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医学
-
医方便览(明)殷之屏《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方便览》明代殷之屏撰,全书五卷。首卷为作者集《内经》及先贤所论,内容包括运气要略、运气论、经络要略、君臣佐使论、医旨、病机赋。卷一至卷四按疾病列为100种,作者仿《明医指掌》咏注各病,包括病因、证候、治法方药。《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方便览》是一部综合性临床方书,论及根源,症察标本,其处方分类,一皆增损参酌适宜。本次整理以明万历十年(1582)临洮府知府夏镗初刻本为底本。
-
杏苑生春(明)芮经,纪梦德明代芮经、纪梦德辑。共分八卷:卷一、卷二为总论部分,所收资料上自《内经》《难经》,中及汉唐,下逮宋金元明,尤以宋金元医家的医论文章汇集较多,并载有人体经脉穴位图;卷三载方药制度,论述外感、内伤等病因的脉证病治和方药;卷四至卷八为临床各科内容,记载了内科、五官科、小儿科、外科、妇科等病证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所载各证,先明病源,析其机理,继而辨脉理,随证施治,按治处方,间议药性及方药加减。本次整理以金陵书坊蒋氏石渠阁刻本为底本。
-
罗氏会约医镜(清)罗国纲《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罗氏会约医镜》分类论述,首述脉法,次论治法精要、伤寒、瘟疫、杂证、妇科、本草、儿科、疮科及痘科,间附临证考脉法及治疗经验。每证均详细阐述,平浅之证必虑及深远,难洽之证必多方设置。方剂后详踢加减,并附古之单方,简介药物性味、功用,理法方药兼备,足资临床借鉴。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大成堂刻本为底本。
-
燥气总论(清)陈葆善《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内科02:燥气总论》,清代陈葆善撰,成书于清光绪十六年(1900),刊行于1925年。作者认为《内经》脱“秋伤于燥”一节,其法不传,遂精究燥气致病病机,撰成《燥气总论》一卷,附《灵素节要》,录《内经》中涉及燥气的条文若干。陈葆善又有《燥气验案》二卷,成书于清光绪十七年(1901),载煤气验案22则,用药有据,议论精详,是稀见的专病医案专集。本次整理,《燥气总论》以1925年温州陈氏湫漻斋石印本为底本,所附《燥气验案》以1930年上海中医书局本为底本。《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内科02:燥气总论》,清·陈葆善撰。陈葆善,字栗庵,号湫渗子,瑞安(今属浙江温州)人,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卒于1916年。曾为邑诸生,后师从维新党人陈虬,协助陈虬创办利济医学堂,任监院、总理。著有《燥气总论》《燥气验案》《白喉条辨》《本草时义》。陈葆善认为《内经》脱“秋伤于燥”一节,以致后世不传燥气证治,喻昌、沈明宗、吴瑭等虽有发明而终未透彻,于是引据《内经》原文,对燥气的性质、致病机理、脉候、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了详细而有独到见解的论述,此即为《燥气总论》,其后附有《灵素节要》。《燥气验案》为陈葆善之子陈准辑录其父燥气治验而成,载案二十二则,为迄今唯一一部讨论燥气证治的专书,篇幅虽短,但内容充实,多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内科02:燥气总论》与《燥气验案》二者可相互印证,多有启迪,有较高临床参考价值,此次校注将《燥气验案》附于《燥气总论》。兹将校注有关情况说明如下:《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内科02:燥气总论》以1925年温州陈氏湫渗斋石印本为底本,以1930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为主校本(简称“沪局本”),《燥气验案》以1930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为底本。1.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对原书进行标点。2.原书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3.原书中异体字、俗写字,径改不出注。
-
幼科医学指南(清)周震《幼科医学指南》又名《幼科指南》,作者为明末清初医家周震。全书共四卷。全书分述小儿危症、小儿杂证、小儿五经主病及兼证、虎口脉纹歌等,并对前人三关辨证进行补充。论小儿病证多列效方验案,师古而不泥古,且各卷末设有类方,或载明药物炮制方法,或注明饮服冷热及速度。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潘两氏校刻本宜兴道生堂藏板为底本。《幼科医学指南》又名《幼科指南》,著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初刊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作者周震,字慎斋,沙城(今河北省张北)人,生卒年不详,为明末清初医家,除《幼科医学指南》一书外,尚著《秘传女科》。《幼科医学指南》全书贯阴阳于一理,合色脉于完全,详述心、肝、脾、肺、肾所主小儿疾病之辨证施治,并将医案附于后。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幼科医学指南》现传版本有17种。藏于辽宁省图书馆的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为最早版本,但由该馆获得的书影显示其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溧阳保赤堂玉树堂藏板(简称为“乾隆溧阳本”),且内容与国家图书馆所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溧阳保赤堂玉树堂藏板一模一样,所以推测是检索错误。同一年份刊刻的吴潘两氏校刻本宜兴道生堂藏板为其后各种版本的底本,且为福建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可获得全文,比较后以吴潘两氏校刻本宜兴道生堂藏板为好,故以此版本作为底本,以乾隆溧阳本作为主校本,以清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溧阳保赤堂藏板(简称为“嘉庆溧阳本”)作为参校本。清乾隆刻本破损、缺失较多,已难复全貌,故校注者在底本、主校本、参校本中个别字无从辨认时。适当参考1933年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简称为“石印本”)。
-
医源经旨(明)余世用《医源经旨》,八卷,明代余世用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卷一为总论,凡67篇。卷二至卷八为各论,卷二列中风等8门,卷三列痰饮等14门,卷四列积聚等10门,卷五列脚气等13门,卷六列痔漏等16门,卷七列厉风等21门,卷八列幼科门总论等29门,凡111门。本次整理以上海图书馆所藏明崇祯四年(1631)刻本一孤本一为底本。《医源经旨》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全书总论67篇,各论111门,内容以编述为主,学术渊源大致属丹溪一派注重临床实用,理法相系,方药简明,是一部较好的综合性医书。此次整理以上海图书馆所藏明崇祯四年(1631)刻本为底本1.底本中繁体字改为规范简化字,加次现代标点2.底本中一般笔画之误,如“己”“已”不分等,予以径改,不出校3.底本中异体字、俗写字,以规范简化字律齐,不出注4.底本中通假字、古体字,保留原字,于首见处出注说明5.底本药名作非错误性异文者,保留原字,出注说明6.底本中重文符改为原字7.底本中明引前代文献,简注说明。其中引用与原文无差者,用“语出”;引用与原文有出入者,用“语本”。凡称引自某书而某书不见反见于他书者,用“语见8.底本无总目,有卷目,今删去卷目,据卷目编制总目置于正文前,与各卷篇题对勘并保持一致
-
摄生总论(明)张时彻,(清)王梅《摄生总论》十二卷,清康熙年间王梅在明代张时彻所编《摄生众妙方》十一卷的基础上增补卷之一而成。《摄生总论》卷之一为秘授脉诀、诸药性赋、伤寒妙诀;卷之二至卷之十二为补养门、诸风门、伤寒感冒门、暑门、湿门、热门、诸血门、疟门、疫瘴门、霍乱门、痢疾门、脾胃门等四十七门书中“以人补人”之说,应以科学观点阅读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魏瑞昌刻本经术堂藏版为底本。
-
本草便(明)张懋辰《本草便》,明代张懋辰撰。其人履迹未详。作者节选李杲的《药类法学》《用药法学》与王纶的《本草集要》,并兼收张元素、朱震亨等诸家关于本草的论述,对384味药物进行编撰、阐释而成。本次整理以浙江省图书馆藏明刻本影印本为底本
-
医宗宝镜(清)邓复旦《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临证综合06:医宗宝镜》清·邓复旦一生平不详一所撰。全书分四卷,其中卷一述药性,卷二列医方,卷三论诸证,卷四为脉学。本次整理以清嘉庆三年(1798)凌云楼刻本为底本。《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临证综合06:医宗宝镜》为清代的一部综合性医书,旧题作“龙虎山张真人秘本”,具体成书年代不详。全书分为四卷,其中卷一述药性,卷二列医方,卷三论诸证,卷四为脉学,且各部分内容大都出自历代中医名著精华。其内容虽属转引荟萃,鲜有己见,然其编排自成一体,采摘广博精要,仍不失为一部医学入门及普及佳作。该书初刊于清嘉庆三年(1798),由凌云楼梓行,是为“清嘉庆三年戊午凌云楼刻本”;至清末由上海蜚英书局据初刻本石印出版发行,此即“清末上海蜚英书局石印本”(简称蜚英书局本);民国时期则出现有“民国上海文瑞楼石印本”及“民国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两种版本,其流传也更为广泛,传世的印本数量颇丰。
-
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明)童养学《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是明代伤寒学家童养学为纠正元代医家吴恕《伤寒活人指掌》之讹谬而著之伤寒学术著作。书凡三卷。首卷述六经传变。卷二列伤寒诸证一实际包括温病、疫疠和一些杂病一,其内容包含注解、辨证法、诊脉法、用药法(内含方剂)及总论等内容。卷三列方剂114首,是作者所一集得之古方一,其所选方剂与前两卷病证相对应。本次整理以明崇祯五年(1632)金陵刻本为底本。《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之作者为明代童养学。童养学,字壮吾,明代建瓯人,贡生,任邵武儒学训导官,后为延平教授。他精于伤寒学,另著有《伤寒六经书纂要辨疑》。《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一书,是童养学为纠正元代吴恕《伤寒活人指掌》之讹谬而著,属于伤寒学研究著作中的纠误之作。根据本次版本调研,《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现存主要版本有:明崇祯五年壬申(1632)金陵刻本,清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醉耕堂刻本,清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抄本,清乾隆(具体时间不详)古越激东朱源抄本及清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刻本。本次校注整理,以明代崇祯五年壬申金陵刻本为底本,因为此版本系本书原刊,故以此本为底本。主校本选清顺治十八年辛丑醉耕堂刻本,因此本内容完整,又经过前人校对,故选为主校本(简称“顺治本”)。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刻本年代较近,保存完好,刻工亦佳,字迹清晰,故选为参校本(简称“光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