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集
-
云山不改,珠水长流节延华本书为《追梦之路:潮起珠江向大海系列报告文学》丛书之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总结过去,放眼未来,广州一直在追梦的路上。《追梦之路:潮涌珠江向大海》丛书全景式讲述了广州追梦路上的艰辛历程与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展望广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美好蓝图。 \n作品以白云山和珠江为主要叙事载体,以厚重的岭南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背景为基本底色,以纪实的风格、文学的笔法,全景式地描绘广州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在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作品分为《圆梦云山》《情系珠水》两篇,上篇《梦圆云山》讲述了广州在噪音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空气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展现了一代代环保人为广州的良好环境所付出的努力。下篇《情系珠水》重点讲述了广州对珠江水的治理成果。下篇从珠江的历史与传说写起,写到改革开放之后工业迅速发展,清流变黑水,再到广州打响治水硬仗,珠江重现清澈,勾勒出母亲河从古至今、从浊至清的流淌历程。 \n
-
携爱而行纪红建,曹永胜,杨丰美从1992年起就开始深耕家政服务行业的三替集团,见证并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是家政行业的领军者之一。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主战场,也一直有三替集团董事长陶晓莺和三替人的身影。三替集团以其30年的实际行动,把爱带到千家万户,展现新作为,彰显新担当,始终行进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征程中。本书记录了三替的发展轨迹,蕴含着三替的价值追求,内容生动翔实,富有可读性。本书对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政业的发展历程,对新时代年轻人的创业就业,也很有参阅价值。
-
20世纪50-70年代文学中的青春心态与德育价值研究王秀杰在精神价值上,20世纪50-70年代文学伴随着一代人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打开这一时期的文学文本,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中的战斗英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劳动楷模,都带着无限高尚的精神风貌活跃在文学的人物画廊中。《青春万岁》中的杨蔷云、郑波,《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徐改霞,《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卢嘉川、江华,《三里湾》中的王玉生,《山乡巨变》中的邓秀梅、刘雨生等,《艳阳天》中的萧长春,《战斗的青春》中的许凤、李铁,《年青的一代》中的萧继业,《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作者赋予了“现代新人”以高尚的思想品格,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和建设浪潮中的青春光芒,看到了一种基于时代和社会需求基础上的崭新的青春品格:纯朴善良、勤劳能干、大公无私,信仰坚定、对党无限忠诚,甘于自我牺牲、同情弱者、有理想、有远见,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作家在创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中树立了一套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精神财富,这一文化价值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价值。从文学接受来看,《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欧阳海之歌》等作品在当时都创造了****的热销记录,它们激励、鼓舞了一代人,尤其对于青年来讲,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境界、价值选择、所作所为为一个时代所崇拜、所效仿.,直到今天,蕴涵在50-70年代文学中的那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和在这种力量支撑下一代英雄所达到的超凡品质和人生极致依然是我们教育引领新时代青年的重要德育资源。
-
近代中国的洋旗报研究周立华“洋旗报”是利用外商名义创办而由中国人实际主持的报纸,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20世纪40年代退出历史舞台,是近代中国民族新闻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国人报刊活动在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下的一种创举。本书首次系统梳理了70余年“洋旗报”史上的68种“洋旗报”,并分三个历史阶段进行探讨,分析其中代表性报刊:通过探析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对“洋旗报”产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间的互动状况与关系,对“洋旗报”“在民族报业创始时期的开创性贡献,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维新变法与革命宣传中的历史性贡献,在‘孤岛’时期为中国抗战胜利与民族解放做出的卓越贡献”进行深入理解与把握;挖掘“洋旗报”传播策略,为当今中国的对外传播提供镜鉴;阐扬革命运动与抗战中“洋旗报”报人不畏威胁、不为利诱与不怕牺牲的职业精神与道德,以之鞭策当今新闻工作者。
-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本书为论文集,收录论文20余篇。全书分语言学、文学、翻译三大板块,以文学板块为重点。其中,文学板块包括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东方文学及共同体专栏、族裔文学专栏、叙事学研究专栏等六个部分,论题涉及叙事学发展,民族共同体研究、难民共同体研究、情感共同体研究,非洲裔研究、犹太裔研究、华裔研究,女性主义叙事,默多克研究、康拉德研究、石黑一雄研究等。语言学板块论题涉及话语研究、词典编纂及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研究。翻译板块涵盖翻译理论的最新成果、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和对外传播及对译者认知过程的研究等。
-
陀思妥耶夫斯基罗妍“自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观的核心,可以联结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所有的主题和线索。自由的问题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是一个伦理价值问题,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是一个宗教信仰问题,也是一个诗学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地批判仅从外在途径争取人类自由解放的设想,他认为只有内在精神世界的解放才能将人引向真正的自由。他在人的精神世界之中寻求自由,在人的自由中寻求完整的人性,换言之,研究人的自由和自由的人是他创作的核心主题。陀思妥耶夫斯基用解剖刀般的文笔把人性中隐秘的“非理性”之恶赤裸裸地揭示出来,从俄罗斯的社会问题中引出了神正论问题。他对恶的理解是基督教式的:恶首先是精神性的,源于人渴望成神、自我肯定之自由意志对上帝意志的偏离。人一旦把自己放到了神的位置上,不仅不会成神,反而会失去自由,丧失高级的精神本性,臣服于低级本性,变成野兽、奴隶,受外在自然、物质、死亡规律的控制。他认为仅从外在消除恶是不可能的,只能从内在战胜恶,所以他怀着复杂的情感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恶人、罪犯,渴望为他们找到一条精神复活之路——人因为原初的自由意志而犯下原罪,通过赎罪最终获得道德净化与精神自由。人作为秉承自由的造物,要承担因自由而生的道德责任。陀思妥耶夫斯基觉察了时代精神的嬗变——强调自由的个人主义思潮盛行。他批判西方文化中的利己主义、道德功利主义,以及极端推崇理性和滥用理性的唯理主义等对自由的片面、错误理解。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批判虚无主义革命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背离基本道德原则,并预言这种革命最终仍导向强权和奴役。他倡导东正教聚合性思想的两个根本原则,即“爱”与“自由”,主张用“聚合性”取代西方文明的唯物主义、抽象理性和个人主义原则,实现全人类基于兄弟之爱的联合。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基督徒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是紧密结合的,他的宗教信仰和诗学观念更是密不可分。基督教精神自由的观念既表现在他小说的复调中、永不终结的对话中,也表现在作家对待主人公的“创造性”立场上。这种“创造性”既指复调小说的形式创新,也指作家以上帝创世的方式来创造自己的文本世界和主人公——创造一个独立自由且能够爱和交流的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众声喧哗的复调世界中,有一个理想的、权威者的形象,作为组织、支配这个文本世界的秩序化原则,其艺术世界的中心是基督的形象,而且是一个审美的形象,一个道成肉身的神的形象,一个完美的、变容的形象。
-
视觉、权力与身体何小香本书选取韦尔蒂20世纪40年代**视觉性的三部作品《绿帘》《三角洲婚礼》《金苹果》展开研究,从视觉快感、视觉转向和视觉力量三个方面来解读韦尔蒂作品中视觉机制对作品构建的作用。视觉快感以《绿帘》中的集体凝视为研究对象,视觉转向侧重于《三角洲婚礼》中的女性凝视,视觉力量则解读了《金苹果》中的社会监视。从这三个方面,本书探讨了韦尔蒂的作品中视觉如何携带着权力和欲望作用于不同的人物身体,而这些人物又是如何以身体作为斗争的场域,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乐章。
-
文心雕龙上部残本马德,吕义,吕义本书所释校敦煌唐草书《文心雕龙》写本以斯〇五四七八为底本,参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林其锬、陈凤金集校《敦煌遗书文心雕龙残卷集校》,《黄叔琳注本文心雕龙》《元刊本文心雕龙》《太平御览》等。敦煌草书《文心雕龙上部残本》写卷通篇楷书有欧褚之精神,又有魏碑之遗风,行书潇洒流丽,右军字样蕴涵其中,今草娴熟别致,每每可补传世草书字典之缺。在书写文字的结构形态和大量的字形变化方面,为研究中国草书书法发展史提供了原始资料,是进一步认识唐代草书艺术、佛教中国化的珍贵材料。
-
当代英国黑人小说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王卉《当代英国黑人小说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当代英国黑人小说为研究对象,分为构建和改变两部分,前者主要展示黑人移民在英国社会中挣扎求存和身份构建的过程;后者则探讨英国黑人移民在英格兰性到英国性的改变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当代英国黑人小说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的核心观点认为,黑人移民在英国存在的过程就是构建和改变的过程。当代英国黑人小说是当代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当代英国文学的进程和走向,更好地梳理英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另外,当代英国黑人小说是英国族裔文学的一面镜子,对其研究有助于更为透彻地审视英国族裔文学的发展,透视英国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与变迁,为其研究提供文学视角。
-
解码四分厂马海轶,陶锋,杨玉婷,庞子麟《解码四分厂》以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作为重要引擎,以厚植精神传承沃土,扛起红色精神传人的时代担当为主题,依托停运退役的二二一基地火电厂:“四分厂”,将视线聚焦在伟大精神背后最普通、最广大的一线工作者身上,通过老一辈电力人的讲述,解读老一辈电力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形成的红色密码,展示新时代国家电网人努力超越、追求很好的精彩传承,打造可亲、可敬、可学的鲜活榜样,赓续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