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巴黎协定》遵约机制背景下中国减排政策协同研究魏庆坡《巴黎协定》开启了“成员国驱动”的国际气候治理模式,“自下而上”的自主贡献 “自上而下”的定期盘点对遵约机制提出了挑战。本书以全球气候治理新形势下《巴黎协定》促进实施和推动遵约机制的构建为研究对象,对《巴黎协定》第13条透明度框架、第14条全球盘点和第15条遵约机制进行分析,基于保障协定履行的有效性、促进性和透明性,结合“自主贡献 定期盘点”特点以及中国的立场关切,对实施和遵约机制从法律视角进行分析,并为中国参与谈判提出建议与方案。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考虑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实际,从碳交易市场与其他环境政策工具的协同与整合角度提出中国实施路径。
-
医疗损害救济法唐超医患关系紧张,根源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同行监督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办法,故而,从国际经验看,自我规制构成医疗行业规制的鲜明特征。表现在医事法上,即通过授权立法或委托立法,赋予行业协会规范创制权,行业协会的规则比形式意义上的法律更重要。中国的医患关系法,重心向来在纠纷解决和事后救济,由于避开了信息不对称这个症结,故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医患关系的品质。依照国务院“完善多方监管机制”的医改精神,中国医患关系法应重视对行业自我规制这个维度的研究,借鉴比较法经验,探索合乎中国情况的医疗行业自我规制法律框架。中国的医事法研究,和发展较为成熟的传统部门法学相比,还有很大距离,症结就在于基础理论准备不足,比较多的是碎片化的研究,还有对法律条文比较表面的解释。本书打算详细考察同业自我规制理论,应用到医疗行业的法律规制上,搭建起医事法的理论体系。
-
法制现代化转型与法律意识问题研究金星暂缺简介...
-
通往恢复健康和停止犯罪之路大卫·贝斯特,任建通,李亚西,王颖本书研究了希望的社会传染作用,以及它是如何在最不可能的环境和情况下孕育而生的过程。基于优势的视角,作者将这些行为置于其生态环境中进行研究,关注点从缺陷转为优势的可能性。作者认为,在社区一级,这样的转变过程可能具有社会传染。从人与社区对立到人融入社区这一过程,与人的个性或性格相关,也与社区环境息息相关,并且社区环境可以进行改变,以开始和加速这一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作者探讨了一系列催化思想(如恢复资本、恢复的社会认同模型、恢复景观)和社区一级的干预策略(基于优势的社区发展),并且通过相关个案的行动研究检验这些想法和方法。本书着眼于社会组织和社区建设,通过构建知识库的方法,提出了社区资本概念模型及其与个人和社会资本的关系,构建了基于社区联系和社区资本的重返社会模式。
-
国家在全球海洋治理规则塑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刘钊虽然中外学者对“全球治理”“全球海洋治理”单独领域的研究都比较丰富,但对它们与主权之间关系的研究尚不充分。尤其对作为全球海洋治理核心要素之一的全球海洋治理规则与主权之间的关系研究尚有空白。针对以上研究现状和空白,本书开展了如下研究。 本书以全球海洋治理秩序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为研究对象,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全球海洋治理规则从无到有的历史发展脉络,剖析了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参与国际事务时所发挥的作用及所处的地位,特别是通过对 BBNJ 协定缔结过程中国家发挥作用的表征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国家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中作用方式的变化规律,进而对全球治理的未来走向进行展望。
-
现代国家成长的法理要素与法律体系的中国观潘伟杰面对秩序供给与有效治理的诉求,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都必须解决现代国家成长的法理要素构建与现代法律体系发展的问题:现代国家建构的正当性与国家治理的现代性如何在法理上表现?如何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增强社会成员对现代立宪国家的认同和对规则之治的接受程度?本书以法理要素和法律体系这两个核心概念为切入点,深入地总结、分析和把握现代国家的法理要素在当代中国社会成长中的历史经验、模式选择和发展方向,意在揭示符合现代国家成长方向的当代中国秩序体系的形成、发展与革新背后的法理逻辑,确立一种不同于自由主义国家观的现代国家的初始定义,重构现代国家的法理基础。
-
陕西青少年权益保障十年观察褚宸舸本书贴近新时代维护青少年权益的制度实践,采用实证方法,聚焦陕西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全景式地展现了作者近十年主持、参与的省级相关调研工作,具有创新性、应用性和学术性。研究涉及未成年人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青少年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政治权利、青少年发展及其保障等主题。
-
法学研究的多学科视角余地本书从政治学、逻辑学、修辞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探究具有代表性的法学问题,由之形成法学研究的多学科维度。实现了法学研究方法的重构与整合,在学理上基于不同学科落足的学科思维与法学思维的异同比较,为法学方法论的探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实现了法学方法的创新;在实践上通过对多元学科视角的呈现,推动了立法实践和司法实践对人类世界的身心关系、群已关系、天人关系的全面观照,实现立法与司法的形式合法性与实质正当性。 内容大体分为五个部分: 一、法学研究的政治学视角 二、法学研究的逻辑学视角 三、法学研究的修辞学视角 四、法学研究的心理学视角 五、总结:法学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第一部分旨在通过研究公民德性对法治建设的推进、党内法规与国家法的关系以及围绕国际安全的制定问题,实现法学研究的政治学视角的呈现; 第二部分旨在梳理吴家麟的法律逻辑思想并对之形成了相应评价、梳理新型权利和司法拟制的关系、探究如何重构科学证据的认证观念,实现法学研究的逻辑学视角的呈现; 第三部分旨在探究新型冠状病毒防疫制度宣传的诗性因子,梳理法律条文中的“视为”一词,并从“视为”规范入手探究法的修辞意义,实现法学研究的修辞学视角的呈现; 第四部分旨在通过研究对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刑罚中的军训营项目的引入以及司法功用视角下的“法感情”在司法场域中的体现,实现法学研究的心理学视角的呈现。 第五部分旨在结合对第十六届全国法律方法论坛的述评以及对社会科学方法体系的法学意义的提炼总结法学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
保险法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胡鹏,方乐保险是人类社会转移和分散风险的成熟工具,马克思曾言:“保险是最精巧的社会稳定器”,足可见,保险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保险的现代化需要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目前我国保险法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业界对保险法学术研究的需求很大,亟需科研成果的挖掘与产出。 为此,编者广泛邀集李伟群教授门下博士或者硕士毕业有保险法专长的青年学者及实务界人士,就各自熟悉的领域撰写学术论文,一则为创新和深化保险法理论、不断探索保险法律的实践问题,二则是为李伟群教授六十华诞送上诚挚的祝福,以感念李教授对李门弟子的殷殷教诲与不懈培养。编者期望以此书为中国保险法的前进尽一份绵薄之力,也为在中国保险法治建设中前仆后继、孜孜不倦的一众学人留下些许历史印记
-
义素分析与刑法解释胡先锋本书是一部从汉语语义学角度研究、深化刑法解释的著作,主要是借助义素分析理论、语义场理论等对刑法解释加以完善、整合。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刑法的义项与释义模式、第2章语义场与义素分析法、第3章刑法语义中的共同义素与区别义素、第4章刑法语义场与解释循环、第5章刑法学者使用的义素分析法、第6章义素分析与词典义、第7章义素增删与偷换、第8章定量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