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
语文教学情境论韦志成著本书内容提要情境教学风靡世界,就在于它能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学与情境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实话情境教学是必由之路。本书从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特征、原则、分类、教学过程、实施方法等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揭示了语文情境教学的规律。教例新颖,分析精辟。语言生动,操作性强。片断:明确了“语文”的含义,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语文是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首先,语言是交流交际的工具。就个人来说,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对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对内——个人的思考,语言是想心思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就社会来说,一个民族使用约定俗成的标准语言,你也用我也用,大家都要用,语言就成为社会的“公器”,大家共同使用的交际交流的工具,须臾离开不得。社会借助语言储存和传递信息,语言又是信息的工具。可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本质作用决定的。其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还体现在它是“百科之母”上。语文学科是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这门工具,才能去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学、历史、哲学、经济,语文学科的基础价值是十分明显的。学生凭借起码的语文能力,才能了解和学习其他各门学科,否则就不能学习其他各门学科。因此,语文学科是“百科之母”,是交给学生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天梯”。对学生将来而言,他们一辈子要用语文这门工具,要继续学习深造,要生活工作,都必须运用语文这门工具。所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是不可变更的铁性。再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历史积淀。如前所述,自从盘古开天地,原始社会的先民的潜语文教育,把语文学习同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言文合一,重在实用;古代语文教育重视语文训练,要求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莫不是为了应用;近代语文教育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革,学习语文同样是为了运用;现代语文教育,语文独立设科,公开标明学习语文“以资官私实用’’,一言以蔽之,从古至今,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当时,虽然没有提出“语文工具说”,但从运用中突出地表明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因为工具不是目的,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既然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运用,那语文不就是工具吗?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语文是工具,这个认识得来不易。仅就语文学科独立设科以来,就花了几代人的探索,付出了昂贵的学费。语文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变化无穷,不管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骨子里的根本问题仍然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对此我们要倍加珍视,并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把语文课当成基础工具课来教。本书前言前言无论如何,教学总是在某种情境中的教学。拿语文教学来说,要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都离不开特定的情境。一篇课文的阅读是一个情境,一个字、词、句的正确理解也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真是“一字一句总关情”。写作,运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实际上是主体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的表达,是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至于听和说,则是主体对口头语言的接收和表达,如果离开了具体的情境,听和说就失去了交际交流的意义。可见,语文教学与情境结下了不解之缘。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情境教学古已有之。我国古代《列女传·母仪传》中就记载了孟母三迁教子、断织教子的故事,这是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国外一些教育家如苏格拉底、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都曾提倡和实践过情境教学。然而,把情境教学推向一个新阶段,当推保加利亚的洛扎诺夫。他在长达9年的“暗示教学法”的试验中,取得了惊人的、产生轰动效应的教学成果。“暗示教学法”的根由就是情境教学。因此,一时间情境教学风靡世界。在我国语文教坛上,情境教学虽然也引起一些老师的注意,特别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探讨和实践语文情境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总体来看,情境教学的推广很不普遍,也缺乏理论方面的研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除了凤毛麟角的优秀教师之外,近乎空白。我曾问到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竟不知情境教学为何物。《语文教学情境论》分列7章,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问题。第一章为总论,从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中,总结了我们应该具备的科学的语文教育观,阐述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实现语文教学最优化。第二、三章论述了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特征及原则。其中“情知对称原理’’,以崭新的视角来认识教学过程,它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情、知在教学过程中并行不悖,相互交融渗透,珠联璧合,改变了过去那种以认知为惟一目标的教学论,实现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巧妙联姻,把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和智慧融为一体,突出反映了教育理论心理化、艺术化的必然,从而解开了教学过程本质探讨的一个斯芬克司之谜,使18世纪以来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主张“要使教育心理化”的美妙设想变为科学的现实。在特征与原则的论述中,以鲜活的科研信息,展示了情境教学的基本规律,给人以睿智的新开拓。第四、五、六章分别从语文课情境教学的实施过程、分类和操作方法等方面阐述情境教学的具体运用,援引优秀教师成功教例进行分析,使情境教学的操作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然而怎样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呢?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进修,活到老、学到老。因此,第七章首次论及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指出语文教师学者化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深化改革的必然,是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基本途径。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可不用情境教学。
-
男生问题手册(德)丝尔维娅·施奈德(S.Schneider)著;赵敏译本书以真诚、科学、坦诚的态度,直面青春期男孩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爱、性等问题,坦率解答了这个年龄段男孩最关心的各方面疑惑。在爱与性方面尤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但可以作为青春期教育的一般读物,也可以作为简明的性教育读本。本书行文自然,语调亲切,作者以专家的渊博学识和大姐姐般的真挚爱意娓娓道来,充满了来自异国女性的细腻周到和无限关怀。
-
文献分类法主题法导论马张华,侯汉清编著本书是一本全面阐述文献分类法、主题法理论和方法的著作。根据分类法、主题法的联系和不同特点,书中一方面从分类法和主题法结合的高度,对其基本理论、方法进行系统的阐述,重视对两者联系和共同规律的揭示;同时,也注意根据两者的不同特点,分别对分类语言、主题语言及其标引方法、检索工具编制等加以剖析和介绍。根据国内外这一专业领域的实践现状,分类法的介绍以等级列举式为中心,结合介绍分面分类的理论方法;主题法以叙词法为中心,并对分类主题高度结合的形式—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以及自然语言的使用进行了系统介绍。力求使读者对文献分类法、主题法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各自特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
发现母亲王东华著本书是作者殚精竭虑砺炼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其研究的体系化、前瞻性、深刻内蕴以及对世纪更迭人类文化的建设上,都会使本书在百年人文浪潮中具有卓越的启蒙地位。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需要净心倾听的独特声音: 婴儿出生时都是同母亲连体的,因此存在着一个宫外孕期。母乳喂养的重要不仅在于营养的供给,更是在于这种精神交流的皮肤传爱。同父亲相比,母亲在育儿方面有着本能的优越。人是分两次诞生的,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在人生的头三年存在着一个镜像期,这时孩子的大脑像高保真的录像机摄录他所感受到的一切。人存在着一个比性本能更为本质的智本能,一旦错过便遭阉割,因此,孩子的一年决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于十年。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他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在孩子的成长上,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女人的名字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人类目前所强调的教育都是“显教育”,对于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却不加关注。道德、勇气、责任等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就能起作用,而是要通过教育者的“做”才能达到目的的。过往的教育学是“教”的教育学,以后的教育学将是“做”的教育学。本书详尽的范例,细腻真情的说理,无不将读者领进一个崭新的母性境界。
-
十万个为什么(苏联)米·伊林著;董纯才,邹信然,祝修恒译《十万个为什么》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提出绕有兴味的问题,进行有启发性的解释。“十万个为什么”这个现在巳被国内广为采用的书名,最初是由伊林取自英国作家卢·吉卜林的一句话,当时的《十万个为什么》仅5万字。其他三部讲的是的书、钟表和灯的故事。这些作品都被译为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广为流传。
-
幼儿心理学陈帼眉主编编辑推荐:《幼儿心理学》是一本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材。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教学实际性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
做父母不头痛(美)万克尔·马丁(Michael Martin),(美)X·W·格林伍德(Cynthia Waltman-Greenwood)著;杨君佐[等]译《做父母不头痛》,是“全美学校心理专家协会”专门为满足家长的需要而撰写的一本书。它权威、具体、实用,覆盖面广,内容极为丰富;代表了美国教育专家、学校心理专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对父母有效解决孩子上学苦恼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本书覆盖了近40个与孩子上学有关的问题,对其中的没一个问题不但进行了非常实用、非常清楚的解释,告诉家长怎样估价孩子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且还为家长提供了经过实践检验的种种解决方法和策略。作者对每个问题都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是解释、说明有关问题,其中包括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其次是告诉您怎样面对有关问题,帮助孩子,为您提供种种解决方法和技巧;最后是说明学校心理专家会怎样帮助孩子、家长、教师解决问题。鉴于我国的学校目前还没有配备心理专家,最后一部分在我国似乎没有针对性。然而,我们发现,其中介绍的心理专家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对中国的家长和教师也很有参考价值,中国的家长和教师实际上可以借鉴使用。
-
使孩子聪明的心理战术(日)多湖辉著;张碧清译《使孩子聪明的心理战术》讲述了“比赛”,执着于“取胜”,可使精神集中、围棋是提高算术成绩最好的玩具、“捉迷藏”,在捉之前,用语言来猜,也是训练思考的方法之一、“乘车游戏”,父母扮演无票乘客、对孩子来说,到处乱扔也是一种头脑活动、常常让孩子自己整理破烂东西可刺激其智力等。
-
关键期与潜能开发系列丛书殷红博怎样对幼儿实施科学合理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积极有效的?如何使孩子的智力和情商能共同发展?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一套完全适合中国孩子的早期教育方案吗?答案就在这里::抓住孩子关键期的教育有。训练目标:(1)有效提高幼儿的记忆能力,开发人的记忆潜能;(2)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3)有效提高幼儿的综合知识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4)提高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记忆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显著发展;(5)有效发展幼儿的非智力心理素质,如气质、性格、自信、兴趣、独立性、竞争性、创造性等。4-5岁左右是人的记忆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幼儿能得到科学系统的训练,将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并为今后各种能力的理想发展创造最佳的基础性条件。记忆能力是人类智力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是整个智力结构建构与发展的基石,人类的多数能力都在记忆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记忆能力的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在3-7岁的整个幼儿期,而5岁左右为幼儿记忆流畅性和记忆能力发展最快,最容易得到发展或受到阻碍。我们经过几千人次的实验发现,如果训练得法,幼儿在短短几个月的训练后,记忆力会得到成倍的提高。
-
儿童关键期与超常智力开发殷红博著训练目标:完美人才=超常的智力结构+优秀的非智力心理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健的体魄+高雅的艺术修养。按照儿童发展关键期的理论建构,作者进行了6000多人次的幼儿潜能开发训练。实践证明,经过专门的训练,幼儿的记忆能力、语言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悟性、关键观念等方面都达到了超常发展,不少智力中等的幼儿经训练后智力得到了超常发展,许多方面远远超过同龄人。运用他的完美人才教育理论,智力中等以上的儿童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一年可以轻松完成两年的学校学习内容。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知识水平三方面皆均衡发展,并在今后的小学、中学学习中一直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