展法学理论总说胡光志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虚拟经济运行安全法律保障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是整个课题研究和整个课题系列丛书的总导引图。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以当代市场经济已经形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二元格局为背景,根据虚拟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法律的运行规律,总结我国长期的金融调控和监管经验,结合我国当下的金融政策及其发展趋势,主张我国虚拟经济立法应当在促进虚拟经济发展的同时,以预防与克服其负面效应、保障其运行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将虚拟经济的发展置于法律约束下的安全范围之内运行,进而保障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
互联网时代的财产概念及刑法适用张弛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在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亦对传统的“财产”概念形成巨大冲击,由此带来法律适用方面的聚讼与难题。本书从财产概念的历史流变入手,对互联网背景下涌现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财产进行梳理和归纳,依次对电子资金、电子权利凭证、大数据财产和虚拟财产的财产性以及相关的刑法适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准确把握“财产”概念的时代内涵、正确处理涉新型财产犯罪案件提供理论助益与实践指引。
-
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张涛本书不仅对不同国家的具体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进行比较,而且对其制度演进和法理理论进行比较,创建了保障性住房的法理理论。这为本书在方法创新和内容上的独特性提供了保障。本书内容包含两大部分:一是在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的法理理论构建方面,二是在具体的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比较方面。本书对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
民事司法改革的中国范式王德新,安秀伟20世纪70年代欧美学者基于其民事司法的实践困境,提炼出了“接近正义”(Access to Justice)的民事司法改革理论,随即成为欧美各国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构成了其民事司法改革理念的主轴并延续至今。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民事司法改革也大规模展开。改革沿着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和民事诉讼领域的“庭审方式改革—审判方式改革—审判制度改革—诉讼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两条主线,最终在“司法体制和司法制度改革”领域形成汇聚效应。如果说欧美民事司法改革的主题是“接近正义”,当代中国的民事司法改革主题则是“司法为民”,本书在深刻挖掘中国“司法为民”改革理论内涵的同时,围绕11个改革主题展开场景分析,通过研究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事司法改革的时代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