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
语文考试论倪文锦著本书内容提要本书系统论述语文考试理论,对语文考试的类型、功能、题型、解题思路、高考语文测试研究、标准化考试、考试心理等专题作全方位探讨,展示了现代考试的基础理论,分析了新时期语文考试的特点和走向,具有学术性和实用性。不仅为语文教师提供语文考试指导,而且为语文教育的考试研究打开了新思路。片断:明代中期以后,科举考试发生了很大变化,程式严格的八股文成为经义考试的主要形式,撰写八股文成了封建士子进身的主要途径。科举的帖经、墨义、策问、论、诗赋是考试形式的重大发展,也是今日填空、简答、论述、作文等题型的雏型。科举考试,经唐、宋,到明、清,制度相当完备,考纪规定也日渐严格。如童生县试,要五童结保,府试及乡试、会试,还要派保。入考场时,要搜身检查,甚至解发袒衣,索及耳鼻。场内派军官携弁兵巡察弹压。试卷答完后还要糊名易书(由专人用朱笔重抄试卷),再交付评阅。如有夹带或请人代作,要枷示问罪,严重者发烟瘅地方充军。至于考官作弊,处治更严,重者乃至于杀头。虽然如此,但科场舞弊案,历朝总屡禁不绝。二我国现代的语文考试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洋炮敲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官吏在向外国寻求真理的同时,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病。从实施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取士名额之后,清廷终于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著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①从此,中国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完全结束,从学校选拔人才的新教育制度得以建立。现代的语文考试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从组织管理到具体运用,都出现了古代考试所无法比拟的变化,呈现出与古代考试不同的特点。首先,由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特别是语体文不断增加而文言文逐渐减少,过去那种主要考核古代儒家经典的考试内容日益为现代语文知识和作品所替代,从形式上看那种由着重考查记忆和背诵的旧式考试也逐渐被着重测验理解和运用的新式考试所代替。其次,在考试方法上,现代考试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考试方法,又创造了许多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新的考试方法。古代主要考经义的口试、帖试、墨义、策问、论、诗赋等,传统语文考试经过不断的加工改造,已经演变为口试主要考口语和答辩,填空主要考对知识的掌握,简答、论述、作文主要考理解和应用的新的题型。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及光电阅读机等现代化手段在考试过程中的应用,使标准化考试逐渐从试验阶段走向推广阶段。由于这种考试能使用现代化的考试手段于设计和编制试卷、分析和修改试卷、阅卷和处理分数上,所以人们往往把这种迥异于传统考试的方法叫做现代考试。第三,在考试的组织管理方面,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比如,使用同一份试卷可以组织全国几百万人考试,甚至跨国考试也有了可能。第四,在考试的应用方面,更加合理,更加广泛,发挥的作用也更大。如果说古代的科举考试的主要功能是为统治者选拔人才,那么现代的学校考试(包括语文考试)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且在为评定学业成绩、进行教学诊断、取得教学反馈信息、评估教育质量、为社会各行各业挑选专门人才和输送再生产劳动力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本书前言前言有人一看到“语文考试论”这一标题,就以为这一定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帮助学生用来对付语文考试的。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了。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分为三大领域,即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和教育评价研究。现代大规模的教育评价已经发展到把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结果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功能甚至已从单纯的提高教学效果、制定教育计划,发展到作为决定某些教育方针政策的基础。尽管教育评价不等于教育测量,但从教育评价发展的过程看,它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测量。语文考试作为语文教育测量的一种形式,它无疑是语文教育评价的手段之一,而且是大规模语文教育评价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因此,撰写《语文考试论》并不是为了应试教育,而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题中之义。随着我国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改革发展很快,考试越来越成了制约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自然,它也越来越成了人们关心的一个热点。对待考试,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考试取消论,它认为考试是学校教育的万恶之源,尤其是高考,这根“指挥棒’’不取消,学校教学改革就不可能(或是很难)进行。二是考试万能论,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往往滥用考试,不管考试是否科学,都采用单一的考分评价学生,平日用“题海战”代替教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厌学厌考。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究其实质,都是不懂考试。其实,考试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万恶之源。想当年,“文革”取消了考试,其教育教学质量又是如何呢?以为只要取消考试,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的想法只能是一种幻想。当然,现行的考试需要改革,也必须改革。欲改革考试必须以研究考试,懂得考试为前提。不知考试为何物,不懂考什么和怎么考,对考试结果不会分析和评价等而奢谈改革,这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本书总论中,从古代语文考试谈起,说明语文考试的历史沿革。讲现代语文考试,则是从恢复高考制度的语文考试谈到当前语文考试改革。意在明了语文考试的历史发展线索。本书的基本框架,主要采用了纵、横交织的方法。在纵向上突出整个语文考试过程,从考试蓝图的设计、题型、试题编制、试卷合成到考试实施、阅卷评分和考试结果的分析与评价等,客观反映考试全过程,做到环环相扣。在横向上,突出考试的不同类型和功能、不同性质的语文考试的比较、高考全国卷、上海卷与广东卷的比较以及语文知识试题、现代文阅读试题、文言文阅读试题与作文试题的分项研究等,尽量使语文考试的各个侧面都有所涉猎。应该说,这样的布局有利于读者,特别是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科研工作者对语文考试的了解,消除对语文考试的错误认识,从而自觉投身到语文考试改革中去。本书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介绍现代考试的基础理论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也从实际操作的角度阐述语文考试的技能与方法。总之,《语文考试论》作为学科考试的一部专论,它还不成熟,但我愿意以此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
-
中国的诗词曲赋刘耕路编著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史而弥新。
-
SOS!救助父母(美)林恩·克拉克(Lynn Clark)著;姚梅林,姚枫林译很高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的tSOSl救助父母》。美国与中国虽相距遥远,但我相信,在改善2~12岁的孩子的行为及情绪适应问题方面,两国的父母和教师们都有着相同的目标。我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帮助为人父母者做个曼称职的父母。我曾用两周的时间访问过中国的许多地方,并留下美好印象。此间我尤为关注中国的父母与该子间的沟通、交往。令我确信不疑的是父母们始终在努力地成为好父母。《SOS》一书在美国深受父母,教师、儿科医生、心理学家以及从事儿童及家庭咨询的专业人士的喜爱与肯定,同时该书也开始为其他一些国家所知晓。除中文版外,它已被译成朝鲜语出版。书中提及的暂时隔离法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研究、应用,然而《SOS》一书提醒人们注意在使用该方法时常犯的九种错误,这是许多研究及有关书中常常忽视的。《SOS)一书论述了20多种方法与技巧.以帮助父母处理孩子的日常行为问题,使父母成为更称职的父母。身为心理学家,我教父母如何应用这些方法来帮助他们的孩子;身为人父,我也成琦地将这些方法用于自己的两个儿子。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人们都在努力地改善孩子的行为及其适应问题。《SOS》一书欢迎中国的读者。
-
走入儿童的心灵世界王启翠,程秀兰著暂缺简介...
-
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徐芬编著特殊教育是对行为偏离常态、适应社会生活有些困难的人的教育。严格地讲,谁能说自己的行为就全无问题?广义的教育,必然因材施教。特殊教育的特殊性是一个因材施教的程度问题。自然,这也带有本质差异。因此,特殊教育的特点,在于如何区别区别对待不同对象在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具体事物总有共性和个性。教育的总则,在我国为培养“四有”新人,求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造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接班人。这是教育的共性,中一切教育工作的主题。具体谈到特殊,则对象复杂,问题多样,分门别类,除身体的不同缺陷外,仅智力缺陷一项,从上智到下愚这个连贯体,也可划分为若干等级。何况对智力的性质,也有许多分歧的看法。就是斯皮尔曼的两因素论,虽然特别强调了共性,但也仍保留其特殊性一面。各种能力都有性质的差异,这可以说得上是公认的事实,加上能力的参差不齐,这就可以理解特殊教育的艰苦性了。
-
宋词掇英邓杰著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广袤星空里,宋词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她以千姿百态的风格和蕴藉轻灵的神韵,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们以至美的享受。本书根据宋词的类别进行划分,分别对每首词作详细的解释和评价,是文学爱好者的参观书,值得一阅。
-
外国幼儿教育史单中惠,刘传德著“外国幼儿教育史”是师范院校幼儿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记得十多年前我担任教育系系主任时,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教材,只能从日本出版的《世界教育史》中找一些材料翻译出来用。现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材料,终于写出了我国自己的《外国幼儿教育史》。真是可喜可贺。《外国幼儿教育史》是学前教育丛书的外国幼儿教育史分册。全书共分三篇十章,其主要内容包括:古代幼儿教育、近代幼儿教育、现代幼儿三编,就幼儿的语言教育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外国幼儿教育史》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及实用性,该书不仅可供幼教老师参考,同时对于广大家长来说,也非常值得一读。
-
哈佛琐记吴咏慧著哈佛大学学生精神失常率居全美之冠,学生到附近杂货店买酒,必须说明是为了煮菜用,否则板会怀疑是沮丧酗酒。因此,有人说哈佛是脑力的炼狱,但我却觉得在哈佛的六年,是生命中极有意思的一段。尤其是那些年中的所见所闻,回想起来,常觉有味。我想写的倒不是什么严谨学?恚皇且恍┧鏊榈募且洹U庑┘且涑T谟雅缶刍嶂刑钙穑艿剿堑墓睦硕市闯觯墓?一粲耳。
-
法国文化史罗芃,冯棠,孟华著为了普及文化历史知识,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文化史系列书籍,既有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也有外国的国别文化历史。《法国文化史》就是国别文化史丛书中的一本。此书一方面从法国的远古到国家的形成,一直写到20世纪现代主义的崛起,成为纵贯历史的线索;另一方面,从宗教、文学、大学、修道院、沙龙、艺术(绘画、音乐、歌曲、戏剧等)、建筑、科学(化学、生物学、放射学等),进行了横向的说明。同时,还介绍了中国和法国的文化交流的情况。 在历史的思考中,该书呈现了法国的文化演进,展示了法国文化的壮阔画面。例如,通过“巴黎大学”一节,讲解了法国大学发展的历史、大学的特点(师生的保护性特权、免税权等)、大学的杰出人物(罗吉尔·培根、圣托马斯·阿奎那等),具体说明了大学在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影响。再如,“贵族沙龙的风雅生活”这一节,讲述了法国社交、艺术创造、文化风气形成的独特形式,是我们对于法国不了解的人非常需要知道的。法国文化的浪漫主义是世界知名的,在第八章里,对于浪漫主义有详细的论述。科学是近代法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第十章,专门论述了“法国的自然科学的发展”。笛卡尔、拉瓦锡、拉普拉斯、巴斯德等著名的科学家,被作为文明历史的化身,告诉了广大读者。 作者的论述十分严谨,例如,人物的名字后面,有法文对照、有生活年代,可以让读者放心、确证,也方便大家去进一步阅读原著。如说到此书的不足,有的读者或许希望它在文学上有大手笔,有的或许希望它在科学上多用笔墨,有的或许希望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论述,因为文化是十分宽泛的概念。到底如何对待这些问题,看来需要集中读者的意见和建议,进行重新的考虑。
-
世界独生子女成才100例宁玉 编辑近几年来,有关家庭教育的读物逐渐多了起来,但是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专著却难能见到。独生子女教育和独生子女成才的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热点之一。——有的独生子女家长爱子心切,孩子要什么买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管束;——有的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只要听说是对孩子心智发展有好处的器材,花再多的钱也去买,如电脑游戏机、手风琴、电子琴、钢琴等,也不问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爱好;——有的独生子女家长盼子成才,社会上办什么班都要让孩子去参加,如美术班、舞蹈班、乐器班、计算机班等,也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在国外,最早将独生子女教育列为研究专题的是美国学者博汉农。他于1898年发表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认为独生子女既有温和、正直、顺良、宽容等优点,又有自私、撒娇、嫉妒、固执和早熟的缺点。博汉农还把独生子女归类为“问题儿童”。以后,德国儿科医师内特尔出版了《独生子女及其教育》一书,将独生子女的缺点归咎为两种原因:一是家长尤其母亲的溺爱,一是没有兄弟姐妹,缺乏教育的重要因素——儿童伙伴。西方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排行学派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则完全持悲观论点。排行学者认为许多独生子女都“没有出息”,“只有很少几个闻名于世的独生子女干得不错”。上述观点不能不使人感到困惑。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讲,独生子女与多子女相比较,都具有更优越的成才环境和条件。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成长的独生子女,他们的活动天地无限广阔,他们的儿童伙伴多得不胜枚举,他们并不缺乏教育因素。为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证明上述论点是站得住脚的。作者浏览了世界上众多名人的自述、自传、别传、外传、软闻轶事、访问记,等等。这项工作并非是轻而易举的。许多名人的自述和传记中并没有专门交待他们的排行,这就需要到别的书籍和资料中去搜寻。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作者终于在书的海洋中发现了一个“新大陆”:许多独生子女不是没有出息,而是非常有出息,世界上不少赫赫有名的专家学者、文坛巨匠、文艺界的明星、卓越的领导人、社会活动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工人运动领袖、工商界的巨贾,就是独生子女出身!为了把这个“新大陆”奉献给望子成龙、盼子成才的独生子女家长,使他们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作者在几年之前就开始酝酿编著《世界独生子女成才100例》这部书。在汉语中, “百”这个词既可以表示数目,又可以由原义引申出来,表示众多的意思。这就恰好可以与排行学者关于“只有很少几个闻名于世的独生子女干得不错”的论点,针尖对麦芒了。对成才的含义,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阶级,有着迥然不同的标准。所以在选例中特别注意入选人物是否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这个问题。各例的排列顺序,全部以每例主人公的出生年月的先后为序。每例独立成篇,包括“毕生的伟大成就”、“成才的大概经过”和“成才的重要因素”三个部分。三部分的篇幅长短,因人而异,各有所侧重,以突出各自的特色和最富于启发性的内容。书中每一例,都力求做到言简意明,短小精悍。只是对于一些个别特别突出的事例多用了一点篇幅。例如,领导美国战胜德、日、意法西斯的罗斯福总统,他母亲为了把他这个独生子培养成为栋梁之材,认真执行一项旨在使小罗斯福“心灵纯洁高尚”的计划,并在做法上尽量使他以为是在按照自己的爱好行事。他母亲的计划相当成功,小罗斯福很健康、快乐,而且很听话。再如,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殖民主义者的监狱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他为教育自己的独生女英迪拉,在狱中给女儿写了200多封信,这200多封牵肠牵肚的家信,既有各方面的知识,又有做人的道理。这200多封家信的教育效果,决非任何其他的教育所能替代,对英迪拉后来的成才助益匪浅。对于像这些特别生动、特别有启发意义的事例,作者则不惜花费较多的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