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
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刘知新,王建成著本书内容提要本书在一般教育测量和评价理论、方法与化学学科特点密切结合的基础上,全面地介绍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化学教学测量和评价为重点,讨论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研究的重要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写作上既重视理论探讨,又贴近实际,增加可操作性,为读者开展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活动及进行有关研究提供有益信息。片断:第一节现代教育测量和评价的意义一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产生和发展简介1.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产生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产生与对学生学力和学业成就的检测活动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就初步建立了学校教育制度,开始了教育测评。到公元606年,我国隋朝开始实行了科举制。国外学者也认为,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教育测评的最初萌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本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测量和评价的研究一直未能发展起来;而在西方,其中主要是在美国,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教育测量和评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以前,学校考试一般都缺乏标准和应有的客观性,其基本方法是对学生逐个口试。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这种考试很难继续实施了。1845年,美国波士顿文法学校首先引入了书面考试。但这时学生成绩评定的客观标准问题仍然未能得到解决。1864年,英国教师费舍尔(GeOrgeFisher)收集了许多学生的成绩样本,编制了第一本《量表集》,作为度量学生成绩的标准;1897年,美国的莱斯(J.M.Rice)博士发表了他对2O个学校的16000名学生所作的拼字测验的结果;1905年,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法国的《比纳西蒙量表》发表。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推孟(L.M.Terman)发表了对比纳量表进行修订后的更完善的智力测验量表——《斯坦福量表》,首次引入了智商的概念,使智力测量有了比较科学的计算方法,标志着心理测验已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1904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发表了《心理和社会测量学导论》,介绍了心理统计方法和编制测验的基本原理;1909年,桑代克又编写了用于书法、拼字、作文、图画测验的标准测量工具,使教育测量开始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测量学的鼻祖。1918年以后,教育测量的使用范围逐渐从小学发展到中等以上学校,许多大学也开始设立了教育测量学课程。至本世纪20年代末,教育测量已发展到全盛期,教育测量在学力检测与教育成就的定量化、客观化、标准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着教育测量运动的发展,其弱点也逐步暴露出来。由于当时的测验都是围绕着教科书编制的,测验内容只要求学生记忆教材的知识内容,未能包括对学生的社会态度、兴趣、情感的检查,不能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需要,因而它很快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和批判。1929年,美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教育的社会效果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就直接推动了以教育的社会价值为依据的教育评价活动的发展。从1934年始到1942年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泰勒(R.W.Tyler)受卡内基基金会的资助,进行了历时8年的课程与评价研究,这就是教育评价发展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在对以往的课程和测验设计进行了尖锐批评的基础上,泰勒提出了一套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课程和测验编制原则,试图以此把社会的要求、学生的需要反映在课程与测验中。为了把这一思想与早期的测量区别开来,泰勒和他的同事正式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在本质上,评价过程乃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学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即认为教育评价就是衡量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一种活动,测量是它的手段。根据泰勒的理论进行的评价活动能够获得关于目标完成情况的信息,有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改进教育工作。所以,这一理论受到了较为广泛的欢迎。本书前言前言教育测量学作为对教育现象进行定量化测定的一门教育科学,从本世纪初建立以来,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这门学科在人才选拔、因材施教、教育评价、教育研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则是在运用教育测量和评价的研究成果逐渐生发、凝聚而成的一门年轻学科,可以说是在借鉴或移植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原理、规则来具体研究化学教育现象,以获得定量化的认识而逐渐成型的。从我国的教育和研究实践看,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重新恢复教育测量和教育统计等专业课程及重组研究课题以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化学教育界也开始重视科学的、定量化的测量和评价研究,经过一段试验改革的实践,开始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数据和经验。近几年来,已开始有研讨化学教学目标的论著问世。应当承认,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的研究与化学教育的其他研究领域相比,仍处在资料不够充分、理论上停留在经验性概括的阶段,但其建立和发展的条件业已具备。“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爱因斯坦语)任何学科的建构如同学者治学一样,总是从实践中取得经验,储宝撷英,积厚薄发,然后自成一家。基于以上认识和信念,我们在近六七年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将不太系统的研究成果梳理成一个体系,并形成为本书。本书的重点在于介绍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讨论化学教育测评研究的重要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写作时采用突出化学教学测评,尽力体现化学教学中“学”与“教”这一双边特征,以化学教育目标与化学教育测评标准为基点和起点,延伸、分解为实施测评的程序与方法,化学标准化考试放在本书的中间,最后以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为结尾。这种体例意在促使教育者(化学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努力从化学教育测验与测量程序中获得更多信息,以利于为改进化学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制定决策。“测验与测量之所以有用,是由于它允许而且被用来做出较好的决策。”(R.L.桑代克和E.P.哈根语)我们认为,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一定要重视紧密结合化学教育实际,运用并充实、发展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一般原理,要在实践研究上下功夫,努力去探求化学教育定量化测定的诸多规律性的结论,进而对改革和提高化学教育工作做出科学的决策。全书由王建成执笔,刘知新统稿、审稿。我们尽力将文稿写得既贴近实际,又反映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既重视理论探讨,又注意可操作性。这一尝试的效果如何,还有哪些不足,尚祈海内同行不吝指教。作者1995年10月于北京师范大学
-
做小朋友的军师游乾桂著只有付出,孩子才会在伤心的时候,找你停泊;挫折的时候,请你解忧;快乐的时候,与你分享;恋爱的时候,跟你商量。从来没有人相信,育儿是件轻松的事,它很有挑战性,而你必须真心接受挑战。何妨将那些可能浪费的时间“割舍”下来,留给你的孩子。
-
化学教育史张家治等著本书内容提要本书是有关世界化学教育史的著作,力求对化学教育的孕育、萌芽、发展和繁荣的历史作出系统的阐述。书中提出了化学教育史的分期原则,并据此重点阐明各个时期先进国家化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在写作方法上内史与外史相结合,以便阐明各个不同时期在具体社会历史背景下,在化学学科发展所达到的水平等条件下,化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同时注意史论结合,分析各个时期化学教育的特点,以资借鉴。书中还专门对中国的化学教育史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书中设一章介绍一些中外化学教育家在化学教育上的功绩。书后还附有化学教育史大事摘引,便于把握化学教育发展的线索。本书可供有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大学生及教育工作者参考。
-
物理思维论田世昆,胡卫平著本书内容提要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物理思维的概念、特征、品质、过程、形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概念的建立及教学、物理规律的建立及教学、解决物理问题中的思维,以及物理创造性思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特别是对物理思维的概念、分类,物理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过程、形式,物理学中臻美和等效的思维方法,物理创造性思维的方式、结构,建立物理模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策略等重大问题,阐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给物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对思维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全书立论严谨、史料真实、内容丰富、文字流畅、选例典型、通俗易懂。既可作为高校物理教育专业课程的选修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指导用书。
-
物理课程论郑军,余国祥著本书内容提要本书探讨了物理课程理论的最新进展,并从物理课程的实际出发,对物理课程改革的实际进行了探讨,紧密结合我国物理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了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急待解决的问题。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物理课程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从纵向对我国物理课程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与国外的情况作了横向比较;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物理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问题;第四部分探讨了与物理课程改革相关的综合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问题。本书可供教育研究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物理教师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开设相关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
初中生家长学校教材刘铭,王宝祥 主编本书的三个重要的特点:一、突出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书中对德育与智育和关系做了细致阐述,使家长对德育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避免教育中的盲目性。二、重视对孩子心理特点的分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书中对职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质做了说明,这是家庭教育中必须重视的一项内容。 三、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然,每个家庭有自身的特殊性,家和应该举一反三,发挥创造性。此外,书后还收录了一部分家长和这生的文章,谈了他们的切身感受,我们相信,广大家长阅读本教材,联系实际,改进家庭教育方法,也会收到实效,也会成为具有家庭教育经验的好家长。
-
英语测试论高兰生,陈辉岳著本书内容提要英语测试是新兴的应用学科考试学的一个方面,不仅涉及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而且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本书共分十二章,研究英语测试的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重点是英语测试命题的理论和方法。从回顾考试的历史,阐明若干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入手,介绍英语测试类别的划分、测试质量的评估方法及命题的流程。与此同时,研究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多项选择题、完形填空题等题型的特点和命题方法,考查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测试方法。本书的主要对象是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的英语教师,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对于其他专业学英语的学生,以及从事其他外语教学的教师,也有参考价值。片断:《礼记》是一本儒家的经典著作。《礼记》里面有一篇名为《学纪》,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很有价值的论著。它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秦、汉以前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从中了解到,西周的时候就有定期考查学生学业的制度。当时的“国学”中的大学,每隔一年必须考一次。根据史书的记载,早在公元前165年汉文帝的时候,就用正式的考试来挑选官职候选人。到了隋,产生了科举制度。唐代继续实行科举制度。那时,科举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等基本科目,每年定期举行;另一类叫做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临时下令举行。宋代科举的办法,大体上用的是唐代的老办法。明代虽然采用了唐、宋旧制,但是作了一些变更,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开始盛行所谓的“八股文”。这种特殊的文体,对于明、清两代的教育和文风都有重大影响。科举考试的方法,同现代的考试有相似之处。例如,试士的题型之一是帖经,这种题多少有点像今天的填空题。所谓帖经,就是从经书中任揭一页,留出一行,其余的文字都盖起来。留出的一行,要用纸贴盖三个字。考生得把这三个字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又如,考试常常用策问。策问的主试者就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等方面的问题提问,要考生书面答题,阐述自己的意见。这与今天政治课的问答题,或者涉及政、经的命题作文,颇有类似之处。中国的科举考试,不仅有笔试,还有口试。例如,唐代有一种考试方法,称为口义,要应考者口述经义。《新唐书·选举志上》有这样的记载:“凡明经,先贴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元和二年……明经停口义,复试墨义十条。”“口义”是口试经义;“墨义”是将所答内容,录于纸上,“直书其义,不假文言”。封建帝王用考试来选拔官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夺过来。其次,可以根据考试成绩比较广泛地从下层吸收、选拔人才。这样不仅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还调动了知识阶层,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子弟的学习积极性。历代以科举入仕的人,有才识的不少。但由于前人不大注重考试方法的改革,考试内容陈腐,形式僵化,常常把读书人引入歧途,使他们轻视自然科学知识,轻视能解决问题的社会科学知识,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死记硬背古书的文句之中。特别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既得利益,尽管有科举考试,重门第、走后门的现象始终未能杜绝;到了明、清,舞弊之风更盛,科举考试的弊端更明显。由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科举制度陪伴着封建制度生存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时而被废除。但考试作为发现、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并没有因此而完全被废除。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展很快,考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考试的用途扩大了,考试的功能不断得到了发挥。当代中国的考试,继承了中国考试的一些优良传统,也从国外的经验中吸取了大量有用的东西。以学校考试为例,教育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学校考试的改革和发展。教育工作者逐步懂得,考试要为社会服务,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考试的目标、内容、方法、标准等的确定,都要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学校考试,与旧社会的那一套已格格不入了。首先,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局限于古代圣贤说教和文学、政治经典,而是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不再局限于记忆和背诵,比较注重理解和应用。其次,考试方法有重大改进。本书前言前言考试是一种教育评价的方法,一种测量的方法,也是发现和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考试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受测者一般是在某种压力下受测的,他们在测试之前通常要努力作准备,要付出较多的精力,而且担心测量结果。因此,受测者一般临考会出现“怕考不好”的心理压力,有焦虑感,这是正常现象。可是,谈起考试来,担心受怕的实际上不单单是受测者,命题人以及其他与施考有关的人员往往也会有思想负担,怕出漏子,怕砸锅。对命题人来说,如果他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一定明白自己承担的责任。测试之后,受测者一定会评论试题,旁人可能也会说三道四。有的说难,有的说易,有的说这一题出得不好,有的说那一题不该考。考试的试卷,特别是重要的试卷,可能会流传出去,试题被别人反复使用,受到更多的人的评审。在这些使用者的眼里,题出得好,那是应该的,倘若有错,特别是题项有语言错误,或者命题技巧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命题人就一定会受指责。因此,一个明智的命题人,一个希望不断改进工作的命题人,懂得出题不容易,必须研究命题理论与技巧,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理论和技巧,以便逐步做到心中有数,“‘产品”能够顺利通过层层检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最后达到测试的目的。考试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多种学科,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一个合格的英语测试命题人,不仅要懂考试学,了解有关学科的一般原理,并且能够将有关理论应用于实践,确实做到在“本行”要比较在行。首先,英语要好,试题“产品”没有语言错误。其次,要努力丰富自己的语言学知识,对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和语法学要比较精通,对心理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也要有所了解。本书的内容集中于论述英语试题。但是,不是谈怎么去做题,怎么去猜题,而是谈怎么去出题。其对象,首先是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的英语教师。这里讲的英语教师,是指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把英语作为外语来教授的教师。中国人学英语有其特点,考英语当然也有其特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测试形式和内容的发展,不懂得命题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不仅命题不符合实际要求,而且势必大大削弱教学效果。其次,是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要为今后的工作作好准备,有朝一日他们或许要登上讲台当教师,时常要出考题,即使不当教师,也可能偶尔要承担某个考试的命题任务。此外,其他学英语的学生也可读一读,了解一点命题知识,学一点教学法,至少可以增长见识,从中悟出一点道理来,可以促进英语学习。高兰生1995年冬于武汉大学
-
外语教育心理学贾冠杰著本书内容提 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外语教 育显得尤为重要。《外语教育心理学》的撰写 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书 运用国内外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语 言学等学科的理论,结合我国外语教育的实 际,阐述了外语学习理论、外语学习心理、外 语语言知识教学和外语能力的培养以及如 何运用心理学原理管理好外语课堂教学等 问题,并提出了消除外语学习者心理障碍的 方法。本书内容较新,实用性强,语言通俗易 懂。
-
MBA英语精读教程李桂荣编著《MBA英语精读教程》是MBA英语教学中最基础的课程,它的目的是使学生精通相关词语的运用、句子结构的安排和完整思想的表达。本教材是依据《工商管理硕士教学大纲》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适用于工商管理、经济、贸易、金融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及相关专业的博士生,也可用于涉外机构、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及出国培训人员。根据MBA教学的目的和特点,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做到以下两点:???一、取材力求全面、新颖、实用???为保证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尽可能地新,本教材中的材料全部取自1998年、1999年的外文原版杂志以及世界经济管理名著。为使读者能通过学习真正把握地道的英语,本教材在选材过程中特别注重文中语言的确切、精练以及篇章结构的布局合理。本教材尝试将英语语言知识与MBA专业知识融为一体,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掌握英语语言技能为目标,直接采用与MBA课程有关的题材,内容涉及经济、管理、财政、金融、运筹、伦理等许多方面,包括随笔、论证、描述、记叙等文体。本教材难度是大学英语6级,单词量在6000字左右。???二、根据语言教学的规律精心编排教学内容???本教材共有10个单元。前9个单元每个单元有正、副两篇课文。正课文难度较大,需要精讲精学,副课文难度较小,主要是检测学生所学语言知识及获取具体信息的能力。正课文所配练习的目的是,除了培养学生具体的语言知识外,还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以及直接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能力。最后一个单元是模拟考试题,测试教与学的结果。本教材的教学安排适用于一个学期,每个单元6个学时。
-
漫游INTERNET英语世界顾佩娅,曹岭岚,许可编著本书目录简介:第一章Internet带你走进英语世界;第二章信息海浩瀚无际:网上寻宝;第三章跨时空英语交流:活学活用;第四章信息时代:学做网络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