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总论
-
触摸科学刘兵著这本集子的内容,选自作者从1990年以来在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文化等方面所撰写的各类论文、随笔和书评。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即关于科学史的理论研究,是作者在90年代以来用力最多的领域,这里所选的4篇文章皆曾收入其所著的《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一书。另外几部分,均选自发表在各种学术刊物、论文集、一般刊物和报纸上的文章和书评等。其中既有很专业化的学术论文,也有相对轻松些的随笔性的文章。在“科学与艺术”那部分中的几篇文章,其性质则大致介于这两类之间。片断:科学史的误区:从爱国主义到中国的“世界第一”近年来,随着国内出版形势的好转,各种类型的科学史书籍也开始大量出版。当然,对科学史的深人研究和普及宣传,本来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由于国内对科学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学史著作撰写和出版的误区。而导致误区的原因,经常与撰写者和出版者对科学史之功能的认识缺陷分不开的。当然,科学史有诸多的功能,对这些功能,尽管人们的认识可能并不一致,但在学术领域存在争论也是正常的现象。不过,有些问题却是迫切地值得深人探讨的。其中之一,就是许多人在科学史中,尤其是在对中国科学史研究和普及宣传中,长期以来过分地强调其对于宣传爱国主义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在比较公认的看法中,科学被认为是国际性的。当然,由于科学毕竟产生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不能不与其发源地的各种环境及思想传统有密切的联系,但至少就目前来说,在西方的大多数科学史家当中,确实是很少有人将科学史在爱国主义(在某种意义上也即民族主义)宣传中的教育意义作为科学史研究和宣传的主要目标。实际上,在历史上,世界上某些其它国家也曾流行过类似的观点,但结果却是导致了对历史的严重歪曲。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国家之间的对立,在某些法国人所写的科学史中,就把所有对科学发展出色的贡献都归功于法国科学家,而把错误都推给德国科学家。类似地,大约20年后,在德国纳粹时期,沦为纳粹分子的科学家勒纳德(尽管他曾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在其科学史著作中,区分所谓的“雅利安人对科学的贡献”和“犹太人对科学的贡献”,并鼓吹所有对科学的积极贡献都是由雅利安科学家做出的。当然,我们也还可以记起前苏联也曾有过将众多重要的科学发现都强行归功于历史上俄国科学家的“科学史研究”。正是由于这些负面作用,现在西方的科学史理论家将与科学史相关的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之类的观点,归为“意识形态式的科学史”,并对之持否定的态度。就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和普及来说,将宣传爱国主义的作用作为首要的目标,其结果之一,是导致了力图在一切研究中论证中国的“世界第一”,即致力于发现中国人在多久多久以前就已有了西方近代或当代才取得的某项科学成就。在许多情况下,以这种方式发现的“世界第一”甚至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而且,除了中国人以外,确实也有少数(也可以说是极少数)外国人亦是如此。例如,著名的第一运动定律,本是牛顿在18世纪系统地总结出来的,但在不久前国内出版的一本由美国人撰写的名为《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此书已进人今年国家图书奖的初选名单,可见其在国内的影响)中,竟认为早在公元前4世纪或3世纪,中国人就在《墨经》中提出了这一定律!其实,在较为成熟的科学史理论中,对类似这样的问题早就有了研究。著名的“历史的辉格式解释”,就是指那种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参照目前的标准来进行选择和编织历史。问题显而易见:当我们极力地追求发现中国的“世界第一”时,所参照的“标准”,也即被领先了的那个参照物,恰恰就是在今天看来具有重要意义的后来的科学发现(比如前例中的第一运动定律)。而目前在西方绝大多数职业科学史家中,这种极端的辉格式的历史研究法却是早已被批判和抛弃了的。用这种过分专业化的理论术语来讨论,对于范围更广的读者可能有些困难。但对此也可以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论述。简单地讲:过去与今日本来就是十分不相似的,历史的研究,本应是尽量在过去的与境(context)中,如实地恢复过去。而在那种过分追求发现“第一”的过程中,则是以今天的眼光,把含义本来有相当大差别的发现过分简单化地夸大了其间的相似性。用更通俗的话来讲,在历史的研究中,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不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口头上的“实事求是”吗?科学,本是一个多义的词。我们当然也可以说在历史上存在过不同的“科学”,包括历史上“中国的科学”。但“科学”一词在其最常见的意义上,却是指今天仍为我们所用的“近代科学”。对此不必多说,翻翻现在的中小学课本就知道了,那里所教授的科学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在哪里起源的?其中有多少中国的“世界第一”呢?
-
幻想的奇迹沈宁华,高立民著我们随时随地无不享受着前人发明创造所带来的恩惠。早晨起床的时候穿在我们身上的衣服,洗漱用的肥皂、剃胡刀,厕所的冲水马桶,做早饭用的微波炉,出门乘坐的汽车、火车……每一件平凡的东西后面,都有一个不平凡的来历,一段有趣的故事,这本书中讲的就是新事物被发明的故事。这是一本讲关于发明故事的书,不是一本技术发明史,更不是发明大全。选材的原则是,有故事便讲,没有的不讲,有趣的有启发性的多讲,没有的少讲。在编排上,我们只大体上将同类,或类别接近的发明归在一起。并没有严格的分类标准;发明年代方面,也大体上只按同类的发明排了一下时间顺序,它不是按年代排的技术发明史,这是要向少年读者说明的。衷心希望少儿读者会喜欢这本小书。
-
非洲探险(法)Anne Hugon原著;王文融译19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探险家相继进入非洲的心脏。他们前来寻找尼罗河的源头,勘察刚果河和赞比西河流域,并且踏上了月亮山。然而,这群对地理感兴趣的探险家,也为殖民政治效劳。四处扩张势力范围的欧洲国家,从非洲获得财富与活力。非洲这片黑色的大陆,向世人褪下神秘的面纱,自己的命运却为之不变……本书为“发现之旅”丛书之一。
-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本书编辑委员会编暂缺简介...
-
矩阵设计工具MXTOOL叶庆凯编著MXTOOL是一个建立在矩阵运算基础上的多功能组合软件。其基本功能包含显示数据的矩阵编辑器,使用数学化语言的矩阵计算器,以矩阵为运算对象的矩阵程序语言,并具有二维及三维绘图能力及错误检查能力。MXTOOL适用于一切需要进行矩阵(包括矢量与标量)计算的科技工作者、教学工作者、以及大学生。
-
数值逼近与常微分方程数值解程正兴,李水根著本书包括常用的数值逼近方法与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如多项式插值;B-样条性质、计算及样条插值;等距节点求积公式、Causs型求积公式、外推法及数值微分;线性赋范空间的逼近、内积空间的逼近及作为其特例且应用广泛的最佳一致逼近、平方逼近、数据最小二乘逼近;Fourier变换与小波分析初步;解常微分方程的Euler法、Rung-Kutta法、线性多步法、外推法与样条配置法等。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既重视算法,又重视算法的理论基础,且包含了一些较新内容。本书可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有关理工科专业师生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参考。
-
通向科学家之路赵传栋编著本书是一本科普读物,在结合介绍古今中外伟大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实例以及当今的科技成果的同时,总结了创造的特点、创造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以及发明创造的若干技法。
-
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何祚庥主编;王临洲[等]编写《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是一本介绍物质结构学说的科普读物,其中包括:(一)当代物质结构前沿理论观念的扼要介绍,如第2章的粒子物理学,第3章的原子核物理学,第4章的原子分子物理学;(二)研究物质结构的最重要的大型装备和探测手段,如第5章的粒子加速器,第6章的反应堆,第7章的辐射探测技术。既然这些大型装备和探测手段能够深入原子、原子核、粒子的内部,并且揭示出其中的秘密,那么这些装备和手段反过来就为这些知识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所以,在第5-7章中,就一方面介绍了这些装备、手段的工作原理,另一方面就顺便地指出这些技术在实际问题中可能的应用。可是,由于加速器、反应堆技术涉及到的应用性问题,如能源问题、同步辐射问题等,是太重要了,其范围是太广泛了,这不是这一本科普读物所能容纳的,所以只能做极简略的介绍。但是,就粒子物理学、核物理学的应用来说,还有一项尚未引起广泛注意,但已在国民经济产生巨大效益的内容十分丰富的应用领域,这就是在《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第8章里所介绍的核辐射技术及其应用展望。
-
博弈论教程(加)马丁·J.奥斯本(Martin J.Osborne),(美)阿里尔·鲁宾斯坦(Ariel Rubinstein)著;魏玉根译本书提供了博弈论的主要思想,重点强调了理论基础及对基本概念的解释,难度水平适合于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作者给出了精确定义和结果的完整证明,但对一般性和材料的范围有所限制。<br>全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占略博弈、完全信息扩展博弈、不完全信处扩展博弈以及联盟博弈,并包含100多道习题。<br>马丁J.奥斯本是加拿大汉密尔顿麦克马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阿内尔·鲁宾斯坦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br> <br>
-
微分对策及其应用李登峰著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从数学角度详细地、系统地介绍微分对策的概念、理论、模型、方法及其应用的著作。全书共有八章和一个附录。前七章研究确定性的定量微分对策,主要有微分对策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性质、固定逗留期微分对策的值与鞍点的存在性及求解方法、追逃微分对策的值与鞍点的存在性及求解方法、最优性条件与三种计算方法、多人合作与非合作微分对策的基本概念与求解方法、主从微分对策的基本定义与求解方法。最后一章讨论定性微分对策,主要介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界栅的构造方法。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军事应用问题的模型与求解分析。该书不仅注重论述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性、完整性与实用性,而且还注重介绍当前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作者的一些研究成果,同时配以大量新颖的例题和应用模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等特点。读者对象为从事对策论、决策论、管理科学、控制理论、数理经济学、作战指挥、武器战斗使用、反潜、电子对抗、军事冲突分析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军事)运筹学、系统工程、决策科学、管理科学、控制理论、数理经济学、兵种战术学、武器战斗使用等专业的教师、硕士生和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