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总论
-
大学生慕课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研究赵晋《大学生慕课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采用方差分析、假设检验、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接受度模型等方法对大学生的慕课学习意愿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相应结论有较好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以分析大学生对慕课的真实认知为切入点,研究慕课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理。验证了大学生是否学习慕课会受到来自课程供给、技术条件、环境引导、政策支持、学生特征和慕课属性这六个方面具体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
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与评价体系研究吴伟《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与评价体系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背景、内涵,国外高职教育质量保证与评价的实践经验,我国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五个层面质量保证和评价的目标和途径以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元评价的研究。《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与评价体系研究》可供从事高职教育的相关研究者阅读参考。
-
全人教育理论与实践蔡辰梅,潘新民,贾宁本书在介绍全人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变革中的核心问题展开专题研究,以全人教育的视域对学校变革、教师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教育公平等问题展开专题研究。与此同时,结合中小学开展的全人教育实践,对实践中的全人教育成果进行总结和理论提升,形成了生命教育、情感教育、积极心理教育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践和理论成果。
-
未来教室的教育功能研究王东《未来教室的教育功能研究》选取教育信息化变革学校教育实践这一教育社会学常规的学术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进行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结合实地研究的方法,以S市“未来教室变革课堂教学”项目为研究对象,借助于结构功能论的理论视角,运用“课堂结构一教育功能”的分析框架,以文献法、课堂观察、访谈录音、实物搜集、拍摄照片、课堂视频搜集、个案搜集等方法搜集资料。《未来教室的教育功能研究》认为: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学校教育的过程、结构和结果,在延展和深化未来课堂教学教育正功能的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教育负功能。以技术为支撑的未来教室一方面具有教育的正功能,表现为更有利于知识的接受和发现;有利于增强课堂内外的人际互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也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同时也具有明显的负功能,表现为因受制于技术本身和操作技术的能力,而弱化了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性,尤其是可能削弱学生的读、写、算能力以及使其思维形成碎片化。
-
大学之美 我的教育世界张尧学《大学之美:我的教育世界》记录了张尧学院士在担任中南大学校长期间的风采历程。在此期间,他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有过辗转难眠的煎熬;有成就,也有挫折;培养了万千学生精英,产生了无数科研成果。本书对张尧学院士担任中南大学校长期间在大学学习、大学教育、大学改革、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和收获进行了梳理,形成经验汇本和参考典范,供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教师们借鉴。
-
子流形低阶曲率泛函变分研究刘进,许中杰低阶曲率是子流形重要的刻画特征。《子流形低阶曲率泛函变分研究/子流形理论与应用丛书》在泛函层面系统地用变分理论对子流形低阶曲率泛函进行了研究。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介绍低阶曲率泛函的几个典型范例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第2章至第7章,介绍和推导了《子流形低阶曲率泛函变分研究/子流形理论与应用丛书》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第8章至第13章,抽象地研究了一般的低阶曲率泛函,计算了泛函的一变分和二变分,构造了多种泛函和例子,讨论了临界点子流形的间隙现象。全书论述简练、推导严密,适合数学与图形处理专业以及理论力学的研究生及科研工作者参考。
-
学校美育《学校美育》编写组为了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加快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通过创办学校美育刊物等方式,搭建美育研究平台”的要求,2017年正式出版《学校美育》丛刊。《学校美育》由江苏省教育厅、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管,江苏省艺术教育委员会、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主办,以面向全国中小学校及教师为主,兼顾高校、幼教的艺术类专业书籍。《学校美育》宗旨:助推学校发展、给力教师成长。内容包括:热点话题、美育课程、美育资源、美育研究、名家访谈、美育动态、艺术特色、作品欣赏。
-
幼小衔接百问百答幼小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组幼小衔接百问百答是适合幼儿园到小学年龄阶段使用的书。
-
师幼互动质量对学前儿童学习品质的影响及其教育促进张晓梅《师幼互动质量对学前儿童学习品质的影响及其教育促进》以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切入点,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教育实验法等多种方法,以民办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现状、学前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情况为研究基础,进一步探究师幼互动质量与学前儿童学习品质间的相关,并对师幼互动质量提升进行了教育促进研究。
-
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曹银忠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拓展和延伸到了网络空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不仅群居于现实社会,也群居于网络之中。大学生网民群体既是网络的先行者和生力军,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对象。 本书从研究背景出发,梳理概括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论证了研究的意义,介绍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阐明了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理论基础、思想资源和思想借鉴,分析了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基本内涵,存在现状及其价值,揭示了大学生网民群体生成与发展的轨迹、原因和基本机制,探讨了大学生网民群体网络互动的场域以及在网络互动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对大学生网民群体进行引导与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了引导与规范大学生网民群体思想和行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 本书聚焦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大学生网民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一部得力之作,具有较强理论性、创新性和可读性,适合科研院所、高校师生阅读,同时对于那些比较关心和渴望了解大学生网民群体的社会大众也大有裨益,是一本老少咸宜的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