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写作/翻译
-
外企白领应用英语写作邓长慧 编著《外企白领应用英语写作》是作者继我社畅销书《外企白领应用英语》和《外企白领应用英语口语》之后,应广大读者要求推出的最新力作。本书结合外企的实际工作特点,着眼于涉及外企业务往来的各种应用文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详解和举例,是外企白领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必备图书。
-
剑桥实境英语·写作3(英)高尔 编著“剑桥实境英语”系列丛书(Cambridge Real English Skills)由新东方自剑桥大学出版社独家引进出版,是一套针对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提高教程。本丛书共12册,分为初级、中级、中高级和高级四个级别,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听、说、读、写材料。每单元按主题分类,基本涵盖了工作、生活、学习、旅游等日常情景,每个情景真实再现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的生活,旨在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全面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本丛书实用性强、覆盖面广、题材丰富、图文并茂,可帮助英语学习者丰富英语知识,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良好的语言感觉,训练正确的思维方式,适合于学生自学或课堂教学。
-
借鉴与批判李龙泉 著《借鉴与批判:解构主义翻译观专题研究》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解构主义翻译观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剖析,阐明它是西方主观唯心主义与东方犹太民族文化特性相结合的产物,其优点是彻底的批判精神、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有效的阅读方法,其缺陷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立论与体系背离,以偏概全走极端;指出我国译学理论的构建、发展之路应当是以外译中和中译外实践为基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导的翻译研究之路。
-
剑桥实境英语·写作4(英)哈因斯 编著“剑桥实境英语”系列丛书(Cambridge Real English Skills)由新东方自剑桥大学出版社独家引进出版,是一套针对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提高教程。本丛书共12册,分为初级、中级、中高级和高级四个级别,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听、说、读、写材料。每单元按主题分类,基本涵盖了工作、生活、学习、旅游等日常情景,每个情景真实再现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的生活,旨在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全面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本丛书实用性强、覆盖面广、题材丰富、图文并茂,可帮助英语学习者丰富英语知识,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良好的语言感觉,训练正确的思维方式,适合于学生自学或课堂教学。
-
英语学术论文及留学文书写作李丽君 主编《英语学术论文及留学文书写作》的设计主要涵盖了两个板块。英语学术论文写作部分全方位地分析和展示了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技巧与诀窍,从论文选题、确定主题句、草拟大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记笔记的有效方法、论文初稿的撰写与修订、论文完稿等方面详尽地讲解了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各个必要环节。留学文书写作部分介绍了个人陈述、研究计划、简历等主要留学文书的写作,更搜集了近年成功申请国外各类知名院校的申请信,并从其结构设计、语言选择等方面给出了详尽的分析和归纳。同时,《英语学术论文及留学文书写作》同样适用于前往英语国家进修或学习的职业人士阅读借鉴。
-
汉英翻译与跨语认知刘华文 著本书第一章论述了不同的语言意义观念在对翻译的认识上的差异。语言的客观主义观念把意义看作存在于语言之外的客观实体,那么翻译则是在目的语中找到源语中的语言符号的客观指涉物。这种意义观只适用于部分语言符号的意义的跨语表述,而大部分的意义产生是非客观性的、甚至是语言使用者临时建构起来的。翻译其实也是一个跨语意义建构过程。但是这个建构过程也不纯粹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结构性关联,或者是所谓的结构主义所倡导的横组合(syntagmatic)和纵聚合(paradigmatic)关系的一种跨语组建。其实,翻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认知结构对同一个意义的概念化呈现,比如图形与背景、视角选取、具体与抽象等的调整。这种跨语的意义重构方式将翻译者视作进行概念化处理(conceptualization)的主体,他或她所实施的即为两种语言间的认知结构的跨语转换,也就是本书所考察和研究的对象。本书第二章从实际的译例分析出发,论述了汉英语际转换的翻译者在翻译中所体现的认知能力。在言语行为中,行为的主体不会纯粹客观地呈现所要表述的对象,一般会在表述之前先对表述对象予以认知加工处理,体现出一定的认知能力。同样,经过对原文和译文对比,译文的认知结构会不同于原文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差异即是翻译主体实施自身的认知能力带来的结果。翻译主体的认知能力体现在其在翻译过程中从情景还原度、前景和背景的选择、叙述视角、抽象度和具体度等认知结构的跨语调整能力。翻译者不会一味地继承原文的认知概念结构,而是根据译入语的认知结构要求,甚至是译者自身的认知识解方式在翻译过程中实施。接下来的第三章主要就原文中的词汇范畴及其在译文中的对应范畴予以对比研究。根据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理论,原文和译文中的对应范畴可以属于同一个范畴家族,它们之间的认知性对等关系的建立并不一定就是基于它们之间的本质相同,只要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关系就可以把它们对应起来,而原文范畴朝译文范畴的转化即范畴化转化基本上有两个趋向:图式化(schematization)趋向和具例化(instantiation)趋向。不过,无论采取哪种范畴化趋向都会以原型范畴作为认知转化的参照点。第四章利用概念空间整合对翻译中译文为名词词组的认知转化进行了考察。译者在进行词组层面的翻译时会调动相关两个概念空间,并且以它们之间存在的类空间(generic space)作为基础对两个概念空间实施整合。在整合时译者所激活的概念空间并不一定为原文中的对应词所包含,而很可能是隐在的。因此,这种概念激活就需要借助整合参数。本书将汉英翻译中跨语认知概念空间整合的参数类分为四种:框架(frame)、认知域(domain)、脚本(script)和基底(base)。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以这四者作为调动两个输入空间的参数,借此启动词组翻译的跨语概念空间整合。第五章运用认知转喻理论对汉英翻译转化过程中的转喻机制(metonymic mechanism)进行了考察。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从原文并不一定就能且仅且得出译文,也就是说原文并非是译文的充分必要条件。实际上,原文和译文之间存在着整体和部分、部分和整体以及部分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即一种转喻关系。译文的获得是一种对原文这一目的域进行转喻映射的结果。而翻译中转喻映射机制往往会发生在两个层面: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前者的转喻效应不会导致原文和译文在句法层面上的错层,而后者的转喻效应则会导致译文的对应项处于与原文的对应项不同的句法层级之上。第六章针对运动事件在汉英翻译中的重新识解的规律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在单语表达中,表达者在词汇化表述之前先要对所表达的运动事件予以认知结构上的解拆,选出其中的组成部分作为谓语动词,这个部分在运动事件框架中可能是名词性的也可能是动词性的。同样地,在汉英翻译这样一个跨语表达的过程中,在将原文运动事件进行形态一句法呈现(morphosyntactic representation)之前需要在语义层对其进行认知识解,其中方式、致使力、结果、路径、背景和图形都可以充当对运动事件再词汇化的选项。译者会根据具体的运动事件特征,选取英语中最可能被用来对事件词汇化的部分,实现汉英翻译的再词汇化的形态一句法的跨语表呈。第七章考察了汉英翻译如何借助动词与句法的衔接实现意义的跨语传达。有时意义的建构不能仅靠动词独立地完成,而且还需要句式(construction)的加入。在原文中独立于句式而由动词独立完成的意义表达,在译文中可能需要动词及其相匹配的句式合作才能完成。原文动词在译文中的对应动词如果与相关句式存在着一种转喻的认知结构关系,那么它们之间的兼容度和匹配度就会很高,对应动词就很有可能被容纳进句式中,两者共同完成原文意义的跨语传达。在汉英翻译中动词与句式的匹配和兼容也是一个将动词从词汇层朝向句法层的抬升。在结束了汉英翻译中通过匹配动词与句式从而合力实现意义的跨语表达之后,第八章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之间对应句式的关系,亦即句法层面之间的关系。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互句式关系大致有两种:继承关系(inheritance)和延伸关系(extension)。其中,继承关系的实现由认知转喻机制来完成,而延伸关系的实现则由认知隐喻机制来完成。此外,两种语言可能都具有某一种句式,但是这个句式在两种语言中的生成力是不一样的。如双及物句式在英语中的能产性就比在汉语中强,所以在汉英翻译的句式之间互动过程中,往往趋向于利用英语双及物句式对原文的非双及物句式加以强制胜转喻继承或隐喻延伸。第九章从认知语言学所强调的语言表层结构与认知识解之间的相关性出发,研究了在汉英跨语表述中对一个场景或事件的认知虚拟性概念化处理(fictive conceptualization)在译文形态一句法层面上的反映。原文和译文在事实性(factivity)或虚拟性(fictivity)程度上有着差异。以事实性或虚拟性为特点的概念化在汉英翻译这样的跨语转换中也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于是虚拟性趋向被选择出来考察汉英翻译再概念化的转换模式,这种趋势通过事件化后译文的路径添加、动词的动态性的加强等标志反映了出来。本书的前九章主要集中在对汉英翻译过程中语义和句法两个层面的认知转化特征的研究和探讨上。本书第十章也是最后一章将兼顾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层面,通过考察包括形容词和副词这些修饰语的语义指向(semantic orientation)和句法位置(syntactic position)的跨语认知调整,透视修饰语因这些调整所连带的语用功能(pragmatic function)的变化。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汉语原文为了表达细腻的语义内容和语用目的,往往会将修饰语与被修饰的成分进行句法错置,即将其放置在并非它所语义指向的被修饰语附近,从而造成了语义指向和句法位置的错位。而经过汉英翻译的认知转换之后常常会出现修饰语归位的现象,即将修饰语回归到它所语义指向的被修饰成分的位置。这种归位的后果即是句法的跨语转换现象,同时也会影响语义内容表达的细腻性以及原文语用目的在译文中的实现。迄今为止,翻译学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纯翻译理论的探讨上,或者重复使用分析翻译技巧的术语,而难以突破这一瓶颈。本书的研究目的就是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理论、概念空间整合理论、转喻和隐喻理论、认知语义学的词汇化和虚拟化理论,以及句式语法等,重新建构一套新的翻译理论话语。这样建构起来的一套话语既可以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同时对具体的翻译现象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是一种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兼顾的理论话语体系。这样一个体系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能结合翻译实例分析说明,有着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避免了囿于翻译的纯理论探讨而造成的对理论实践价值的忽略,同时也能防止仅仅对翻译技巧的介绍而轻视了在理论上的上升。所以,本书的宗旨在于试图把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摆脱翻译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实现这两者相互参照相互说明的关系,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翻译研究的理论方向,同时又可以在研究中拓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为基于翻译研究的对比语言学提供一个研究范式。
-
译理探微成昭伟,刘杰辉 编著《译理探微:英汉互译的基本问题》针对高校翻译教学实际,本着简明实用、理论实践并重的编写理念,以问答的新颖形式,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对英汉互译的核心内容进行明确、清晰的表述,帮助学生抓住翻译学习的关键,强化技能意识,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翻译质量。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基础知识篇”(30问)、“文学翻译篇”(25问)和“实用翻译篇”(25问)。“基础知识篇”涉及翻译的定义、标准、过程、方法等内容;“文学翻译篇”探讨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的文体特点与翻译策略问题;“应用翻译篇”探讨政论、商务、科技、法律、新闻、广告、旅游等实用文本的语言与翻译问题。80问的篇幅基本上覆盖了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内容。《译理探微:英汉互译的基本问题》既可用作高校基础阶段翻译教材,又可供有志于提高翻译能力的各类英语学习者参考。
-
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刘英凯,李静滢 主编本书为系列文集之四,共选收了37篇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论文,分别讨论了对比研究在教学、双语词典编纂以及翻译三个方面的应用。其中既有已逝的前辈专家和健在的学界耆宿自出机杼的扛鼎之作,也有中年学者戛戛独造的瑰玮名篇,更有后起之秀卓荦冠群、不同凡响的杰作。其特点是,虽然重在“形而下”的应用,然而真知灼见、覃思妙论处处可见;思想新锐,拓殖新荒,深耕细作;多元理论指导,语言的多层面探讨令人目不暇接。本文集对如何把语言学理论与应用实践结合起来具有标杆和样板作用,是对比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专业厂。大师生的必读参考书。
-
汉英时文翻译技巧与实践梁田 主编实现时文翻译水平的提高,首先要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同时要深入了解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差异,并结合从翻译实践中总结出的各种翻译技巧,配以大量的时文翻译实践,才能有质的飞跃。鉴于此,《汉英时文翻译技巧与实践》在总结若干年来我国翻译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编写了这《汉英时文翻译技巧与实践》。《汉英时文翻译技巧与实践》可作为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翻译课的选修教材,也可供英语自学者和广大翻译爱好者使用和参考。
-
英汉互译一本通祝东江,彭家玉 主编本着实用性、系统性、时代性和全面性的原则,编者编写了这本适合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和广大翻译爱好者的学习教程。《英汉互译一本通(基础篇)》主要分为翻译总论、翻译过程,词汇翻译、句子翻译技巧,文化与翻译,翻译与修辞格、习语翻译,英汉翻译欣赏几个部分,帮助英汉互译初学者认识、了解、理解和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旨在帮助翻译学习者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翻译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