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分析报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分析课题组 编著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30周年。回顾30年的发展,人们不难发现,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与改革开放同步,都是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英明决策和亲切关怀下发展起来的,它既是伟大变革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促进变革时代前进的力量。30年来,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战略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生规模从小到大,培养能力不断提高,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地位,提高我国科学研究的水平,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分析报告》是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报告,期望通过对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的统计和分析,了解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二十多年来的发展状况,目的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预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发展对策。
-
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黄书光 主编作者从史论结合的视角探讨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围绕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突出时代问题意识,着重就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儒家德育范式的建构、“西学东渐”与传统德育的近代转型、价值观念的深层变革与现代德育的兴起、多元价值文化激荡下的当代德育问题与对策进行论述,并对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资源整合与德育改革走向进行深入的探讨。全书注重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的统一,实践探索与理论提升的结合。力求以独特视角揭示中国德育改革的复杂面相、历史脉动与逻辑发展,以期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文化资源。
-
《学记》解读李绪坤 著《学记》一千二百多字,内容却十分广泛而深刻。文章不仅论述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目的、意义、教育制度,以及教师的作用和标准,而且简练精要地记载了古代学校设置、教育内容、课程开设、教育教学原则等事宜,并对教与学的成败原因,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都有着详尽的探讨与研究,思想深邃,针砭时弊,发人深省。 本书是关于研究、解读《学记》的专著。
-
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志宁德市民族中学 编一、本志记述宁德市民族中学1958年至2008年的各个主要方面,所采用的资料截至2008年9月10日。二、本志正文共分12章36节;另有“概述”作为全书导读,“大事记”以弥补章节体之不足。三、本志编写原则:纪事为主,依事分类,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突出特色,叙而不论。旨在尽量客观地反映宁德市民族中学50年的办学历程,起到存史、资教、育人的作用。四、本志资料来源主要是宁德市民族中学历史上自成的文本档案和其他有关的档案资料。对部分因档案资料匮乏(或丢失)造成的空缺,请老教师、老领导、老校友共同回忆,多方求证,审慎补缀;对拿不准的内容,宁缺不滥。五、本志部分章节采取分段叙述,即将宁德市民族中学50年的历史分为1958年9月至1966年4月、1966年5月至1978年底、1979年至1988年、1989年至1998年、1999年至2008年等时段,旨在方便行文,并增强阅读的层次感。六、本志采用现代规范语体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在数字、计量单位和时间表述等方面均按国家标准进行。七、本志中“福建省福安民族中学”、“福安专区民族中学”、“福建省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均系宁德市民族中学的历史名称,“福安民族中学”、“福安民中”、“地区民中”、“民族中学”、“市民中”、“民中”等均为校名的简称。八、本志所涉及的行政区划和单位名称,一律按记事当时的实际情况行文。
-
闻道与问道吴志攀《闻道与问道》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吴志攀教授的所忆、所讲和所思。作者始终在追问:什么是”师道”,如何才能让今天的老师更像老师,学生更像学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真挚感情、殷切期望、文化情怀以及担当意识。此书文风朴实,情感真切,语言流畅,思考的问题具有比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启发性。文中所闻的道、所讲的道、所问的道,无论是对当代大学生、大学教师甚至企业界人士都是有益的。《闻道与问道》是寻道者与践道者都应该读一读的好书。
-
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2007马庆发 主编《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2007)是一本资料书。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在报告中胡锦涛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十七大在重申有关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把“优先发展教育”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一新的更高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凸显出职业教育的特殊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转移”旨在提升劳动者素质,实现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圜就业促进法》。《就业促进法》是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颁布的一部重要法律,为我国进一步全面实施包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内的积极就业政策提供了日益完善的法律保障,也是落实“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我国职业教育方针的制度建设。《就业促进法》共分九章六十九条,分别为总则、政策支持、公平就业、就业服务和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援助、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一章中,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在促进劳动者就业再就业中的地位、作用给予了明确规定,规定政府要建立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政府和企业要组织开展就业前的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并规定了所需经费来源。
-
中欧神话李月庆,孟群舒 著我们要有自己的MBA学校!这是改革之初的呐喊。我们要有自己的世界一流的MBA学校!这是市场化中国的呐喊。从草创之初,在教育特区的艰难起步、冲破体制的大胆尝试,到获得认可的初见光明,商学院市场化的运作初见成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名字开始响彻世界。2005年,英国宣布,中欧毕业的MBA无需申请即可进入英国工作。这所亚洲排名第一的商学院,它的使命,是让商业教育“文艺复兴”。振兴企业家阶层:追问中国企业家缺什么?中欧的课程设计因时而动、因材施教,永葆新鲜活力,让个人和企业能获得跨越式的进步。成为行业标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厉的招生制度,严谨的教授选拔和管理,追求到细致的细节,中欧将自己炼就成最严格的商学院。唤醒管理教育市场:“心智模式”硕果累累,欧美商学院也成手下败将;管理教育一时波澜壮阔。树立市场化榜样:在田园牧歌中创业的中欧,院长敢为天下先,亲自上门拜访“推销”;员工“玩命”研究课程,面对企业弊病一针见血;开创国内商学院“路演”先河,管理论坛推广品牌。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 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经过30年的努力奋斗,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导下,努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认真探索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科学规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成就;经过30年的努力奋斗,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由适应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相对封闭走向全面开放,采取“共建、合作、合并、协作”等有力的改革举措,基本打破“条块分割”行政管理体制,使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越来越充满生机与活力;经过30年的努力奋斗,中国高等院校努力探索和遵循教育规律,教育思想、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推进,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有很大提高;经过30年的努力奋斗,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资源保证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我们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更集中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重大成就,更加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强调入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挥了导向作用。《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经验进行全面系统、客观准确、重点突出的总结研究,力求“全景式”地描绘、简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
谁是人才钟昆明 编著《谁是人才》讲述自身素质如何使人成才、成功,讲述一个人成才、成功的内在因素,是一些理性的、经验性的总结,最后还特别告诉那些雄心勃勃的人们,21世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为人们的自身素质和追求,只有符合国家、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才能最终成才和成功。
-
黉门翘楚刘明利,宗俊峰 主编历经数月的劳作与期待,这本取名为《黉门翘楚》、厚达300多页的论文集终于编排完毕并付梓了!这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工作研究会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是为纪念我国恢复高考30周年献上的一份礼物,更是对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工作同仁的研究成果的一次展示。作为本书的编者,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但愿所有捧起这本集子的读者(领导、同行)在阅读后都能有所得,这是本书编委们的最大愿望。200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30周年。这一年的9月,在北京召开了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工作研究会2007年年会筹备会。在会上,从事高校招生工作的同仁们表达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用我们对高校招生工作的回顾、总结、研究和探索的成果,来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这一历史时刻,同时为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同仁搭建起一个用科研推动招生工作的平台。这一想法得到了与会同仁的一致赞同,当即决定面向直属高校和有关部委所属高校招生办公室征集研究论文。令人感动的是,此事得到了全体招生同仁的热烈响应,短短的l个月就收到论文81篇,足见我们对高校招生工作的热心和对招生事业的责任感。