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医学
-
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著,吴少祯,史欣德 编《寿世保元》为明代国医高手龚廷贤晚年所撰,全书共10卷。卷一为总论部分,涵盖了中医非常实用、非常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重要基础理论,包括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内容;卷二至卷九为各论,分别论述内科、五官科、眼科、妇人科、小儿科、外科等病症的辨证论治,涉及病证150多种;卷十记载了单方、验方、通治方,以及邪祟、蛊毒等特殊疾病的治疗,最后还介绍了灸法。在论述每一病证时,均先论脉象,以脉定性;次论发病之因、辨证要点、治疗大法;后列治疗方药与有效医案。其堪称中医之医学全书。龚氏以《内经》为根基,推崇张仲景、李东垣、刘河间、朱丹溪四位医家之学术思想。书中所选之方既有前贤经典名方,也有家族与自己所创之效方,以及经龚氏屡试屡效的民间珍藏秘方。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寿世保元/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是龚氏毕生的最后一部著作,较之龚氏所著其他医书,内容更丰富、理论更深入、经验更老道,堪称精品中之精品。《寿世保元/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本次整理选用好版本为底本。新增点评,专家每能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体会与临证心得予以阐述;在文前“全书点评”中对《寿世保元》的成书背景、内容特点、学术价值、学习要点等予以归纳和总结,便于读者对此书概貌有大致了解和把握。书末附有“方名索引”,方便读者检索。《寿世保元/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适合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
儒门事亲[金] 张从正 著,吴少祯,江厚万 编《儒门事亲》由金代著名医学家张从正所著,后经其门人整理而成。初刊于元中统三年(1262)。书凡15卷,实乃张氏10种医著,即《儒门事亲》《治病百法》《十形三疗》《杂记九门》《撮要图》《治法杂论》《三法六门》《刘河间先生三消论》《治法心要》《神效名方》之辑集。《儒门事亲/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系统记录和反映了张氏的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成为中医发展史上影响较大的著作之一。《儒门事亲/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本次点评以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官修《四库全书》中所收《儒门事亲》,文渊阁藏本的影印本为底本,以日本正德本、清朝千顷堂本、民国《医学大成》本等为主要校本。增设专家点评,使原著学术思想更加明晰,学术观点更加凸显,更有利于读者学习领悟及应用。点评专家对书中疑难词句及舛讹错漏处进行了认真校勘补正,对正文逐章节进行了画龙点睛之点评。从全书梳理凝练出五大亮点:天人本一之生命观;医药并重之医学观;三邪药邪之致病观;三法兼赅之治疗观;药食并举之补养观。文前增加“全书点评”,对《儒门事亲》的成书背景、内容特点、学术价值、学习要点等给予归纳和总结,使读者对该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书末附有“方名索引”,方便读者查阅。《儒门事亲/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是中医药院校师生和临床中医师的案头必备读物.适合中医药教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
三元延寿参赞书[元] 李鹏飞 著,吴少祯,蒋力生,叶明花 编《三元延寿参赞书》亦名《三元参赞延寿书》,或简称《三元参赞书》,凡5卷。该书为综合性养生著作,帙册不厚,内容精要,独具特色。尤其是书中所论“精气不耗”起居有常“饮食有度”,乃养生之三要,提纲挈领,言简意宏,对养生学影响深远。书名“三元”者,即天、地、人三元;所谓“参赞”者,即参天地而赞化育。天地以生生为德,人能助天地之生生,造化养育万物,则可与天地并之为三元。《三元延寿参赞书/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之旨,阐释人能参赞天地化育之理,即可获三元之寿。本次整理选用好版本,并新增了注释和点评,对原文内容和学术见解进行了阐述与剖析,反映了点评专家多年研习中医养生著作的体会与感悟。文前增加“全书点评”,对原著的内容及特色进行了归纳,对主要学术思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要点和注意事项,以帮助读者学习理解。《三元延寿参赞书/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是从事中医药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教学案头应备的参考书,也可供中医药临床医生及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
针灸大全黄龙祥 著《针灸大全》原名《徐氏针灸》,又名《针灸捷要》《针灸捷法大全》,由明·徐凤编于成化至正德年间。本次整理,选用最佳版本,并新增了点评,对原著内容和学术观点旁征博引地进行了详细阐述与剖析全面注解,反映了专家多年研习该书的学术体会。文前“全文点评”对原著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进行了归纳,对其主要学术思想及其特色进行了分析,以帮助读者学习理解。本书可作为初学中医者和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学习研究参考。
-
把我家厨房变养生餐厅冯霁,李璞,孙桂丽 著中原口味与三江,调和果莱配膏梁。营养专家献妙方,祛病延年在厨房。《把我家厨房变养生餐厅:黄河长江珠江卷》是一本高度专业而又通俗易懂的实用饮食手册。书中划分十二餐厅:月子、幼儿、男士、女士、降脂、降糖、防癌、养心、养肝、健脾、益肺、补肾餐厅。每个餐厅列出一周七天的家常菜谱,说明菜肴的功效及禁忌人群,并推荐水果和饮料,并有附录教您识别反季节果莱。是慢性病人以及亚健康人群家庭调理的良师益友,也适合于健康人群的日常养生保健。
-
杏林拾珍徐荣娟,姜宏军 著徐教授的《杏林拾珍—徐荣娟临证心传录》,集编者数十年临床经验之精华,包括学术观点、临床运用、经方传承与创新应用、膏方心传、遣方用药等;更有她症治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经验与心得,载录了丰富而真实的医案。
-
数字化中药探索III曹晖,黄文华 著通过数字化中药(指标各环节可控、疗效全程稳定)模式,运用参芪注射液这一经典案例,为解决中药注射剂普遍存在的质量稳定性、可控性和临床安全性难题提供参考,从而保证药品生产质量。该书包括参芪扶正注射液从研制到上市后20余年的研究资料,全书按照药学研究、临床研究、上市后再评价等内容分类,对于广大中药制药人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100种病证针灸治疗验方精粹吴绪平,周鹏 编《100种病证针灸治疗验方精粹(第二版)》共分11章,收集整理了100种常见病证针灸治疗的临床验方800余首。病证涉及常见中医病证、内科疾病、神经精神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皮肤科疾病、针灸美容与减肥及急症。书中精选的验方临床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易行。每首验方列有处方、刺灸方法、临床疗效、资料来源及按语,部分验方附有典型病例介绍。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言简意赅,实用性强。该书对于广大针灸临床医师、教学及科研工作者均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亦适用于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阅读参考。
-
谢氏中医正骨传统疗法谢玉辉,周怀明,张秋霞 编接骨科是祖国医学之重要部分,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它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中所积累之一整套理论和经验。自周朝起,外科便在医学中独立成为专科,称为“疡医”。《周礼·天官》中即有疡医下士8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记载。由此可见,远在周朝即已分科治疗。我国非常早之《黄帝内经》是一部非常完整之医书,其中对跌打损伤之症状、治疗等已有记载和论述。汉代华佗可称我国外科鼻祖,《后汉书·方术传》中说他精通方药,处方不过数种,心识锱铢,不加称量,针灸不过数处,即有特效。此外在《三国志》中对华佗之刮骨疗毒亦有详细记载,可见当时于骨科治疗方面已有惊人成就。晋代葛洪所著《肘后方》一书,详述了骨折经手法复位后,须首先用纱布包扎、适宜固定处置,然后内服药物等,由此可见,远在晋代伤科即已有完整之治疗体系。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专论病因之巨著,其中即有金疮病诸候(凡二十三论)、腕伤病诸候(凡九论)。唐代医学更为发达,当时设有太医院,分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按摩科设按摩博士1人,按摩师4人,并从九品下,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此外,蔺道人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一书,详叙骨折治疗原则、复位牵引、杉木固定以及拔伸按正之手法等,为后世正骨奠定了治疗之基础。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共30卷,对伤症都有记载。其中“从高堕下第四”有方11首,为治折伤瘀血、止痛等方;“金疮第五”有方62首,均在临床上有很大实用价值。北宋宋慈所著《洗冤录》是我国非常早之法医专书,书中对骨节之认识已有了集中概念,其中亦讲到验伤检骨等,给伤科正骨提供了很多宝贵资料。南宋陈言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把复杂之病种归纳成为三个原因,即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六淫:风、寒、湿、暑、燥、火)和不内外因(凡不属内因或外因而发生病变),如此则使伤科之治疗更加明确。元代危亦林编著之《世医得效方》中记载手足各有六出臼四骨折,书中记载脊椎骨折之治疗须使用悬吊法,所用器材有剪刀、铁钳、桑白皮等,当时所用之麻药为乌头、曼陀罗等。可见此书虽然不是正骨专书,但对骨折的治疗亦有详细记载。明代亦设有太医院,分为13科,在13科中将元代以前之正骨科改为接骨科,确立了接骨科在折伤科中之重要地位及其独立性。薛己所著《正体类要》一书,详细论述了跌打损伤之症状及治疗,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亦有跌打损伤之记载。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疡医》虽是总论外科之著作,但对正骨手法以及内服药物、外敷药物等均有详细论述。清代乾隆年间,吴谦等人奉旨编修《医宗金鉴》。《医宗金鉴》一书中有“正骨要旨”一篇,其中关于正骨八法(即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各种伤症之外治、内治,辨证用药及手术固定等都有全面记载,并且叙述了治疗所用之器具,配有多幅插图,内容极为丰富,是一部较为完整之正骨著作。
-
国医大师张震中医实践领悟与研究心得田春洪 著现年90岁高龄的张震研究员、教授、主任医师,是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名誉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科技人才,全国二三批名老中医。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辨治探微、疏调气机、诊疗实录、科研刍议、方药叙谈等,是张老60多年学习钻研中医的实践领悟与研究心得,说理透彻,重视实践。对于广大中青年中医药医务人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